[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

标签:
转载 |
分类: 巴州克州阿克苏 |
“树窝子”里 的多浪文化
刀郎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信念,吸引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穷苦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刀郎”不断壮大。初时的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后来的刀郎人已并不限于某个民族的人了,而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并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的人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此等回人,以迁徙为常,性与各城有异",已成为“回子中别一种了”(椿园《西域风土记》)。
阿瓦提县在叶尔羌河流域,叶尔羌河夏秋季节洪水泛漫,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胡桐杂树,漫野成林,自生自灭,枯倒相积,小山重复其闻,多藏猛兽。水草柴薪,实称至足。”(清朝肖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今阿克苏之西,地名‘树窝子’,行数日程,尚在林内,皆胡桐也。”(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木类胡桐泪》)便是对当时阿瓦提境内原始胡杨林的写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习惯地称阿瓦提县为“树窝子”。林中和荒野、河沼草地上有老虎、野猪、狼、黄羊、马鹿、野骆驼、猪熊、狐狸、野兔、野鸡、野鸭、大雁、鹤类等飞禽走兽,“密林遮苇虎狼稠,幽径寻之麋鹿游”。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了刀郎人狩猎游牧的理想之地。15世纪末,刀郎人就开始在今阿瓦提县乌鲁却勒乡等地及叶尔羌河畔生活,后来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北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刀郎文化特征:
1、刀郎文化是民间文化,现在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
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之处,因此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以民间形式存在着,无固定的内容,无文献典籍记载。它没有龟兹文化那么古远、深厚,流传得那么广泛,影响那么大。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从周边各县移民到阿瓦提垦荒,人口速增,刀郎文化也开始融于外来文化中,并逐渐淡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阿瓦提县的民间文化向前发展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刀郎文化中生产劳动和爱情是主要内容。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舞蹈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问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昵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在刀郎木卡姆的民歌中,爱情往往是主要内容。如常闻的《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毛继增认为,刀郎文化是人类狩猎社会的文化遗存,是当今社会了不起的文化遗产。他说,刀郎文化发源于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状态、社会情况,使刀郎人现在还保持着一些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社会文明和艺术形态。作为刀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刀郎木卡姆就是古代刀郎人狩猎文化的遗存。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狂舞欢歌的多浪人
麦西来甫的形式是先由鼓手击响手鼓,乐师高声呐喊“麦西来甫开始了”。应着“嘭嘭”鼓声,乐师高唱序曲,热瓦甫、唢呐等一齐奏响优美舒畅的舞曲。围坐四周的男女,开始互相邀请,结伴上场开始对舞,男女舞者随着激昂??程随着乐曲节??迭起。当人们兴尽之后,乐曲渐止,乐师宣布麦西来甫结束。多浪麦西来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记载,维吾尔族多浪人的祖先在古老的年代就流传着具有浓郁游牧生活气息的聚会娱乐习俗。现行的维吾尔族人民的多浪麦西来甫,就脱胎于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而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吸收各时代民间歌舞精华而逐步发展起来。
维吾尔族多浪人能歌善舞,优美的乐曲和动人舞姿是该民族丰富多彩日常生活的集中表现。舞蹈动作时而似猎人拨开草丛,寻找兽迹,时而如农民挥动农具、收割庄稼,女性则时而高举双臂,擎火把,尾随猎人行进;时而双手在空中摇转,酷似采摘葡萄,招待嘉宾。麦西来甫对民俗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多浪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在节假、喜庆或农闲时节举行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麦西来甫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旅游,必将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欣赏观看。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 [转载]“树窝子”里的多浪文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