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鹳:己故去的“野人”情缘
他叫魏顺德,我叫他魏老师,他爱人叫他“野人”。魏顺德老师己在2011年去世了。
魏顺德的名片很特别,没有印地址。“你到阿克苏一打听,都知道我。”他自豪地说。
魏顺德有理由自豪,他是阿克苏文化名人、中国动物学会会员、著名摄影家、探险家。几十年里,他的脚步踏遍了天山托木尔峰周围十几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
魏顺德曾是一名公安民警,他研究珍稀保护鸟类黑鹳20多年,成为我国拥有黑鹳照片最多的人,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基金黑鹳项目惟一签约人……为了研究黑鹳,魏顺德几次险些丧命,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二十几个县里,都留下了他追踪黑鹳的身影。

谈起拍摄黑鹳的经历,魏顺德老人兴致勃勃。
无意间结缘黑鹳
魏顺德是陕西人,他1960年进疆,1961年成为温宿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魏顺德后来调任阿克苏地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副站长,从此他的脚步踏遍了西天山,保护动植物的意识也在他的脑海里深深扎下了根。
1985年5月,魏顺德在温宿县的巴扎上闲逛时,无意间看见老乡在卖两只小鸟。两只小鸟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瑟瑟发抖,黑漆漆的眼睛惊恐地看着来人。
“这是什么鸟,怎么从来没有见过?”魏顺德问老乡。
老乡摇摇头说:“不知道。”
魏顺德断定,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珍稀鸟类。于是,他掏出10元钱买下了两只鸟。
魏顺德精心地饲养起两只小鸟,他查阅资料后得知,这两只鸟原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全国只有两千余只。由于种群日趋减少,它被有关国际公约列为处于灭绝中的物种,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魏顺德发现,国内关于黑鹳的研究资料非常少,新闻报道也寥寥无几。
小黑鹳一天天地长大了,在人与鸟的相守中,魏顺德对黑鹳有了感情。但是,为了两只小黑鹳更健康地成长,他忍痛将它们送到了动物园。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野生动物专家周永恒得知魏顺德收养黑鹳的事后,鼓励他不要放弃对黑鹳的观察,继续研究下去。
两个月观察一窝鸟
魏顺德只有高中文化,要研究黑鹳谈何容易。
但他能吃苦,他自信研究不仅是专家的事,只要有心,平常老百姓也能发现黑鹳的生存繁衍规律,为保护黑鹳出一份力。
一次,在温宿县托乎拉乡一处三十多米高的悬崖上,魏顺德发现两只黑鹳在筑巢。他想拍照,但是手中的相机只是普通相机,怎样才能接近黑鹳呢?魏顺德冥思苦想,突然,他一拍脑袋,在黑鹳窝旁挖一个洞不就行了吗?
魏顺德先从悬崖顶部往下凿了一个直径一米的洞,待挖到与黑鹳窝平行的位置,再掏一个斜洞接近黑鹳窝。就这样,魏顺德用了一周时间,悄悄挖出了一条地道,从此他就趴在地道里,近距离观察黑鹳。
第一天,洞里只有两个鸟蛋,第二天就变成了3个。
为了不错过观察时机,魏顺德有时一趴就是一天。孤独和寂寞让他几次想放弃,夏天的酷热以及蚊虫的叮咬也让他吃尽了苦头。家人和同事对魏顺德的举动很奇怪,问他,天天去偷偷看鸟到底想干什么。就连一些老乡也说,那个喜欢看鸟的人是不是得病了,自己也想变成鸟啊。听到这些话,魏顺德一笑置之,他相信自己这样做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他从观察黑鹳中得到了乐趣。
一个月后,当披着淡淡绒毛的小黑鹳破壳而出时,魏顺德激动得像在迎接新生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小黑鹳的嘴和腿变成了鲜红色,腹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而背部及翅膀呈黑色。当小黑鹳展翅飞翔时,它们头颈前伸,双腿后蹬,形成一条直线,飞翔的形态十分优雅。

这一次的观察持续了两个月,直到小黑鹳离巢飞去。魏顺德注意到,如果小黑鹳胆子小不肯离巢,它们的父母会停止喂食,逼其离巢。这看起来很残酷,其实却是生存的法则使然。
观察黑鹳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难得的是魏顺德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
到2003年春天,在魏顺德的感染下,一名叫戴开勋的老人也加入到了关注黑鹳的行列。一次,两人在塔里木河岸边的土崖上发现了一窝黑鹳,怎么去靠近它们,只有靠老办法:挖洞。
两位老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白天挥汗如雨挖洞,晚上再滚一身土回家。这一次的挖洞很成功,直到老人挖的地道与黑鹳巢穴相连,黑鹳竟然毫无察觉。就在这个洞里,魏顺德拍下了大量图片,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录。

死里逃生的感悟
二十多年来,魏顺德在塔里木盆地周边二十多个县市都见到了黑鹳活动繁殖的场景。黑鹳一般只是小群活动,他所见的集群最多为7只,大集群很少见。据他初步统计,黑鹳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分布约有500只,这样大的数量在国内非常罕见。
他观察到,黑鹳的巢分为崖壁巢和树干巢两种。崖壁巢筑在河崖陡坡或山地悬崖上的浅洞内。平原地区的黑鹳巢一般建在老树干上,以粗枝搭成。黑鹳还有用老巢的习惯。在温宿县托乎拉乡的一处巢穴里,魏顺德观察到当年秋天离去的黑鹳有5只,然而来年春天飞回的黑鹳只有一只。这只黑鹳在老巢附近独自飞翔悲鸣,显得非常孤独。
魏顺德想,难道是它的亲人遭到不测了吗?这一幕也更坚定了他研究和保护黑鹳的决心。
有一次,魏顺德追随几只黑鹳到塔里木的支流托什干河边。他只顾拍摄,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突然,他踏入河边一个沙坑,脚下一松,半个身子陷入沙中。魏顺德赶紧就地一滚,挣扎着滚出了沙坑。
谁知祸不单行,魏顺德一门心思追踪黑鹳,忘了观察地形,他又迷了路。黑暗中,他摸索着前行了4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一道拦河大坝。魏顺德兴奋极了,他知道,见到大坝就离公路不远了,这意味着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二十多年间,魏顺德无数次闯过“鬼门关”。多年野外考察也让他付出了代价,他患有多种疾病,身上装着心脏起搏器,口袋里随时揣着救心丸。每次出门前,魏顺德都告诉家人:“不要为我担心,死在什么地方,就把我埋在什么地方。为了保护黑鹳献身,我值了。”
魏顺德在去叶尔羌河考察期间,车辆陷入河中,河水瞬间没顶,幸亏他被同车的两个年轻人拼命拉出了车门。这次遇险让魏顺德的两部相机报废,他为此痛心不已。
二十多年间,魏顺德拍下了大量关于黑鹳的图片,成为我国拥有黑鹳图片最多的人,他也凭自学成为国内研究黑鹳的知名专家。为了研究黑鹳,他花去了全部积蓄,至今还住着简陋的老房子,惟一令他自豪的,就是家里无处不在的图片和研究资料。
魏顺德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会的关注,魏顺德成为该基金会黑鹳项目惟一签约人。
魏顺德说,近年来,黑鹳种群数量明显有所增加。个人保护的力量毕竟有限,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护黑鹳的行列中来,更希望政府建立黑鹳保护区,使塔里木河流域真正成为黑鹳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