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民丰,“另”一个世界的小村庄

标签:
不离第一村眼球只有流过旅游 |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
是沙漠隔断了这个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如果说它是世外桃源的话,或许不太实际,因为这里是干旱气候,能够在这里生活已是不易。
向往民丰,“另”一个世界的小村庄
亚通古斯村 中国沙漠第一村
“另”一个神秘的小村庄
在民丰县,不仅有尼雅遗址吸引眼球,还有沙漠,以及沙漠里被称为“中国沙漠第一村”的亚通古斯村。
去往亚通古斯村的路,现在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沙漠公路直达这个村子的村口,沿着村口再往里面走18公里,两边还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漠。此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面前,这个村庄如此真实。
最早来此地的是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流落至此的人。他们顺着亚通古斯河而上,到达沙漠腹地河流的尽头,有水源和草地的环境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他们在此定居下来。
最早来此探险的是欧洲探险家,他们的游记中却将亚通古斯人描述成野人;之后到了1992年,当时中英联合塔克拉玛干探险团的一位中国随行记者在此发现了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汉族人,经询问得知,是文革时从广西来到此地的。24年里,老人从没有离开过村子,根本不知道外界的事情,得知文革已结束,才重新唤起老人回乡的愿望。
当车子终于抵达小村后,原本安静的小村子一下子就有种炸开锅的热闹气氛。人们用朴实的眼神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似乎在猜测我们的来意,又像是在思考我们这一群从沙漠外面来的人,到底想在这里寻找什么。
“另”一个村庄的故事
见到63岁的吐迪·乌拉依目时,他和61岁的玛力克·库尔班正在门口闲聊,他们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南疆白胡子老人,而是像俩个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据说,这里生活着很多长寿的人。小村子的房屋是土灰色的,天空似乎也是土灰色的,绿色的除了杂草就是杨树、沙枣。
吐迪·乌拉依目一直这样安安静静地生活着,在他的记忆里,这个沙漠是种痛。玛力克·库尔班告诉新疆都市报记者,在眼前这条公路修通之前,这个村庄的居民一直靠骆驼作为交通工具。这里离最近的民丰县城也有150公里左右,往返一趟需要一星期。他们很少出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喝着丰水期储存的涝坝水,苦涩、浑浊。种甜瓜、放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知外面的情况,更不知道文明在更替。
而这个人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在由他的侄女米孜古丽照看,来到这个土色的小屋子前,米孜古丽已经往院里洒了水,她看着我们走进去,又看着我们走出去,一个人静静的,似乎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扰到她。如今,屋主已经离去,关于他和她的爱情已经远去,唯有院中的杜梨树结满果实,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和她的爱情,将这棵树称为“不离”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