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2011-10-12 19:41:23)
标签:

转载

分类: 看南疆喀什和田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左起:阿迪力、郑杰、李宏、潘蒙忠、朱大珪、李晓林、潘黎明、孟星、靳小平、茹军风、赵力

、张玉轩)

(前排左起:王艳萍、任丽瑛、那两个可爱的小孩,一个是潘黎明的儿子、一个靳小平的宝贝千金
  

                                 莎车采风记
                                 
                                     文/花妮

 

    国庆节时,有幸随喀什地区作家团赴莎车县采风。这次我们一行十人,仍然由赵力老师牵头,朱大珪、潘蒙忠、茹军风、李宏、李晓林、靳小平、潘黎明、任丽瑛、花妮随行。能在国庆节愉快祥和的气氛中再次相聚一起,一方面与赵老师多方联络分不开,另一方面与莎车县当家人何利民书记对文化人的挚爱离不开,由此,又为我们这些酷爱文学的人提供了又一次宝贵的机会。
    说实话,组织这么一个采风团是很不易的,方方面面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安排。按理讲,采风团去了莎车,吃喝拉撒睡,好像都应是东道主所应尽的地主之宜。但做好这些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采风团各位成员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看到、听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以创作出展现莎车县大县风采的作品。看得出何书记对此很重视,抽调了专门人员做好了全程接待工作,还在百忙中亲自陪同我们一起在贵宾楼用餐。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莎车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喀喇昆仑山北麓。
    莎车县历史悠久,是新疆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有“天山南北第一县”之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全国最大的巴旦姆、开心果基地,是全国林业建设先进县,也是新疆最大的产粮县和重要的蚕桑养殖县。而最富盛名的是这里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大师阿曼尼沙汗就诞生在这里。这里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铅、锌、铜、金、银、云母、等多种矿藏,叶尔羌玉石更是声名远扬。
    莎车县景色宜人、乡风淳朴、地域文化特点比较鲜明,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这些我们都可翻阅史书得以验证。但透过它绿色的帷幔,认识它的过去,了解它的历史变迁,感受它曾经拥有的辉煌,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十月里天气晴朗,夏季的炎热已经渐渐退去,给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我们一行人正午时分赶到莎车宾馆,县委办公室的郑杰正在宾馆门前恭迎着。小郑瘦高的个子,他见到我们略显几分紧张,但极为热情。他一再解释何书记因为工作繁忙,不能亲自来迎候我们很表歉意,还说何书记讲了,晚宴时他一定会赶到。大家被请进莎车宾馆,接风洗尘的宴会由县委办公室主任旷仲明和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张玉轩主持,互相做完介绍,赵力老师把这次采风活动的意图做了一个简介,然后旷主任把要去的各个点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他侃侃而谈对每个景点的说明如数家珍,很让人佩服。午宴结束后,时间尚早,一帮人就坐上车去参观莎车县周边的一些景点。
    旷主任因为有事不能陪同前往,便委托张主任和小郑全程陪同。车子驶过县城最繁华的路段,一条新修的马路成为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分界,主要干道上的店面大都装修豪华,几栋高层建筑遥遥相对,争奇斗势,给这位于戈壁与沙漠间的县城凭添几分气派。一些尚未完工的高层建筑群也耸然而立,晴空下开阔的视野可以让人尽情驰骋目力。
    我们先后叩访了阿曼尼沙汗陵园、奴如孜墩遗址、阿勒屯马扎等多个自治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再穿越老城区、到木卡姆文化广场感受莎车县从古到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感受到莎车县的“新气象、新面貌、大建设、大开发”,集古韵遗风与现代高科技的审美感觉于一体。瞧,广场正面入口屹立着著名十二木卡姆大师兼诗人阿曼尼沙汗雕像,与她遥遥相对的是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与木卡姆影剧院。如果是在高处俯瞻,这个广场整体感觉就是一个横放着的巨大的木卡姆主要演奏乐器“都塔尔”造型,不由让人啧啧称奇。想不到一个边远的县城在建筑领域也能搞出这样的大手笔,就如一个作家所说的,莎车的古老似乎就显现在我们周围,不用人为的去修饰,就像古树的年轮,一看便知,那是岁月雕刻下的印痕。

                          10月4日                    星期二                     

    今天吃过早餐。我们原班人马由县文体局的讲解员阿迪力为向导深入各乡村去参观。天气不错,透过车窗只感觉满眼都是金黄,掩映在泛着淡黄树叶中的村落、田园、刚出苗的冬麦……,远看黛色苍苍,近看黄绿交错,蓝天为这美丽的景色充当背景,让人有种置身于油画中的感觉。
    乡路并不难行,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了位于阿热勒乡巴依都瓦村的祈福台。祈福台矗立在一片开阔沃美的绿野之上,四周芳草萋萋,雪白的棉田一望无际。几个小孩正赶着一群牛羊到小河边喝水,河水清冽,找不到一点污染的感觉。草甸子上的空气比城里清新许多,带有浓郁的植物芬芳,令人感到说不出的舒畅和惬意。
    祈福台占地六亩,高四十米,据《莎车县志》记载,此台上原有亭台、牌楼,是西汉莎车王万年所建,万年是解忧公主的次子,从小就被送到长安学习,聪慧过人。他继位后贪婪暴劣,民怨很大,后被莎车老王的弟弟杀害夺了大权。赵力老师与李宏两位老作家原在莎车县工作过,一路上他俩都在阿迪力讲解的间隙里,为我们做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描述。
    我们登上祈福台寻觅遥望,此时的祈福台真静,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远古的亭台牌楼已经毫无踪迹,偶尔看到一些残砖烂瓦也都被苔藓和不知名的野草覆盖着,变得苍痕斑斑,历史之轮已经驶入一个新的时代。
    七十三岁高龄的老作家朱大硅先生点燃一支烟,仿佛进入了沉思状态。其余的人也都不再打趣喧闹。一阵风吹来,带来些许凉意,众人都沉默下来。
    紧接着进入莎车县65万亩的巴旦姆园林区,我们都为莎车县能成为全国第一的巴旦姆生产基而自豪,为莎车人拥有的宏图大志和务实精神所折服,这也让我们想到巴旦姆美好的将来。如今置身这万顷的园林之中,大家的心里顷刻间便充满了兴奋。这时,巴旦姆已采收完,树上残留的树叶可以看出今年是一个丰收年。飘着一头乱发的茹军风老师激情澎湃,大声吆喝着众位美女与他一起在巴旦姆掩映的树间合影留念。喀什日报社首席记者潘黎明带着她的宝贝儿子寻觅着树上遗漏下的一些巴旦姆圣果。潘蒙忠先生橘黄色的T恤在绿树间尤为显得突出,加上他幽默的话语不断,脸上老做着怪表情,引得众人都哈哈大笑着。闲不住的小英子正与她的好友王艳萍叽叽喳喳地打闹,一条环绕巴旦姆果园的灌溉渠被她们大呼小叫地来回飞来飞去,玩得甚是开心。
    依盖尔其镇的水库也很有特色,它闹中取静,亭台楼阁的典雅建筑与海蓝色的如烟湖面相互映衬,碧波荡漾,反射着银色的光波。湖中有座湖心岛,岛上杨柳依依,远远的,点点帆影时隐时现,让人如入仙境的感觉。在水库与河流的交界处,建有一道坚固的水闸,对水库中的水起着调节作用。涨水的季节,那道水闸用来阻挡河里的洪水,而干旱的时候,再将河里的水引到水库中来,正因为如此,依盖尔其镇水库一年四季都保持良好的储水量。每当节假日,这里便游人如织,而平时,一些喜欢垂钓的游客更把这里做为最佳的钓鱼场地。这里给人的感觉幽静雅致,人在这里,面水波,沐清风,都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们便从烟烟水波的依盖尔其水库进入到了茫茫无际的喀尔苏沙漠。从多水区一下转到无水区,就像被谁实施了魔法一样,一时让人无法调节过来这种巨大的反差。
    喀尔苏沙漠东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叶城、泽普、麦盖提县交界,总面积538.3公里。最为奇妙的是,一道长约三公里茂密的葡萄长廊一直延伸到沙漠边缘,葡萄藤缠缠绕绕,婀娜多姿,与周围的梨树、苹果树、核桃树、沙枣树等相依相偎,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沙漠上行走很艰难,我们干脆都脱了鞋子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前行。进入沙漠不久,我们陆续攀上一座高十米的人工观望塔上,极目远眺,此起彼伏的沙丘一片连着一片,一只驼队正从远方行来,驼铃声声,时隐时现,城市和绿洲都遮蔽在一片浩瀚的沙海之中。禁不住就有了岁月悠悠之感。
    午饭安排在喀尔苏乡,甘肃籍的乡党委书记拿出乡里最丰盛的饭菜来款待我们,大块的烤羊肉每人撑破肚皮往下派任务,还有各类生长在沙漠边缘的瓜果,甘甜香醇。边吃饭大家边与甘肃口音很浓的乡党委书记聊天。临走时,热情的乡党委书记一定要陪我们去阿曼尼沙汗的出生地看看。
    乡里的路有些窄,还弯来绕去的,不一会便来到期盼已久的阿曼尼沙汗的故乡。阿迪力指着一处掩映在绿树中的小屋说,那里就是了。此时,阳光正穿过树梢的间隙给这片神秘的土地染上一道道斑驳的光晕,脑海中便飘来了十二木卡姆优美婉转的乐曲声。在阿曼尼沙汗有些破败的故居前,我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真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十二木卡姆大师的孕育摇篮。再一路顺着阿曼尼沙汗挑水的小路走近叶尔羌河,忽然,不知道从哪儿窜出一头黑色的小驴来,它欢叫着尥着橛子朝我们猛扑过来。大家都戏说,这里人杰地灵,连驴子都通了人性,见客人造访便用驴子的语言、驴子的动作表示着欢迎。潘蒙忠作家一下来了兴趣,牵着小毛驴的一只长耳朵紧随在队伍中走向河边。这时,我们的靳大编辑正陶醉在茂密的红柳丛中,景美人更美,我抓紧给她抢拍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赵老师看看时间不早了,建议我们早点回去,明天还有新任务呢。大家都有依依不舍的情绪,在十二棵沙枣树的依依凝望中我们渐行渐远。
                                             
       10月5日                       星期三                       早上晴朗  下午转阴

    这是到莎车县采风的最后一天了,按照既定的方案,首先要去参观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工业园区。也就在昨天,莎车县史志办主任,档案局孟星局长从乌鲁木齐学习赶回来,今天他要陪同我们一起去参观。在上海援建的工业园区门口,原籍上海的潘蒙忠先生一定让我给他以门口的上海援建巨大的金字招牌为背景留张影。再到莎车恒昌冶炼有限公司与新老交替中的水泥厂参观,这些大型的工业公司都在离县城较远的荒滩上建的厂区,规模宏大,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电教观察室等,听介绍,未来的水泥厂是拒绝污染产生的,至少那些高耸入云的黑烟囱再也找不到踪迹了。不禁对莎车县广阔的发展前景感到赞叹不已,可以看出,莎车县各族人民在祖国的大发展形势下,正开拓进取,大踏步地走向新的辉煌。
    本来写到这里就该收笔了,因为莎车县的名胜古迹太多太多,这样一步一景地描写下去,让人不免眼花缭乱,如坠云里雾里般不知所云。然而,我又不忍罢笔,说话间我们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亚克艾日克烽火台,远远的就看见两座遥遥相对的高台遗址矗立在荒寂的群山之巅,阿迪力讲,这是两座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古遗迹,一座是烽火台,一座是炮台。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信号的军事建筑,要传的远,烽火台必然在高处。有敌人入侵时,人们就将晒干的粪或柴草点着,这些东西燃着后烟雾很浓,浓烟腾空而起时,远处的人很容易看见,以烟雾示警的方法称为“燧”,又称“狼烟”。举火放烟的地方建高大的台子即“烽火台”。离烽火台不远的炮台顾名思义就是打炮用的了。一般来讲,山头上所有的烽火台,不论它们如何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改变方位,但站在其中的任何一座烽火台上,既能举目遥望前一座,也能回顾后一座。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很不一般啦。
    今天正好是重阳节,我们能登上烽火台远眺也是一种机缘。这时,从不爱多言的李晓林政委变得更是深沉,高大的身躯屹立在烽火台之上冥思苦想的样子超级的酷。看来部队出身的他在这个曾狼烟四起的地方找到了灵感,又有大作要问世了。走下烽火台时,李政委还特意将登上烽顶的台阶数了一遍,他说有23层台阶,准与不准当然还有待考证。
    午饭还是在乡里吃的,老茹对乡里的战斗鸡抓饭仿佛情有独钟,一连吃三大碗,并且连呼三声,好吃,好吃,好吃!还一个劲拉着做抓饭的维族大师傅与他合影,切磋着做战斗鸡抓饭的方法与火候掌握的要领,仿佛他也升华成一个良家厨男了似的。大家都借机取笑他的虚张声势,他就用这几天吼破的公鸭嗓子硬挤出一丝声音表示抗议。这家伙,简直就是一个文学界的疯子。
    下午的时候,安排去喀群乡叶河里捡玉石。据说,莎车县喀群乡是一个山区的乡,叶尔羌河穿乡而过,这里本无人烟,每年秋天洪水一过,河滩上就集聚了许多捡玉石的人,终形成部落,成为乡。喀群乡也因此被称为“玉石之乡”。一到地方,就发现河滩里有好些的人低着头在来来回回地走,不时弯下腰捡起一块石头,认真的用水冲洗过,仔细端详半天,然后扔掉,再继续向前行走。
    秋后的叶尔羌河水断流,正是捡玉石的好时候,但我听说捡玉石的人要心诚才能得之,而我不属心诚之人,所以就提着相机在河滩上漫无目的地走,时不时为朋友们拍张照。
    在捡玉石的人群中,最夸张的要数小英子了。她捡到什么样的石头都当成宝贝,惊呼连连,引得河滩里不认识的人都聚拢过来观看,然后又都摇摇头四散离去。只一会儿功夫,小英子就捡了半袋子所谓的玉石,当她又一次拿给众人展示时,我打击她说,你捡的这些玉石,送我压咸菜缸都嫌不圆。她气得小脸铁青,说我是乌鸦嘴不理我了。还别说,心诚则灵,小英子尽然捡到一块观赏石,谁看了都说像一张笑脸。因为赵老师发出的一声感叹,小英子一激动将那块‘笑脸’送给了赵老师。回程的路上,赵老师特意借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合了一首诗赠给她,可见那张带有微笑的石头是多么合他的心意啊!那么我就用这首赵老师仿写的诗句做为这次采风活动的结束语吧!
                                       
                                        赵力登岸将欲行,
                                        忽见对面笑脸迎。
                                        涛涛叶河千万里,
                                        不及丽瑛赠石情。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转载]【散文原创】莎车采风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