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妃墓的路上,喀什的一条街上好热闹,像赶集似的。

去年去新疆时,就听说南疆那边经济不发达,还是以农业为主,人们生活还不富裕。据说有个乌鲁木齐的维族人想去南疆找个维族保姆,每月500元,可到了南疆,有的维族老头儿死活不同意,说:“我一年才挣500块钱,你们一个月就给我女儿500元,你们到底给她安排的啥工作啊?不去!”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一是南疆的经济确实欠发达,人们收入少;二是南疆的人们观念还很落后,有待于进一步解放。呵呵。
去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喀什被批准为特区,像深圳、珠海那样,喀什一下子由一个地级市升为副省级城市,可是做决定容易,一步步建设繁荣起来,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到了喀什,很少像在内地那样,马路边有大片的工厂,工人往来穿梭。这里看不到工业化的痕迹,只有商业化很充分。出了喀什市区,很快就是茫茫戈壁,到了绿洲带,会出现村庄,但这些村庄仍是“原生态”的,倔强地古老着,看不到现代的气息。没有楼房,没有瓷砖,拖拉机很少,更多的是毛驴车,你可以说这样很好,保持了传统,但这一切起码说明人们的生活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我出身河北农村,我觉得喀什农村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比我老家要落后十年以上。
不过,维族人不善稼穑,古已有之。维族人喜欢做生意,也善于做生意,他们不习惯种地,相比来说,这里的水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买卖水果。就像内地的80后、90后一样,维族年轻人也不愿意种地,愿意出去打工挣钱,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多维族人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打工也挣不了许多钱,又不愿意干苦活累活,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维族年轻人失业率很高。许多人(包括有些学者)认为,新疆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维族失业率高。这一点我去年在新疆时也从侧面印证过,在乌鲁木齐各单位上班的维族人,很少参与2009年乌鲁木齐事件,没有身处一个固定的正常社会“组织”,自身处境不佳,再加上分离主义分子的挑唆,这可能就是维族人上街的简单原因吧。
喀什街上,毛驴车很常见。

喀什的导游说,喀什的维族人还是很淳朴的,也可以说头脑简单,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说到淳朴简单,导游举了个例子,说喀什农村的人卖枣子和杏,不论斤,也不论两,而是论“脚”,一脚踹树上,掉下来的都是你的。还有极端的例子,农村的维族人卖水果,一公斤多少钱,你要是买十公斤,他就算不清帐了。导游说,2008年奥运前夕,喀什发生袭击武警事件,造成重大伤亡,就是两个维族人被境外分离分子买通了,给钱就办事。这一点是否是真的,我不肯定。
在喀什街上开车,绝对是个技术活。行人乱过马路,汽车随意掉头,交通秩序很乱。

再说说维汉通婚的事。维族有自己鲜明的宗教信仰和饮食特点,和汉族相差很大,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点,导致维汉通婚的例子极少。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驻扎在新疆的汉族军人,经常到驻地的维族乡亲家中帮忙干活,日子长了,维族老汉答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小伙儿。这种事在目前极少发生。据说喀什的报纸上登过一个消息,在喀什农村,一个汉族小伙儿和维族姑娘真心相爱,但姑娘的父母死活不同意,两个年轻人就是要在一块儿,经过艰苦的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维汉通婚的事都能上报纸,可见这种事在当前还属凤毛麟角。
在乌鲁木齐,我曾经问过一个维族姑娘,为什么维汉通婚这么难?她回答得也很干脆:父母不同意。至于为什么不同意,我没有机会去问维族老汉老太太。听说维族姑娘嫁人之后,在家是一把好手,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伺候老公也很好,但维族男人对老婆就差多了,维族传统中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好多,许多男人打老婆,有些男人结婚后,要求老婆蒙上面纱,不许别的男人看自己的老婆。南疆夏季干旱燥热,看见那些浑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一双明眸的维族妇女,我真是同情她们,替她们暗暗出汗。喀什当地的导游说,许多读过书受过教育的维族姑娘本身愿意嫁给汉族的男孩子,但世俗的压力和父母的阻力太大了,冲破藩篱敢于结合的没有几个。维族姑娘接受教育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再做男人的附属品,不愿婚后蒙面纱,不愿婚后只做家庭主妇,因此大街上蒙面纱的维族女人越来越少,维族社会也在缓慢的进步,尽管有些缓慢。
个人认为,通婚才能同化。维族这个族群,喜欢群居,不和外族通婚,尤其是群居这一点,对社会的稳定没有好处。乌鲁木齐的二道桥等等,出事的时候是重点策源地。由此想到城市中的富人区、穷人区,千万不要搞得泾渭分明,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喀什街头的标语

从喀什回到乌鲁木齐,路上和当地的一个人聊天。我说喀什的经济还不行,经济不好人们才骚动不安。他说,民族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么简单,有些人你让他吃的饱饱的,他就不闹了?
看来,做好新疆的工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