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奶奶和她的新疆之一 父辈
(2011-07-21 16:26:10)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新疆话语和故事 |
我的奶奶和她的新疆
奶奶离开我们快有一年的时间了。我没有见到她离开的样子,所以总觉得她还没有离开。我更加喜欢听新疆的歌,更加喜欢唱新疆的歌,有时候听着听着就会哭起来。一年过去了,依然论文没影,毕业无望,没有办法回家看看那个装着她的小盒子。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失必有得。所以写下她的点点滴滴,生怕忘记。
一
小时候,奶奶很喜欢给我讲过去的事。
有一天,她翻出一本黄黄的旧旧的影集,一张张照片给我讲过去。有一张印象很深刻。一家子的男女老幼,一位中年男子,头戴黑色礼帽,身穿黑色礼服,留着胡须,神情严肃,端坐正中。奶奶说,那是她的亲生父亲。她称呼他叫“大大”,我呢,应该称呼他叫老太爷。可惜当时我没有问奶奶,为什么叫“大大”,不叫“阿妈”。
奶奶说老太爷是个老满洲。紧接着又对我说,老满洲八旗子弟,好吃懒做,抽大烟,你不准跟他们学啊!当时听着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八旗子弟好吃懒做,上课的时候,老师好像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后来回想一下,这样给小孩介绍祖宗的,大概也就是经历过清末民国初年的满族人家吧。
不过,奶奶对老太爷是充满怀念的。
她说她的家在塔城。可是老太爷说,故乡在热河。可惜那时候我太小了,上课的时候,还没有学到过“热河”这么个地方。
她说老太爷真的姓是“陈”,可是大家知道的姓是“苏”。有个假姓,怕的是皇上怪罪下来,株连九族。可是“陈”也是个汉姓,满姓是什么,不知道。
她说那时候老太爷丢了官职,就在私塾里教书。他到了不惑之年才有了第一个孩子,那就是我的奶奶。他极其宠爱这个迟来的孩子,亲自教奶奶读书识字。奶奶自幼聪慧,初小没上完就跳级读了高小。可惜那时候,我都不明白什么是初小什么是高小,傻乎乎地入神地听着来不及问。
她说那时候家里清贫。有一回她不小心砸破了碗,老太太就骂她不小心。谁知道老太爷一气之下把一整摞碗都砸了,大声训斥道,我的女儿,砸破了个碗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谁再骂,我就把家里的碗全砸了!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国耻家恨?
老太爷应该是知道的。可是老满洲说,慈禧太后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从她进宫的那一天起,就是要灭掉爱新觉罗的天下的。
他不大爱惜自己的身体,奶奶高小还没上完,他就撒手离去了。
热河是我们的故乡。可是热河在哪里?奶奶一辈子也没有去过。
两百多年前,一个皇帝的部队打败了准格尔部,把中国的西北边境从嘉峪关向外推进了一大块地方。那个地方,据说是“故土新归”;那个地方的名字,就叫新疆。皇帝说这块地方,地广人稀,又靠着沙俄,得派兵驻守。于是奶奶的祖先,站在戍边的队伍里,从热河走到了伊犁,走到了塔城。现在守边关的士兵,退伍了可以回老家。那个时候,叫做“携眷永驻”。什么意思?就是带着老婆孩子扎根在那里,这辈子,或者这十几辈子,都不要想再回家乡。
所以,前段日子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大西迁》。这部只有六集的纪录片,描述了锡伯族屯边新疆的故事。与锡伯营一起前前后后从东部走到新疆的,还有满营,蒙古营,索伦营。这的确是很小一部分人的故事。所以在纪录片播完几个月的时候,豆瓣上依然只有我一个人打分。看到第二集的时候,我感动得哭了。因为我并不孤单,有那么多和我一样在汉文化大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里寻找着自己民族的历史踪迹。我和纪录片里的主持人一样,不断地想象着当年从热河出发的满洲兵,是怎样拜别父母乡亲,怎样跨上一条不回头的路,怎样年纪轻轻却与家人永别,徒步行军到那么遥远的地方。
老太爷辞世的时候,他们那一辈辈人的荣耀与辛酸,便同岁月一起,成为过去。
家搬到兰州以后,西北民族大学的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的学生,也曾到奶奶家里来过西迁节。他们吃奶奶做的拉条子,说就跟回到了塔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