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唐诗一样生活:中国人心灵栖居的诗意追寻
冉云飞
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好比你作谁家的子女,由不得自己。等你知道是谁家的子女时,已经无法选择。因此选择你愿意生活的朝代,只是臆想的游戏。把戏虚妄,但也不乏臆想者。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喜欢生活在九世纪唐代的新疆北部,而写了《蒙元入侵前夜中国日常生活》的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则愿投生在九百多年前的南宋临安城。汤因比的理由不明,不好妄揣;而谢和耐说他喜欢南宋临安日常生活的细节,看来他是把学问做到了热爱的程度,这也是西人,尤其是法国人不少史学著作有趣好看的原因吧。
美国汉学家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是部专写唐代外来文明的书,指涉到不少稀奇古怪的动物、器皿、香料、药物、宝石、食物,包括各色外国人等,应有尽有。唐代的有容乃大,开放杂芜,各路人马杀向中土,纷集长安,或啸聚酩酊,或赏月细品,诗人们当然不会闲着。从李白的胡姬劝酒,到李贺想像奇特的琥珀,天下物事,山川河流,秦楼楚馆,怨妇征夫,宫禁重帏,迎来送往,春花秋月,家国之痛等,没有不可以拿来当作唐诗的材料。唐诗多采妙曼的基础由此而来。
漫长的中国,苦难无边,十几个朝代下来,我真还没挑中哪个朝代值得活。少数有趣的人物,掩覆不住大多数市井细民的苦痛,所以我还是寄望于将来吧。如果不得不选,那么唐朝还是个不坏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唐朝是个好的朝代,还不如说它是个有点意思的朝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不幸国度,人民几千来的铁幕生活,于精神之猛锐,生活之精致,固有绝大之伤。幸好上天不弃吾土吾民,在瓦砾石缝中,不独在心灵上有宋词的入心、元曲的安身,更有唐诗的长久慰藉,来帮我们寻得生趣,真算老天有眼。
请欣赏当代著名画家谢振瓯作的唐诗画意

|
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风花雪月的新疆
诗情画意
风花雪月的新疆
在绚丽多彩的唐诗里,不乏诗情画意中风花雪月的新疆赞歌。
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一首《关山月》,诗中形象描绘了新疆穿越崇山峻岭的浩浩长风,以及天山云海间的皎洁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仅仅20个汉字凝就四句精辟的天山风月经典,把广袤新疆大地的山之峻拔、月之明朗、云之奇幻与风之浩荡,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丽景象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更有另一番浪漫主义的想象。“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诗中诗人将天山的云比拟上林苑的叶,天山的雪宛若长安御宫城楼下的花,以天山、物华、上苑、雪、花等物象,形象地勾勒出天山的云与月。
|

|
描写天山雪最经典的莫过于著名边塞诗人曾参的《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生动地将西域大地皑皑白雪覆盖的玉树琼枝,形象比喻为千树万树盛放的梨花满枝,成为描写冬雪绝世经典的千古名句,被古今广为流传吟诵,更成为写雪状物的典范名句被引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疆雪野美景
保家卫国
思乡戍边的新疆
在唐诗中,亦出现很多书写边关将士守卫边疆,屯垦卫国的诗作。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即描写了交河城(今吐鲁番交河故城)的将士们白日登上高高的山门巡视烽火信号,傍晚夕阳下牵着马匹去交河边饮马,几许苍凉的诗意跃然纸上。
|
 |
 |
 |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1961年,交河故城被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如今,交河故城依然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它最重要的意义是见证了两千多年前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往来,见证了交河故城历史上隶属中央军政管辖的不可抹杀的一段历史。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中的唐代吐鲁番交河故城
李白的“戌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则表现了戍边卫士在寂寥的城楼岗哨上,天色渐晚,思念故土无奈叹息的怅惘之情。
|
 |
岑参的《题铁门关》更为形象:“铁门关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韧危,路盘量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其中的铁门关即今天库尔勒北哈满沟孔雀河入谷处。我想凡现今驱车前往南疆途径铁门关的人们,若见此诗题壁,相信也会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
昔日铁门关今天巍然屹立,向世人庄严昭告:这里,曾是唐代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区域!
“铁门关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诗中的今日铁门关
千年丝路 渊源流长的新疆
在《山海经。穆天子传》里曾记述周穆王驾乘八骏,前往天山瑶池拜见西域一方的始祖领袖西王母的故事。李商隐的《瑶池
》再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远古的神话的西王母和平治理一域的风采远胜于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如今的天池已成为享誉中外的风景名胜区,颇为风趣的是,“天镜神池”边的一棵古榆已演绎为王母娘娘的定海神针。
这段远古美丽的传说,无论于古于今,都使得天池成为承载了西域自古各民族互动交流、和平友好往来的美好祈愿。“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中的瑶池即今日的天山天池,如画风景每年引得游人如织纷至沓来。
黄沙漫野 风吼震天的新疆
边塞诗人曾参可谓唐代新疆的“文化代言人”,在其雄浑壮丽的笔下,西域呈现出万千风貌。在其《走马川行》里,“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寥寥数句,即形象刻画了新疆的奇绝的天象风物。
新疆著名的风区当属达坂城风区。达坂城,古时称之为“白水镇”。这里每年大风日,平均有151天之多,平均风速6.1米/秒,瞬间最大风速为40米/秒,最高风力12级。兰新铁路此段时常发生火车被大风掀翻事故,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古镇“达坂城”近代因一首《达坂城的姑娘》而出名,如今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
 |
|
 |
以风沙大而著称的的达坂城白水古城
酷寒冰冷 戍边苦旅的新疆
诗人曾参在《白雪歌》抒写“雪若梨花”的壮丽美景后,随即墨笔峰转为边塞的奇寒酷冷:“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以想见,弓箭僵硬得拉不开,铁甲凝冻亦难上身,其高寒程度估计也在零下40度左右了。
在《走马川行》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研水凝”,诗人形象凝练的笔触又再次生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边关将士不畏酷冷严寒,昼夜值守边关,艰苦戍卫边疆国土的军旅生活场景。此情此景,相信之于今天和平的新疆,依然有深远广厚的意义内涵。
|
 |
唐代军事遗迹新疆克孜尔烽火台遗址
大唐欢歌 乐舞飞扬的新疆
新疆历来被誉为歌舞之乡,早在大唐盛世时代,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使得西域的歌舞宴乐与中原文化频繁交流并融汇。在长安内外,演奏西域乐舞成为王宫贵族与文人墨客宴会间必不可少的时尚节目。
当时热烈奔放的胡腾舞有“弄脚缤纷锦靴软”、“蹲舞樽前急如鸟”与“胡腾醉舞筋骨柔”等诗句;纤柔轻巧的拓枝舞,有白居易笔下的“红烛蜡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拓枝来”赞誉,有刘禹锡笔下的“
鼓吹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妙喻。曼妙奇幻的胡旋舞更有白居易留下“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旋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繇转篷舞”的千古盛赞。
这些众多乐舞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大唐盛世各民族间友好和睦交流的欢愉和谐,更成为现今研究西域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文献参照,在中华乐舞史上,更是值得大书的一页华章。
今天的新疆歌舞在承袭传统中逐渐发展壮大,融汇各民族舞蹈的精华,呈现多姿多彩的繁盛,成为中华民族歌舞园林中一支绚丽的奇葩,不仅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瑰宝,成为新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名扬海内外。
风情曼妙的新疆民族舞蹈
夏日流火,酷热无比的新疆
唐代诗人大诗人岑参留下诸多名篇诗句,不仅写新疆的雪落如“千树万树梨花”之美,写新疆酷寒如“渤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写过新疆夏日流火与酷热无比。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是现实中吐鲁番火焰山,火焰山的红色砂岩山坡全为道道沟壑,在夏季赤日照射下,沟壑上面的热气流升腾空中,宛如熊熊烈焰,怪石嶙峋的赤褐色砂岩断崖红光闪闪,灼灼发光,愰若烈焰熊熊燃烧,如热浪滚滚燃烧的火山。
岑参从军庭州,多次经由火焰山前往高昌、交河诸地。在一首《火山云歌送别》诗中,他的一首《火山云歌送别》,前四句诗就出现4个火字: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

|
 |
 |
一连4个“火”字,使读诗的人都感到通体发热,浑身是汗。
“飞鸟千里不敢来”是诗人亲眼所见,体现了火焰山温度之高。当代科学预曾报称,火焰山附近地表,或沙漠表面温度,夏天一般都是70℃左右,最高竞达到82.3℃。
这还不够,岑参又写了一首《经火山》,再次抒发他初见火焰山时的感受: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绕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流汗,熟知造化功。
岑参的诗,极尽描绘火焰的“火”为能事,满纸火山、赤焰、炎氛、热风、流汗,几乎要使大地都燃烧起来,突出了火焰山热浪滚滚,如烈火熊熊的热像,读来如热浪扑面而来,可谓是吐鲁番的火焰山旅游做了一把广告。
今天的吐鲁番被誉为“一半火焰一半绿荫”。火焰山的传说在现实得到印证之外,吐鲁番的葡萄沟、坎儿井成为与火焰山相对应的奇特风景。吐鲁番古代人民发明的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堪称新疆的地下大运河,它滋润了吐鲁番绿洲盆地的万亩良田,才有了世界上最甜的葡萄产自吐鲁番。最低、最热、最干最甜集中的吐鲁番,如今已成为成为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观光地。
编辑 龟兹胡人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