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隋书》所载,龟兹音乐中有歌曲、舞曲和解曲,此
节着重研讨这些乐曲的来源与性质。

善善摩尼一番善,即鄯善,地名。南北朗的郝善与今新
疆的郝善在地域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包括南覆的许多地区,而
不象今日郝替只屑东疆某些地域。
摩尼即摩尼教的缩写。这种缩写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纪中
金勒(Do Guignes)在其《匈奴史》中仍然使用。摩尼教是
波斯人摩尼(Mani)于公元三世纪创立。传人中原时间是公元
694年,在西域流行则当已久了。“善善摩尼”大概指流行在
都善一带的音乐,是反映摩尼教内容的舞曲。也有人说是指
另一冲佛教用曲,待考。
婆伽儿一系Bagal的音译,为一种器乐曲。
小天一按天些乐宁有“天曲”。佛教传入中原,史学界一
般认为在东汉,即公元67年。传人西域自当要比此时早。龟
兹文化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人所皆知。由此可知,“小天”是
“天曲”流入龟兹的变体。
琉勒盐一“盐”与“艳”乃音相近。“艳”,据《乐府诗
集》卷26载:“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大曲》又有艳、有
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由此可知,
“袍”是一种抒情宛转的乐曲。
明王娇《稗文汇编》对盐曲有一种解释:“赖吴娘唱是盐,
更奏新声刮骨盐,调之盐者,吟行曲引之。类乐府题解谓之
杖鼓曲。”这说明“盐”不仅是乐曲,而且还是节奏性很强的
杖鼓曲。
硫勒,即今新疆喀什。从汉到元均称琉勒.明代称哈实
哈儿,清朝改称喀什噶尔。据《文献通考》载:“琉勒曲调有
昔昔盐,一台盐之类。”此外尚有突原盐、阿鹊盐、疏勒满座
盐、归国盐等等。由此可见,疏勒盐是流传在琉勒一带乐曲
的总称,并非一曲。
从以上乐曲名目的探讨,明显看出龟兹音乐有波斯、印
度音乐的某些因素。但是,龟兹乐以疏勒曲作结束,这种安
排,显然是为了突出本地音乐。说明龟兹乐是以本地音乐为
主。吸收融合了波斯、印度的音乐而产生。龟兹乐本身就是
东西方音乐的融合。正因为龟兹乐有兼收并菩的能力,它才
能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处于“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地
位.
龟兹乐与木卡姆——龟兹乐的音乐结构
2009-12-12 9:16:5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 浏览次数:19

龟兹乐的音乐结构,据《陌书,音乐志》载:“其歌曲有
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
歌曲即声乐部分,舞曲显然指的是舞蹈,然解曲作何解
释2
《古今乐录》说:“俗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音为一
解。”王憎虔曰:“古曰章,今曰解,作诗有半约,别解有多
少,是解本章什通名,非信言其卒章之乱也。自隋唐曲终解
曲盛行,进将解字与卒章字用;而章解之解,别称叠,称道,
不复更称解矣。”
《太平彻览》卷568载:“凡乐,以声徐者为本,声疾者
为解。”《乐书》卷164载:“比乐,以声徐为本,疾者为解。
自古奏乐,曲终更无他变。隋场帝以《法曲》雅淡,每曲终
多有解曲。”
由《古今乐录》而知,“解”是乐曲之卒章。由《太平调
览》而知,“解”是快速的乐曲,是用器乐演奏的形式,往往
用作歌曲的结束。
由此可知,龟兹乐由三部分组成:
一、声乐曲,二、器乐曲,三、舞蹈曲。
这种三部分的音乐结构在西域音乐中普遍流行。如《疏
勒乐》中“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
《安国乐》中“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末男,解曲有居
和抵”。
《康国乐》中“歌曲有期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
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等四曲。”
《西凉乐》中“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半,舞曲有于
阂佛曲。”
4天些乐》中“歌曲有沙石樱,舞曲有天曲。”
从上述史载中可知,南北朝时西域音乐中除天丝乐和废
国乐没有“解曲”外,其他均有。“解”是当时西域音乐中的
特殊音乐结构,而尤以龟兹乐常用。
歌曲——解曲——舞曲的音乐结构与现今木卡姆有密切
关系。喀什木卡姆中的“琼拉克曼”就是由:
一、歌曲部分,序唱‘大致‘怒所赫一小赛勒克。
二、解曲部分,大孜间奏曲·怒斯赫间奏曲—小赛勒克
舞曲部分,朱拉一赛乃姆一抛亩路一太喀待而组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现今木卡姆中歌曲与解曲往往交替
进行,
|
似乎与龟兹乐的编排有所区别,但这是很微妙的。从
整体上看,木卡姆的确是继示了龟兹乐的音乐结构。
龟兹乐与木卡姆——龟兹乐的兴隆
龟兹胡音的乐师常常是中原宫
廷里的座上宾,其所受之尊崇
远非巴赫、莫扎特可比;唐诗
里面俯拾皆是对“琵琶”、“胡旋
舞”之类西域音乐舞蹈的描写;
在自汉至唐的宫廷乐舞里,龟
兹乐总是名列前茅,其中携带
的印度、伊朗、中亚乃至更远
方的希腊罗马的气息对中国的
表达方式——传统音乐、戏曲、
文学等等的“影—响”,会是一个
很有趣的话题。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是东方艺术宝库中一颗理灿的
明珠,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
伯语,因此,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绍吾尔本卡
姆是源自阿拉伯的推论,这显然与历史不符2
维吾尔木卡姆不是什么舶来品,它是维吾尔人民长期以
来继承古代龟兹乐,不断发展产生的古典艺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应对龟兹乐进行必要的探索。龟
兹就是现今的库车,由于龟兹乐在西域谙国中为饺使者.因
此历史上习惯以龟兹乐代表西域音乐。实际上,除龟兹乐外,
尚有硫勒乐、于闽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以及伊州
乐、说股乐等。鉴于拙文主要研究木卡姆历史,因此对其他
诸乐只能略述儿句,目的为钩指整个西域音乐的概况。
《龟兹乐》,据《隋书·音乐志》记载
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乎中原.复获
之。其声后多交易,至隋有西因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
凡三部。”
按目光西征时间为公元384年,后魏统一中原为公元
439年,由此而知,龟兹乐传入中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四世
纪,也就是北魏太武帝时期。有人认为龟兹乐传入中原是公
元561—568年间苏话婆,无形中则把龟兹乐的兴隆推迟了
二个世纪。
《硫勒乐》,《隋书·音乐志》载:“疏勒、安国、高丽起,
自后魏乎凭氏,乃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
太乐。”据《北魏书2载:疏勒乐传人中原是公元436年。这
就是说,琉勒乐的兴隆是在公元五世纪。
《于闻乐》,《隋书·音乐志》中载西凉伎中有于网佛曲。
但《西京杂记》卷三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
段儒妻,……七月七B临百子池,作于闽乐。”由此而知,于
闻乐在双代(公元前206一前U5年)就已输入中原且在宫廷
中演出了。
《高吕乐》,《陪书·音乐志》载:“太祖辅魏之时,高昌
款附,乃得其伎,教习以备始宴之礼。及天和六年武帝罢披
庭四克乐。其后帝嫂皇后于北狄,得其所获废国、龟兹等乐,
更杂以高吕之旧,于大司乐司焉。”由此而知,传入中原时间
为公元六世纪。
《康国乐》,《陷书·音乐志》载:“康国起自周代,帝按
北狄为后,得其所获西戎伎,因其声。”又据《陌书·北周
条》载,康国乐是随突原皇后传入中原的,时间为公元568年。
《安国乐》,《隋书·音乐志》说与硫勒乐一样,是在公元
436年左右北魏太武帝通西域后。
《说殷乐9,悦般是北匈奴的后裔,北匈奴西迁时,有一
部分留在龟兹之北,到北魏时,地处南迁后的乌孙之西北。
《魏书·乐志》载:“复通西域(公元435年),又以悦殷
国鼓舞没于乐署。“《北史》卷七载:“悦般因,在乌孙西北,
……仍沼有司以其鼓舞之节,施于乐府。”由此可知,悦般乐
是在公元五世纪传入中原。
此外,唐代新疆还产生丁一种新的音乐,即《伊州pb
“伊州”即今之“哈密”。按唐崔令钦《教坊记》载:“教坊人
唯得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此两曲。”说明伊州乐在
唐代很兴隆。教坊创置于714年(唐开元二年)因此伊州乐
兴起为八世纪。
综上所述,西域音乐的兴隆期如次所示
于闻乐一公元前二世纪
龟兹乐一公元四世纪
茄勒乐一公元五世纪
安国乐一公元五世纪
悦般乐一公元五世纪
高昌乐一公元六世纪
康国乐一公元六世纪
伊州乐一公元八世纪
除于四乐外,其他酉域音乐兴起均在四世纪之后,因此
我们将龟兹乐的兴匪期定为四一八世纪。
还有响在我们嘴里的话。我们
挂在嘴边的“世界”、“未来”、“
心田”、“爱河”、“因缘”、“平等”
、“无名业火”、“粉身碎骨”、“
回光返照”、“味同嚼蜡”等等词
语可不是来自我们上古的祖先
,却是翻译而来。历时千年的
佛经汉译在人类翻译史和经典
传播史上可谓“史无前例”,如
果我们将《大正藏》55卷的翻
译部分和基督教《圣经》的翻
译,甚至和同时期的本土文献
的数量对比一下,便会发现我
们这些“现代人”到底忽略了什
么。佛教从印度北部兴起,大
约一世纪时候蔓延到当时的西
域, 在那里勾兑、发酵、过滤
,最后由大量的龟兹、于阗等
西域诸国僧侣传播到中原,蜕
变成中原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
组成,然后风靡朝鲜、越南,
并渡海到了日本。葡萄美酒夜
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
人回?
,龟兹音乐是维吾尔“十二木卡
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特别是龟兹音乐的曲牌调式理
论,在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
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
推动的作用,堪称维吾尔“十二
木卡姆”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
可以这么说,龟兹音乐的形成
和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维吾尔“
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发展史

编辑 插画 龟兹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