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学基因检测】耳聋基因检测数据分析

(2025-04-14 17:34:39)
标签:

基因检测

基因解码

佳学基因

背景(Background)

听力损失(Hearing Loss, HL)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已知与超过120个基因相关。由于其涉及的基因数量多、突变谱复杂,基因检测在明确遗传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提供遗传咨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Methods)

本研究采用两步策略对362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

  1. 热点突变筛查:首先,针对中国人群中高频的15个耳聋相关基因位点(如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等)进行定向突变检测,快速捕获已知致病变异。

  2.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于未能通过第一步获得明确诊断的40例患者,进一步采用WES进行泛基因组层面的致病变异筛查,提高罕见变异的检出率。

  3. 变异验证:所有候选致病变异均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产前诊断:对于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的夫妇(n = 23对),在产前阶段通过靶向测序评估胎儿是否携带高风险变异,辅助生殖决策。



结果(Results)

  • 基因诊断率:在362例患者中,102例(28.18%)获得明确的分子诊断,表明初步筛查结合WES的策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突变谱分析

    • GJB2 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占11.33%(n = 41)。

    • SLC26A4 次之,占5.80%(n = 21)。

    • 线粒体基因(如MT-RNR1)突变占比约为1.93%(n = 7),提示线粒体DNA在耳聋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 总共识别出52种不同的变异,分布于22个耳聋相关基因中,其中20种变异为首次报道的新品系变异,为耳聋变异数据库的丰富提供了基础。

  • 低频基因识别:多个仅在单例中检出的低频耳聋相关基因变异(例如TMC1、CDH23、PCDH15、CHD7、OTOG等)表明,非综合征型耳聋的遗传背景高度异质且复杂。

  • 双杂合致病机制提示:一对夫妇分别携带CDH23PCDH15的杂合突变,胎儿检测出该双杂合组合(compound heterozygosity),提示其患ID/F型Usher综合征的高度风险,强调了双等位/双基因遗传模式在听力障碍致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结论与意义(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

本研究基于层级式的基因检测策略,从中国人群中识别出多个常见和罕见致聋变异,显著提高了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的基因诊断率。检测结果不仅可为个体化干预提供遗传依据,还对家庭生育计划和产前咨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多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以及罕见致病基因的报道,为耳聋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表明WES在临床遗传诊断中的重要补充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