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孩子们----复旦18人随感
(2010-12-27 20:06:40)
标签:
复旦十八人杂谈 |
分类: 新闻与政治 |
命如豆灯,病体冗重,这一年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不知为啥大家嘴里的蒜你狠,豆你玩,煤超疯是啥意思;不知道谁是凤姐,谁是小月月,偶尔看到别人网络上的影评,会傻愣愣冲上去问“什么是非2?”但是,却不得不知道了复旦十八人,因为我是复旦的老师,他们是复旦的学生。
心情复杂地看了部分网络上的各方评论,或者说,各方谩骂和谴责。心潮起伏不平,开始血脉喷张,因着生病,要控制情绪,被迫合上了电脑。
这是一段人生悲剧,影响一生的悲剧。无论对张宁海,张宁海父母,还是复旦18个刚刚成人的孩子。然而悲剧的悲剧更在于,太多不明就里的指责,太多不知内情的谩骂,太多需要这十八个劫后余生的孩子背负的东西。
这段悲剧已经足以改变他们的整个人生轨迹。无论网络怎么说,我坚信哪怕他们真的表现冷漠,那么也只是年轻。是,不错,他们需要教育,但是我真的想告诫哪些不知详情却整日泡在网上十指翻飞尽情宣泄的人:不要轻易指责某个个体或者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人性,你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不负责任的谩骂能代表你正义吗?他们不会因为你骂了没有人性就变得人情味十足,但却有可能由此活在你这条诅咒般的话里,背负着一条人命过一生。
我是个癌症晚期病人,每日活在不知名的倒计时里。我的病友们,情意深厚却从不在医院外联系,因为怕电话打过去,得知的是一个昔人不再的消息。我们这群人就像迎头走在枪林弹雨的一队老弱残兵,密密麻麻的子弹擦肩呼啸而过,你听到应声倒下的声音,第一反应不是切身心痛战友,而是掐下自己的脸,心里长叹一声:啊,这次好在不是我。
什么是劫后余生,这是真正的劫后余生第一反应。无论是再善良再有道德再有良知的人,死里逃生出来第一时间是确定,自己过来了鬼门关,自己还活着,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还活着,并且要好好活下去。关心死者,的确是排在这些以后的事。但这个不能说明,缺乏道德,内心冷漠,而或没有人性。
随着岁月的沉淀,随着阅历的增加,曾经年轻的“青春”队伍会慢慢明白,什么是生命,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切,而什么是人性,以及由此而变幻出来的他们现在所面对的一切的一切。他们太年轻,不知轻重,不懂去掩饰劫后余生的那丝庆幸,在这样的一个悲剧这样的一个舆论漩涡里,实属不幸。
事故已经发生,悲剧也已然上演,复旦做法无可非议,而“青春”,虽然不能说无可指责,无论事发细节表现有何不妥,后期处理做得也已经不错了。毕竟,他们只是劫后余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