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碎在身后的时光 |
诸多原因,在外婆家里长大.外公是个传奇人物,小迷糊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身颀体健谨言慎行的老头,在该市最繁华的地段南门口摆个不大不小的门面,卖诸如烟酒糖茶.他沉默得很,多数时间戴个宽框黑边老花镜看有字儿的东西,安分守己得有点胆小怕事.
小迷糊从来和别人议论里那个解放前呼风唤雨的该市商会会长,抗日里叱叱风云的国民党军官联系不起来.记得突然有一夏日很偶然的机会看到外公赤膊,胸前有前臂长的那么一条很长很粗的刀疤,于是发问.外公也只是淡笑说,当年和鬼子肉搏,刺刀扎得.肚子里三分之二个胃都切没了.
小迷糊并不熟知外公的故事.他绝少提及.甚至我这个最为亲近的孙辈.这也难怪,过去越是显赫,文革的苦痛就越入骨,言行就越谨慎,日日如履薄冰,心胆永远惊弓之鸟.恨不得隐姓埋名谁也不知道.
现在想想,外公给了小迷糊很好的童年启蒙.三岁前没有见过外公外婆,相认后视若掌上明珠.老头以教坐在膝上的小迷糊识字背书为乐.小迷糊不记得当年他教背书,但是能记得的他写在"大前门""奔马"烟纸背面教我认的字.
其实家里有人私塾一样启蒙教导对幼儿是很好的事,可是小迷糊的爸爸却如临大敌.据说有次爸爸接小家伙回家.坐在自行车前梁上的小迷糊咿咿呀呀唱歌一样背书.比女儿多吃25年白饭的爹爹居然听不懂3岁半的小迷糊说得到底是什么.于是第二日送女儿去岳父家的时候问老丈人,"泰山,丫头背得是啥?"
外公淡然,昨天背得是<烈女传>第四卷贞顺卷.小迷糊的爸爸立扑,晕撅倒地.
知道这个典故是因为小迷糊的爸爸以死相护再也不肯让女儿接受"经典的封建文化糟粕",几经拉锯战,外公终于妥协,换成了三字经.于是我只学了<烈女传>前四卷,隔日久远,现在回忆居然能残存印象.开头是,伯姬者,鲁庄公之女也........,中间的记不得了,说得是一个脑子短路的做了寡妇的少妇,夜里家里失火不肯独逃,"妇人之义,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现在想来,那伯姬怕是练了$%@#$%,在家玩自焚.
不知道是不是三岁那年外公的<烈女传>根深蒂固,小迷糊脑子自此傻愣不会转弯,俺还是认了死理,但凡"执子之手",就任它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死缠烂打要"与子携老".
谢天谢地,老爸悬崖勒马,否则不知道怎样铸就小迷糊此生不和时代潮流的性格惨剧.
外公家自上了学前班后路途遥远无人送迎,于是只能做钥匙儿童放学回家.小迷糊识字早.作业从来很早就画完了事.苦于家规不许出门,家徒四壁又没有电视.于是只能憋在家自娱自乐看<中国烹饪><大众食谱>.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小迷糊的爹爹是鲁菜特级名厨.当年家里精神食粮极为匮乏,有字的能看的东西就是诸如烹饪专著或期刊.八十年代初杂志广告很少,封二封三封四都是插图,经常是经典菜肴的典故来由.俺从此入手继而通篇阅来.小孩子似乎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次大人说话小孩嘴,出口成章顺便指点了隔壁毛阿姨怎么腌咸鸭蛋才能有红蛋油,被当成怪物一样在筒子楼被无数阿姨挑逗或者围攻问话,问题在小迷糊看来多为烹饪常识.自此邻居捧议,"宾客其父".以为小迷糊神童才女,必成新一代名厨大师.学前班能看<中国烹饪>,还差不多能把<百鸟朝鳯>三十多制作步骤的过程囫囵说个大概,足以震惊那帮只知道豆角炒肉片甏肉配干饭的老大妈们.
历史惊人地相似,现代版<伤仲永>毫无意外发生了.阅经无数的小迷糊长大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了泡方便面外从不下厨.出国前连煮馄炖要不要点水都要打求援电话.
不过,能当烹饪界赵括也是不错的.成年后有师兄下海创业,每次应酬贵宾前总是带我去试菜,小迷糊虽然窝头当粮好养活,但是若当真品论美食贪吃好吃却也是打遍交大无敌手的.那厮请我吃饭其实是当我实验室小白鼠.该店水晶肘子是否到位,那招牌菜金钱鳯翼到底啥典故,我的嘴巴一般来说投入当即有产出,他屁掂掂全力记下,待到宴请贵宾时候假装随意谈笑风生照本宣科,以示博采多学...........
哎,弱国无外交,我从不敢提知识版权,吃人家的嘴短啊.........
前一篇:碎在身后的时光--童年2
后一篇:35th希特勒的最后12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