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燃料(水基合成液体燃料8694)分析检测报告

标签:
水基燃料碳氢燃料亦油亦水核外电子 |
分类: 科技文章 |
宋崇山 刘福
於今年九月底,对已存放20年之久的水基合成液体燃料(简称水基燃料)样品,实施了较为全面地分析测试,於十月底完成,现报告如下。
一、样品来源与检测背景
(1)样品来源
1994年5月在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做了一次水基燃料大型实验。实验在大院中进行,所用原料为自来水,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由王洪成提供的膨化剂,於常温常压下在一罐中进行,加水量约为半吨,反应时间数分钟,产物可以完全燃烧,在汽车上使用效果良好。实验非常成功,张爱萍将军说:“这次实验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宋崇山厂长从罐下方阀门处取出三小瓶样品,一瓶给了王淦昌,一瓶给了刘秉彦(原七机部副部长)另一瓶存放至今,主要目的是考察这种燃料的稳定性——是否可以长期储存。这次检测的就是由宋厂长取样并存放20年的样品。参加实验的主要人员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国防科工委常务副主任沈荣骏中将(现已为上将)、副主任聂力中将以及十余位将军。这是一次国防军事系统最高级别的鉴定、考察与演示现场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2)样品检测背景
1986年12月在河北胜利客车厂(水基燃料实验生产基地)做了一次吨级水基燃料鉴定实验:一吨自来水全部转化为液体燃料,鉴定会由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柳随年主持,有国家计委有关司、局长,河北省委副书记岳岐峰、副省长宋淑华和省政府计委、纪委、科委和国防工办部门负责人参加,除燃烧实验和行车实验外,中国汽车质量天津监督检验所,在定兴机场对该燃料在汽车上使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了验证,对这种燃料取代传统燃料在汽车上应用进行了监督检查,并对这种新型燃料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做了全面测试。1986年12月3日,柳随年副主任在总结讲话中说:“王洪成的吨级水变油实验鉴定成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王洪成的水变油发明是具有世界性的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这是对水基燃料进行的唯一一次国家级正式鉴定验证会议。令人遗憾的是胜利客车厂和国防部这两批燃料都没有进行分析检测。1994年国防科工委的实验与1986年胜利客车厂的实验相比,原料相同都是自来水,规模相当,条件相近,唯一的区别是后一次实验在技术上已有改进和提升,不再进行通电处理。所以国防科工委实验样品的检测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国防科工委实验的补充,也是对客车厂鉴定结果的确认和验证。
二、样品分析检测过程
由于这是第一次对纯水做原料所得燃料进行的正式产品检测,事关86年国家计委正式鉴定会议和国防部大型验证现场会的成果,其检测结果是极为重要的原始性科学依据,必须具有权威性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测试。我们曾去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科院化学所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咨询,最后确定燃料性能由航天部三院31所负责燃料性能测定,其中部分项目由中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完成,由北京化工大学做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离子光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由中国石油大学做碳、氢、氧、氮、硫有机元素分析。从咨询、检测到得到最后结果,我们三次去京,前后历时一个月。
三、检测结果
各项分析检测结果如下:
(1)燃料性能检测
1、热值45.75MJ/kg(10940大卡/公斤)哈尔滨工业大学对膨化柴油(75%水和25%柴油)测试为40116焦耳/克。二者基本一致。
2、密度(20):825.7kg/m。
3、冰点:+3.6
4、粘度(20运动粘度):4.997mm2/s
5、水分:118ppm其中热值和水分由航天部三院31所测定,冰点、粘度和密度由中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测定。详见表(1)燃料性能检测表
|
元素名称 |
元素含量(重量%) |
分析方法 |
碳 |
85.780 |
元素分析仪 |
氢 |
13.680 |
元素分析仪 |
硫 |
0.027 |
紫外荧光法 |
氮 |
0.012 |
化学发光法 |
氧 |
0.390 |
美国材料学会ASTM5622 |
http://s2/mw690/0024RWm7zy7kqnooI5r61&690
(3)红外光谱:推断燃料组成和分子结构,谱图显示主要成分为甲基与亚甲基,但频率存在位移。详见图(1)红外光谱图
http://s13/mw690/0024RWm7zy7kqntnELydc&690
(4)核磁共振:推断燃料组成与分子结构,谱图显示主要为甲基和亚甲基,但存在较大化学位移。详见图(2)核磁共振图
http://s15/mw690/0024RWm7zy7kqnwfUhU5e&690
(5)等离子光谱:测定无机元素,结果显示主要为钠、钾、钙、镁等元素组成,与1995年哈工大对膨化柴油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详见表(3)无机元素分析表
http://s8/mw690/0024RWm7zy7kqo92xtta7&690
http://s8/mw690/0024RWm7zy7kqpbvDoj97&690
由十一个碳到二十个碳的定性化合物都是正构烷烃,只有C26H54是支链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符合烷烃通式CnH2n+2。详见表(4)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
四、检测结果分析 |
1、作为燃料,最重要的化学性质是氧化反应——燃烧,热值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燃料与柴油、汽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都十分相近,甚至略好些;
2、有机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数据证明,其化学组成的主体成份是碳和氢,这和碳氢燃料相同。
3、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特别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共同确定这种燃料是由长度不等的系列碳氢分子链组成,这和石油产品一致。
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证实,水基燃料和一般碳氢燃料相比较,从组成、结构到性能都非常相似、相近,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科学地证实了水确实已经转化为燃料,也解释了水能燃烧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水基燃料的存在和形成提供了直接证据。
(2)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水基燃料和一般石油燃料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在各种分析数据之间存有诸多矛盾:
1、一般油品有倾点或凝点,但该燃料有冰点,只有3.6,和水的性能十分接近,而且结冰后仍可点燃;
2、油品的微量元素(金属元素)主要是镍、钒、铁和铜,而该燃料则是钠、钾、钙和镁,显然不一样;
3、在油品的组成中一般烷烃占30—70%,环烷烃占20—60%,芳香烃占20%以下,而该燃料全部由正构烷烃组成;
4、正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当碳数小于16时为液态,碳数大于16为固态,而该燃料全部为正构烷烃,碳数大于16的有五个,占全部燃料的1/4,但仍为液态且粘度不大;
5、在该燃料的组成中,短链和长链产品比较少,而中等长度碳链产物则比较多,基本遵循Schulz-Flory分布规律,说明该燃料是由小的链节合成的产品;
6、用该燃料和柴油做燃烧对比试验,发现该燃料几乎没有“黑碳”产物,即使有一些其性质也与柴油产生的“黑碳”性质截然不同;
7、一些正构烷烃的密度(20)如下:正十二烷:0.7428;正十四烷:0.7628;正十六烷:0.7734;正十八烷:0.7818;正二十烷:0.7886,都不超过0.8。而在该燃料中,主要产物是正十一烷到正二十烷,密度达到0.825。结合1985年7月22日由第703研究所测定水基燃料的密度为1g/cm3,和水完全一样。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水基燃料的化学性质与碳氢燃料基本相同,而在物理性质方面则与水非常接近。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似水非水、似油非油”的新型燃料。在水基燃料中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水基燃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技术上的突破是关键、是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对于像水基燃料这样一个举世震惊、令人难以置信的发明,只有找出其中的奥秘并正确回答所提出的疑问,才能扫清认识上的障碍,然后领导方可下决心,科技界才会关注与参与,产业化才能快速推进,从而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五、主要结论
(1)水基燃料的本质——理论阐释
根据水基燃料的主要成分是水,反应条件为常温常压,只需添加万分之一的膨化剂,反应时间为数分钟,反应产物和碳氢燃料十分相似的基本事实,结合多种分析检测结果,可以推断水基合成液体燃料为“亦油亦水”的两性物质。其科学内涵为:燃料元素组成中的原子核仍为氢和氧的原子核,而其电子构型确与氢和碳相同。正如权威高等学校教科书《无机化学》(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册第870页)中所阐述:“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核外电子的状态决定的”。其反应过程为:水中氧上非键电子的转移,导致氧上电子数与碳相同二者成为等电子原子,氧上剩余电子将自发进行重排——包括电子变轨和原子变价(由二价变为四价),水分子转化为亚甲基等电子体,然后连接成链成为水基燃料。这一理论得到等电子原理,化学键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的支持,并可圆满解释水基燃料中的三个关键问题:水为什么能燃烧、水基燃料能量来源以及水中氧的去向和燃料中碳的来源。
(2)主要结论
1、水变燃料,水直接燃烧是真实的、可靠的和科学的。通过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获得的30余项数据证明水基燃料与碳氢燃料在元素组成、分子结构和燃料性质方面十分相似,有的甚至相同。这是水已变成燃料的实验基础,也为水直接燃烧提供了实验证据。
2、水基燃料“亦油亦水”的两性本质为水变燃料,水直接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水基燃料形成过程中的四种变化:变数——氧上电子数变得和碳一样多;变轨——电子运行轨道变得和碳一样;变价——氧原子由二价变为四价和碳一样;变性——水分子的性质变得和亚甲基相仿,这不仅为水变燃料、水直接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揭示了水分子的结构重组过程和水基燃料的基本特性和两性本质。
(3)最大特点
1、原料易得,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
2、应用广泛,几乎可以代替现有一切能源;
3、异常便宜,至少比石油便宜一百倍;
4、异常清洁,这是水基燃料的最大特点。其排放物无硫化物,无氮化物、无碳化物(包括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雾霾天气和气候变化三大难题。
结语
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柳随年,在1986年河北胜利客车厂吨级实验鉴定会的总结发言中认为:王洪成发明的水基燃料“是具有世界性的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经济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则称水基燃料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以断言,只有大规模、全面地使用水基燃料这样异常清洁的能源来代替所有传统能源,才是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根本办法和唯一出路。我们坚信:若能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水基燃料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坚实支撑,并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导致一场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进而引发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革。
宋崇山:原河北胜利客车厂(水基燃料实验生产基地)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tian6yu9@163.com)
刘 福: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du9or3co9@163.com)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