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延勋《水分子内氧原子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之一)

(2015-12-22 12:24:36)
标签:

水变烃

刘延勋

卡宾结构

乃春结构

自由基历程

分类: 科技文章

    刘延勋《水分子内氧原子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

 (之一)

【博主的话】人们在谈到水变油你信不信时,第一个反应是,油中的C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关键疑点。刘延勋系列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崭新的《水分子内的氧原子不经核裂变而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质疑石油由有机物转变而形成的理论,提出地球石油是由水变油的新假说。笔者再读刘延勋关于水变油机制的系列文章,觉得他阐释的思路很新颖,虽说还仅仅是一种设想和假设,但体现着真正的创新思维,与传统科学范式发生了冲突。这是创立新学说必然遇到的阻力。新思路是原创新学说的基础。我们这代人都已耄耋之年,做不了具体工作, 要实现由假说到学说的路途很长,需要下一代人来接力,这项任务落到中青年人身上。年轻人接棒必须先要了解,这里把我读到的文章汇集一起,倘若你对这项事业有兴趣,细心阅读必受启迪。我乐意在这里向接棒人群做些宣传和传播。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

吴忍畊2015-12-22

刘延勋:《水变烃假说》

龙江流水刘延勋网站》:http://sea3000.net/liuyanxun/(山风网站已经撤销)

刘延勋:“水变烃” 符合自然规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0319b0101l891.html

刘延勋:谈谈我的《水变烃假说》 2010-07-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0319b0101l891.html

  暖:再谈我的《水变烃假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0319b0101l3d5.html

刘延勋:解放思想——科学精神万岁 !  2010-12-04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153D3CDE9B.html

刘延勋:“水变烃”与生命起源 2011-08-16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989CF8CE9B.html

刘延勋:我的《水变烃假说》中的基本观点和预言已被实验证实   2010-11-02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04DBC0DE1B.html

刘延勋:王洪成发现的“水变油”过程是真实的,

任何人都否定不了它的真实性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FC255ADE9E.html 

  暖:硅(Si)和二氧化硅(SiO2)是怎样变成有机物的?(初稿)2014-08-05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home.do?aid=218199616&page=detail

 

 

关于“水变烃”过程发生机制的假说

—— 水 变 烃 假 说

刘 延 勋*

                                哈工大前理学院化学系 高分子教研室)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媒体曾经广泛报道过一则重大科技新闻:有人在通常情况下把水变成了石油(混合烃)燃料。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水变油”实验。由于把水变成油这种结果,是此前的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经历过的,又不能用任何科学理论解释其变化过程,所以,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最终,中国科学家中有人把它当作伪科学批判,直到今天也没有个结论。作者认为:“水变油”是个真实发生的过程。并且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发现遭遇了反常。对此,人们应该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假说。[1]本文是对“水变油”过程发生机制的假说。

关键词 : 卡宾 乃春 初生原子 自由基 活性中间体

作者假设:

自然界,在裂变、聚变等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核过程,即水分子内的氧原子,在特定条件下,不经核裂变而直接转变成卡宾(Carbenes)或乃春(Nitrenes)结构。

例如:

http://s5/mw690/0024RWm7zy6XY7GzR8o04&690

            卡宾和乃春按电子结构的不同,有基态和激发态之分。上面给出的是它们的基态形式 ,式中D*代表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亚稳结合。根据物理和化学知识,卡宾和乃春结构,具有自由基的反应活性, 因此它们生成之后,立即与原水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反应,形成新的结构:

http://s9/mw690/0024RWm7zy6XY80K3AAf8&690

在结构上,它们分别与甲烷和氨相似。新结构中含有D*,是不稳定的,称为活性中间体。活性中间体在自由基等的诱导作用下,发生分解,生成新的自由基和D*, 遂导致烃等有机化合物的生成。

下面,我们以12CH2D*2为例,用反应式表示生成烃的可能过程(下面以C代表12C):

http://s3/mw690/0024RWm7zy6XY84IXjs02&690

CH2(卡宾的母体),化学上称为亚甲基。由亚甲基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烃,在化学上已是常识,[2]这里不再赘述。D*则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过程之后,才能变成烃:

http://s2/mw690/0024RWm7zy6XYe4iZ2x01&690

    化学工作者,可以把 p + e- 看作是氢原子。众所周知,初生的原子具有高化学反应活性。因此,当它们相遇时,要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

http://s7/mw690/0024RWm7zy6XY8tBY2yb6&690

显然,各种碳氢自由基(烃基)相遇时,其反应产物必然是烃。

综上,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水分子内的氧原子转变成卡宾结构,是“水变烃”过程赖以发生的物理基础;而水分子内的氧原子有的转变成卡宾,同时也有的转变成乃春结构,则是含氮有机物生成的物理基础。这一点,可能与生命起源有关。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两种转变共同经厉的化学过程,是自由基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把“水变烃”等过程的机制,表述成《水分子内氧核重排——自由基历程》。

此历程具有简单性和内部合理性的机制。由历程本身得出的推论,可以成为检验本历程是否可信的根据。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验:

一、追踪14C

“水变烃”过程的初始环境是水,终了环境是烃,而中间环境则是水和烃的混合物。不论那种情况,都是中子的有效减速系统。因此,若系统中产生过中子的话,例如过程(5),无论它们当初的能量如何,都要被环境减速成慢中子。因此,系统中13C俘获慢中子的几率是存在的:[4]

http://s10/mw690/0024RWm7zy6XY8zmAsN89&690

14C是碳的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物理方法检测其是否存在(这里,我们对石油中14C的生成机制,提出了一种与光合作用成油说完全不同的看法)[5]

经测试和计算,在由水变成的混合烃中,氢元素占15%,而原料水仅提供11%的氢。所以,在“水变油”过程中,大约占总物料量4%的氢,是由氧变化来的,而其中的一半可能是通过中子的β衰变产生的(如过程6)。因此,物理学家也可以通过反中微子的检测,去证实或否定这一点。作者认为:“水变烃”过程是个产生 刘延勋《水分子内氧原子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之一) 的源。正是刘延勋《水分子内氧原子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之一) 带走了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能量,所以“水变烃”过程才得以在常温和常压下完成。

二、本历程还预言了“水变烃”过程也可以把水变成含氮有机物。“水变烃”过程的发现者,从未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所以,这一点还有待于经验的检验。

三、“水变烃”过程,具有按分子模板复制分子的能力,即可以把水分子“改造”成与某些外加有机化合物模板同样的分子。用自由基历程对此进行解释,比较符合已知的化学规律。

讨论

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对“水变油”过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水变油”无论如何不能成为被科学遗忘的角落。我认为,“水变油”过程的偶然发现,是当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找到了获得烃类燃料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必将导致传统的基本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合成高分子化学工业乃至制药工业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因为 “水变油” 是个按分子模板复制分子的过程。相信人们利用分子模板控制技术,把水变成所需有机化合物的时日已不遥远。此外,“水变油”过程的发现,在科学研究上,也会促进相关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并促进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在这点上,作者通过思维实验发现的16O与卡宾和乃春结构间的特定关系,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们揭示生命起源规律。

致谢

王仲仁教授曾审阅文稿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特致谢忱。

 ※:过程(3)中,CH2D*2分解生成的D* 可看作一个中性“原子”。

    ※※:过程(5)中,H=p +e-

 参考文献

1. 黄麟雏 著《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 p104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2. 杜诗初 司久敏等 编著 《高等有机化学选论》 第5章 有机活性中间体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2  

3. 程檀生 钟毓澍 编著 《低能及中高能原子核物理学》p 226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丁厚本 王乃彦 编著 《中子源物理》 p11 4.辐射俘获 (n,γ)

 科学出版社 1984.6                               

5. 同3.P208

                             ******               ******               ******

“水变烃”符合自然规律

                                          刘 延 勋*

                                            哈工大前理学院化学系 高分子教研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0319b0101l891.html

 

    20年前,中国媒体曾报道过王洪成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石油(混合烃——作者注)燃料的新闻,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水变油的事件。水真能变成油吗?这是一个高度质疑的问题。我们知道,石油的元素组成中,碳占85%,氢占15%。如果石油真是水变来的,必须经历以下过程:水分子中大约占89%的氧转变成混合烃中占85%的碳和4%的氢,而原水分子中大约占11%的氢被保留下来并进入混合烃的组成中。这过程涉及氧元素向碳和氢的转变,是核过程。持传统观念的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于是他们激烈地攻击水变油 是伪科学。此前,王洪成曾在多种场合做过演示实验,见过他的实验的人,多数认为水变油是真的,但他们却说不出水变油为什么是真的道理。于是,水变油在中国就成了一个非共识问题。

    作者见过水变油实验,而且参与过部分操作。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参与工作得到的样品以及经过甄别由别人提供的样品,曾用多种方法进行过测试和表征。所有测试结果都表明,王洪成与水有关的油,不论当初加多少水,最后都是不含水的混合烃。据此,我认为王洪成的水变油是个真实发生的过程。一个真实发生的过程,它必然是符合规律的。

    为了向国家职能部门和首长反映真实可信的情况,我撰写了几篇论文,其中就包括《水变烃假说》。 在这个假说中,我把水变油过程的发生机制概括成《水分子内氧核重排——自由基历程》。其中的前半部,是指我建议的与氧原子有关但与裂变、聚变不同的核过程;其后半部则是指水变油过程中伴有的化学过程,是按自由基历程进行的。

    您一定关心我建议的是怎样的一种核过程。我是这样表述的:《水分子内的氧原子,在特定条件下,不经核裂变而直接转变成卡宾(Carbenes)或乃春(Nitrenes)结构》。其中,水分子内的氧原子,是对氧原子的限定;不经核裂变,是指这里的核变化不是先将核打开之后再重组。在这种核过程中,氧原子核内外的结构粒子全部且正好转移到新的结构卡宾或乃春中去。解析地说,由氧原子转变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过程,就是氧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重组成了卡宾或乃春结构中的质子与中子,而氧原子核外的八个电子,则刚好成了卡宾或乃春结构中的八个电子。但这一切都是在氧原子框架内进行的。水变油过程能够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约束在核内的质子与中子之间的作用力,应该不会很大。很可能与约束在质子或中子内的夸克间的作用力相似,也是越近越自由的(见物理上的渐近自由理论)。既然核内的质子与中子是比较自由的,相信它们之间的重组应该不是个例。但是,它们的重组是否一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还要看具体情况。例如,水分子内的氧原子,具有重组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全部要素。一旦形成卡宾或乃春结构,因为它们具有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所以立即与原水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反应,形成新的结构。这样,就使水分子内的氧原子核重组过程向着特定的方向进行。按同一思路,我想硫化氢(H2S)分子有可能发生与水分子类似的变化过程。因为硫原子具有重组成PH自由基的全部要素,一旦生成PH自由基,它必然与原硫化氢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反应,生成PH3…… 。当然,这里仅是一个预言而已。***

    *H3P是个性质非常活泼的化合物,它可与多种有机化合物反应生成含磷有机物。而某些磷有机物在生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海底考察发现:在海底黑烟囱附近的高温环境下,存在大量微生物。人们认为这种环境可能与生命起源有关。黑烟囱的重要成分之一是黄铁矿,它在酸性介质中(这里恰好是酸性环境)会释放出H2S

    写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你的《氧原子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是杜撰出来的,还是凑质子、中子和电子数凑出来的?怎么那样巧合呢?我的回答是:它既不是杜撰的,也不是凑质子、中子或电子数凑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思维发现的、存在于水变油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首先,水变油过程的产物是以烃为主的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按化学观点,化合物的分子一定是在某种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所以,水变油在其特有的核过程之外,必然伴有化学过程,并且仅在化学过程中才能生成最后的稳定物质。

    其次,通过对水变油过程特征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并定义它是个典型的按分子模板复制分子的过程。例如:在原料水中加入一些柴油或汽油(它们都是混合烃),结果水就变成基本上具有柴油或汽油性质的混合烃;而在水中加入单一物质如甘油,则最终的产物就是甘油。

化学知识的积累与灵感,使我认识到这里的化学过程一定是按自由基历程进行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其中的复制。既然是按自由基历程进行的,那么哪些自由基间的反应可以生成烃呢?答案是烃基。

    谈到烃基,化学工作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亚甲基CH2(卡宾的母体)。因为,它是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最基本的结构。关于亚甲基的结构与性质,几乎任何有机化学教科书中都有专门章节介绍,并且总是在其后紧接着介绍另一个化学活性物质NH(乃春)。虽然卡宾与乃春的元素组成不同(这一点使人们不容易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在电子结构、光谱、化学活性乃至制造它们的方法上,则很相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否预示着在更深的层面上,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如果有,那么这个源是什么呢?在我作这种思考的时候,突然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另一个、但是更重要的关联——它们都是八个质子的体系!于是我立即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唯一一个由八个质子构成的化学元素——氧元素的氧原子就是它们共同的源。因为这与水变油过程的客观要求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于是,我相信发现了水变油过程所遵循的如下规律——若将水变成烃,其中的氧原子必须先转变成卡宾……

    如果哪位读者有过科学发现的经历,相信他此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愉快的,并且一定会将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水变油被打成伪科学遭到批判),我的论文至今发表不出去。因为它不能进入学术评价圈,所以没人知道它的存在和价值。为了说明它的价值,下面由我自己做些评论。

    我的假说具有简单性和内部合理性的机制。

    所谓简单性是指它仅有一条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在构成水分子的重要元素16O与化学上的两类重要活性物质卡宾或乃春结构之间,按核变化规则,建立起了定量表达关系。如果我们指出卡宾(CH2)正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烃的重要物质,而卡宾与乃春一起可以生成含氮有机物的话,那么仅这一条假设,就赋予了水变烃水变含氮有机物命题以合理性。或者说,我在已知(卡宾与乃春的结构与性质)与未知(水是怎样变成油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我用符号模型表达了对自然界一种重要过程的看法,它既是定量的,又是不可更改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基础研究中的一项创新——发现了新规律。我相信,水分子内的氧原子向卡宾或乃春结构的转化,是20世纪末人们发现的基本科学原理。因为它表达的不只是自然界怎样由无机物水向普通有机进化的规律,而且从源头上讲,它也是生命起源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此前,自然科学认为《生命起源的全部是化学问题》。但水变油过程被发现之后,这种认识就欠全面了。如果我们真的把水看作是生命起源过程中的源头物质,而不仅仅是《有机汤》假说中的环境和溶剂的话,那么其中也必然包括像水变油过程中所发生的那种氧核重排过程。此外,生物学家认为生命起源过程中存在两种复制机制,即前期的化学复制和后期的生物学复制。我想,发生在水变油过程中的复制,应该与设想的生命起源过程中的化学复制有内在联系……

    由于太多的原因,让人们正确认识水变油过程,还需时日。用传统观念去否定水变油,是个失误,因为它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仍不能回答自然界是怎样由无机向有机以及最终向生命有机进化的问题的。我认为水变油过程包含着上述两种进化,王洪成的开创性工作,必将引导科学家们去揭示这两种进化的规律。

    若如此,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一下石油的有机成因说是否正确。我毫不怀疑成分比较复杂的有机物,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分解成简单有机物烃的。但据此就肯定石油是有机物分解变来的,根据不足。我们知道,作为石油的低组分成分天然气中一般都含氦,而氦原本就不是有机物的成分,因此它肯定不是有机物分解过程的产物,这就是一个矛盾。

    根据我对水变油过程的理解,这过程消耗和利用的是水,而非其中的杂质。据此,我建议一个检验石油是否由水变来的方案。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水依其是否含盐大体上分为咸水和淡水的话,那么当咸水变成石油之后,其中的盐一定被析离出来。现在在陆地上发现的油田很多,如果地学家能确定某陆上油田在远古是海洋的一部分,如死海或盐湖,我相信在这个油田附近应该找到岩盐矿。因为生成的石油是流动的,可以进入适宜的地质构造之中,而盐是不能流动的,必沉积在油田附近。如果地质学家们能找到很多这种关联,那就为石油是水变来的提供了间接证据。▲

 e-mail yxliu@hit.edu.cn ; watertooil@163.com

 

******               ******               ******

谈谈我的《水变烃假说》

刘延勋 2010-07-27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AD2F0A9CE9F.html

我认为,自然界由无机物水向有机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向普通有机既含碳有机物的进化;2、向生命有机既含氮有机物的进化。这两种进化是受同一个规律支配的。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接受“水变油”是真的了,但是关于“水变油”过程机理的研究,则要落后得多。目前有许驭的《氧核冷裂变水变油》假说和刘延勋的《水分子内的氧原子不经核裂变而直接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假说。

“水变油”过程的发现,与传统科学范式发生了冲突,它被狙击了整整25年。要建立一个解释“水变油”发生机制的假说,首先要在观念上有创新。要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修修补补,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

我是提出氧核重排概念的第一个人。其实重排(也可以说成是互变异构或异构化)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如人们最早发现无机物异氰酸酯分子重排成有机物尿素分子的分子重排现象,以及后来发现的酮式结构与烯醇式结构的互变异构等。人们最为熟悉的是无定型碳、石墨碳和金刚石碳间的互变异构。既然重排或互变异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不允许氧重排成卡宾结构或乃春结构异构体呢?

我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氧原子与卡宾结构或乃春结构异构体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卡宾结构或乃春结构异构体处于弱势分布,用已有的检测手段甚至检测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在特定条件下(比如自然界具备了水变油的条件或人工条件如王洪成的水变油条件),这种弱势分布的异构体就向强势分布转化,这时就发生了“水变油”过程。

我是怎样将氧与卡宾或乃春结构整合在一起的?

以往化学家们的实践,发现卡宾与乃春两种活性中间体之间,在电子结构、光谱特性、制造方法乃至化学反应活性上非常接近。但人们没有注意到其深层的原因。经过分析,我发现卡宾、乃春都是八个质子的体系,它们可能与同是八个质子体系的氧原子存在互变异构关系。

我在《用数据检验科学假说是否可靠》的短文中,曾指出原油中的元素分析数据为:

85% ;  14%(ONS1%

表明原油中含有含氮有机物。既然现在大家已经或正在接受石油是由水变来的事实,那么石油中的含氮有机物必然也是由水变来的。

我坚信,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解释“水变油”过程的假说,同时它也是解释“水变含氮有机物”过程有效的假说,即水分子中的氧是按同样的机制转变成碳和氮的。

我的假说所具有的优势

1       因为氧原子核重排不是核裂变,因此它不需要按传统观念想像那样高的启动能量。这就避开了氧核裂变过程在能量上的困扰;

2       按我的假说,如果从水分子出发,在氧核重排成卡宾结构(水变油)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是卡宾和氘;而在氧核重排成乃春结构的情况下,得到的是氨基(-NH2)和氘。显然,由卡宾之间的化学反应直接生成某些烃分子或烃分子的碳骨架或由卡宾与氨基之间的化学反应直接生成含氮有机物的分子骨架,更符合已知的化学规律。

一个假说能否站住脚并且最终能否成为理论,终归要看它能否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验。绝非几个恶评就能把它打到,也绝非几个善评就能使它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我的假说能否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验呢?目前看,它非常好地与实验事实一致。

现在,人们在对石油和王洪成由水变来的油最基本的共识只有一点,那就是它们的元素组成都是C 85%H 15%。我敢肯定,就是由土卫六提来一桶油,只要它是由水变来的,它的CH比例也是这个数。因为,这个比例是由“水变油”自身的规律决定的!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在“水变油”过程的化学反应阶段,卡宾(CH2)是生成各种不同结构烃分子的最基本的原料(反应物)。

我们知道,卡宾中的C 85.7%H14.3%。正是这个比例规定了石油中的碳、氢比例。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石油中的碳氢比例不正好是85.7%14.3%,而是85%15%呢?

情况是这样的:石油因产地不同,具体的成分多少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不饱和烃极少,而大多数情况下链烷烃较多。在由卡宾形成链烷烃碳骨架之后,还要有2个氢原子与之反应,才能最后生成一个完整的链烷烃分子。因为链烷烃中氢的含量高,它又是石油中的主产物,所以平均下来石油中的碳氢比例就成了C85%H15%

以上证据表明,卡宾确实是“水变油”过程化学反应阶段中真实存在的反应物。它的被肯定,表明我们假说中的上一步即氧原子重排成卡宾结构也是合理的。

下边,我谈谈对许驭《氧核冷裂变水变油》假说的看法。

在我的博文《用数据检验科学假说是否可靠》中,评价许驭在对“水变油”过程的启动能量上做出了创新性的解释。因为我不了解王洪成引发剂的成分,加之我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所以在我的假说中,回避了启动能量的讨论。

我觉得许驭的假说还有许多不足,甚至可能有严重的错误。我已经将我的担心,善意地向许驭总工做了通报。我最担心的地方是:

              O16    C12 4H   

 的表达中,没把握准定量与定性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实验中检测到了氦,而且“水变油”过程中氧必须转变成碳,就顺势认定氧原子裂变成了12C4He 。我为什么怀疑它?1、按此式,石油(包括天然气)中的碳原子数与环境中氦的原子数相同。事实上,氦好像没有这么多(对此我提供不出过硬的数据)。2、按此式,由18重量份的水只能变成14重量份的油,减量超过20%以上。这与发明家王洪成报告的20吨水变成20吨油的结果相距甚远。当然,我并不相信王洪成的结论,因为过程中毕竟有气体放出吗。现在的问题是,过程中真实减量可能不多,既得到的油可能是151617甚至接近18重量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氧原子冷裂变成碳和氦》,不是真实“水变油”过程中经历的真实核过程。在真实的“水变油”过程中,无论碳还是氦,必另有其生成机制。我倾向于认为,“水变油”过程中的氦很可能是由氘冷聚变生成的。

现在,仅有许驭的团队才能用实验回答上述的质疑。如果大前提错了,许驭的《氧核冷裂变水变油》就是个错误的陈述。

现在,关于“水变油”的假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真的希望对“水变油”工作感兴趣的人,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为王洪成发现的“水变油”过程,形成一个由中国人完成的理论。

任何假说,在没有最终成为理论之前,它只能是假说而已。任何假说都允许别人的质疑。▲ 

******               ******               ******

再谈我的《水变烃假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0319b0101l3d5.html

我认为,自然界在由无机物水向有机的进化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向普通有机,即一般含碳有机物的进化;

2、向生命有机,即含氮有机物的进化。

 这两种进化是受同一个规律支配的。

“水变油” 过程的发现,与传统科学范式发生了冲突,它被狙击了整整25年。今天人们要为解释“水变油”过程的发生机制,无论建立什么样的理论,首先要在观念上有创新。要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 。

 我是提出氧核重排概念的第一人。

 其实重排(也可以说是互变异构或异构化)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无机物氰酸銨分子在加热时重排成有机物尿素分子的分子重排现象,以及后来发现的酮式结构与烯醇式结构的互变异构等。人们最为熟悉的例子是无定型碳、石墨碳和金刚石碳间的互变异构。既然重排或互变异构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不允许水分子内的氧原子重排成卡宾(CD2)或乃春结构(ND)异构体呢?难道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涉核过程吗?

  我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水分子内的氧原子与卡宾或乃春结构异构体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它们处于弱势分布,用已有的检测手段甚至检测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例如自然界具备了“水变油”的条件时或人工条件下如王洪成的水变油条件时,这种弱势分布的异构体就向强势分布转化,这时就发生了“水变油”过程。

  我在《用数据检验科学假说是否可靠》的短文中,曾引用一组原油中的元素分析数据如下:

C85% ;   H :14%  (ONS):1%

 

  这组数据表明原油中还含有少量含氮有机物。既然王洪成的发现已经证明石油是由水变来的,那么石油中的含氮有机物必然也是由水变来的1.

  我坚信,一个经得起推敲并能有效解释“水变油”过程的假说,它必然也是有效解释“水变含氮有机物”过程的假说,在这里水分子内的氧原子是按大致相近的机制转变成碳和氮的。

  一个假说能否站住脚并且最终能否成为理论,终归要看它能否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验。绝非几个恶评就能把它打倒,当然了也绝非几个善评就能使它一定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我的假说是否能经得起严格的科学检验呢?目前看,它与已知的实验事实非常好地一致。

  现在,人们对石油以及王洪成由水变来的油最基本的共识只有一点,即它们的元素组成大致都是C 85%H 15%。我敢肯定,如果真的由土卫六提来一桶油,只要它是由水变来的,它的CH比例也是这个数。因为,这个比例是由“水变油”过程自身的规律决定的。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即在“水变油”过程的化学反应阶段,各种不同结构的烃分子主要是以卡宾为主要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的。

  我们知道,卡宾(CH2)中的C 85.7%H14.3%。正是这个比例大致规定了石油中的碳、氢比例。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石油中的碳氢比例不正好是85.7%14.3%,而是接近85%15%呢?

  情况是这样的:石油因产地不同,具体的成分与每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不同的。但就其中的主产物而言,不外乎有环烷烃(主要是环戊烷和环己烷)、支链环烷烃和链烷烃(包括直链和支链链烷烃)。我们知道,由卡宾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直接生成环烷烃和支链环烷烃。所以,这两类烃中的C/H比例与卡宾中的C/H比例完全相同。而另一种主要产物链烷烃就不同了,因为由卡宾之间的化学反应仅能生成链烷烃的分子骨架,而每个分子骨架最终还要与另外的两个氢原子反应才能生成完整的链烷烃分子。这就决定了链烷烃分子中所含氢的比例比卡宾中所含氢的量高些。因为链烷烃是石油中的主产物之一,平均下来的结果,就使得石油中的C/H比例偏离了卡宾中的C/H比例。

以上分析表明,卡宾确实是“水变油”过程化学反应阶段中真实存在的反应物。它的被肯定,表明我的假说的上一步即水分子内的氧原子重排成卡宾结构也是合理的。

我是怎样将氧原子与卡宾或乃春结构整合在一起的 :

  以往化学家们的实践,早就发现卡宾(CH2)与乃春(NH)两种活性中间体之间,它们在电子结构、光谱 ……  等方面有关联。但人们不清楚产生这些关联的深层次原因。经过分析,我发现卡宾、乃春都是八个质子的体系,它们可能与同是八个质子体系的氧原子之间存在互变异构关系。

我的假说所具有的优势

  1   氧原子重排不是氧核裂变,因此它不需要按传统观念想像那样高的启动能量。这就避开了因用氧核裂变概念去解释水变油过程,在能量上带来的困扰;

  2、 按我的假说,如果从水分子出发,在氧原子重排成卡宾结构(水变油)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是卡宾(CH2)和氘;而在氧原子重排成乃春结构(水变含氮有机物时要求一部分氧重组成乃春结构)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是氨基( NH2)和氘2.3。显然,由卡宾之间的化学反应直接生成某些结构的烃分子或烃分子的骨架,或由卡宾与氨基之间的化学反应直接生成含氮有机物的分子骨架,更符合已知的化学规律。

下边,谈谈对许驭《氧核冷裂变水变油理论》的看法

  许驭认为在“水变油”过程中,水分子内的氧原子在瞬发γ-射线的作用下裂变成了碳-12和氦-4 

                       16O     12C   4H  

从而导致碳氢化合物的生成。

   我认为“水变油”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氧核裂变成碳和氦的过程。

 理由如下:

 1、按此式,石油和天然气中所含碳的原子个数与因“水变油”过程进入环境中的氦的原子个数同样多。事实上,氦是公认的稀有气体,而石油和天然气则是较普遍存在的。

 2、按此式,由1摩尔重量即18重量份的水只能得到14重量份的油,减量超过20%以上。这与发明家王洪成报告的20吨水变成20吨油的结果相距甚远。事实上,王洪成的“水变油”过程中仅逸出少量气体,即减量非常少。

  显然,一个与观察和检测结果相悖的氧核裂变过程,不是真实存在的。在真实的“水变油”过程中,无论碳还是氦,必另有其生成途径。我倾向于认为,“水变油”过程中逸出的氦很可能是由氘聚变生成的。

  现在,仅有许驭的团队能用实验检测结果回答上述质疑。如果大前提错了,则许驭建立在氧核裂变成碳和氦基础上的《氧核冷裂变水变油理论》,难免有杜撰之嫌。

  许驭是国内最早提出氧核冷裂变概念的学者。我认为,任何核过程都必须有能量的参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冷核反应。前已论及许驭的

16O    12C  4He

过程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假设这个过程真的发生了,它也绝不是冷核过程。

  “水变油”过程确实表现出一些《冷核反应》特征。如反应不激烈,它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进行,甚至观察不到明显的热效应。此外,反应过程中没有辐射,产物中也没有残余放射性……。

  许驭根据这些表观现象就定义他的《氧冷核裂变》,是因为他并不真的知道“水变油”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核过程,才使“水变油”过程具有那些《冷核反应》的特征。

 “水变油”过程具备《冷核反应》特征,表明“水变油”过程中发生的不单纯是人们已知的裂变和聚变那样的核过程。它经历的是一种新的、此前人们并不知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那么,真正的“水变油”过程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核过程呢?

看看我的假说能否给您一个较满意的答案

我认为,在“水变油”过程中,膨化剂仅起点火作用。

 少量膨化剂与水分子接触后释能,将少量水分子活化,导致其中的氧原子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基态的卡宾或乃春结构是自由基,它们生成后,立即与近程存在的原水分子内的两个氢原子(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化学反应,生成类甲烷和类氨分子。

  类甲烷、类氨分子分解,得到卡宾(CH2)和氨基(NH2)以及氘(D)。

  此后接续发生的过程大致如下:

  卡宾和氨基经自由基化学反应生成烃或含氮有机物。

氘的去向如下

1、 经γ-光解和随后的中子的β-衰变,转变成氢和反电中微子 ;

2、 聚变成碳、氮或氦(?)。

 过程中生成的初生的CNH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烃基或氮氢自由基,它们则通过自由基化学反应,转变成产物的分子。

 不要忘记,氘聚变成CN的过程,是要释放聚变能的。这能量是推动后续氧原子重排成卡宾或乃春结构的动力……。若这样的过程交替进行,则过程会不断的产生能量,又不断的消耗能量,直到过程结束。这样的过程不会有能量积累,当然就不会非常暴烈,即好像是个《冷核反应》过程。

 如果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少,则“水变油”过程不能进行到底。此时,反应物水必有剩余。实际上,在膨化剂用量为水的十万分之一的情况下,水全变成油了。这表明过程中生成的能量去了消耗还有剩余。按此分析,在“水变油”过程中,起码应该有明显的热效应。可实际上,人们恰恰没观察到明显的热效应。那么,富余的能量哪里去了?我认为是被过程中生成的反电中微子带走了。

 这样的“水变油”过程,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核过程和化学过程。显然,总体上它是个自限温的过程。

我的假说可信度如何呢?

 在人们还没有真正检测到卡宾、乃春结构之前,人们仅能根据它能否有效解释已知的实验事实来判断它的真理性了。

 我的假说可以明确地告诉人们石油中的C/H比例为什么碳大约在85%;而氢大约在15%

 它可以告诉人们,石油中的主产物为什么是环烷烃和链烷烃;

 它还可告诉人们,水变油过程中,也可以把水变成含氮有机物……。

 以上情况表明,我的假说有较高的可信度。

最后,谈谈水为什么能变成油的问题

水为什么能变成油?这是由它的特殊分子结构以及水分子内特殊的氧原子结构决定的。首先,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的氧原子,它既具有重组成卡宾结构同时又具有重组成乃春结构的全部要素。我认为,自然界中的氧原子,不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状态,只要条件具备了,都能重组成卡宾和乃春结构。这种重组是可逆过程,产物则是高活性和寿命极短的自由基。如果氧重组成的卡宾和乃春结构不能很快被稳定下来,那么它们会在可逆过程中,回复到初始状态——氧原子。这样的重组将是无效的重组。我认为这样无效的重组,在自然界是经常发生的。

但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重组成卡宾和乃春结构就不同了。因为水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立即与它们通过自由基化学反应生成类甲烷和类氨分子,从而在新的结构物中有效地将它们稳定下来了。这就为后续的类甲烷和类氨分子向油的转变,提供了充要条件,这就是水能变成油的根据。

 现在,关于“水变油”的假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真的希望对“水变油”过程感兴趣的人,能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新的见解,最终集中大家的智慧,为王洪成发现的“水变油”过程,建立一个中国人的理论。

 任何假说,在没有最终被证明成为理论之前,它只能是假说而已。任何假说都允许人家的质疑。我的假说,欢迎拍砖。 

参考文献:

1,“水变烃”与生命起源 :向暖博客  发展论坛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989CF8CE9B.html

2, 关于“水变烃”过程发生机制的假说

  http://sea3000.net/liuyanxun/]

3,我的《水变烃假说》中的基本观点和预言已被实验证实

 http://yanxun36.home.news.cn/blog/a/0101003ED67A0B04DBC0DE1B.html

******               ******               ****** 

(请继续阅读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