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引用 yuanwen0703@126 的 神奇的摩尼宝珠
大慈大悲的佛陀告诉我们,这样的“怙主”确实存在,这个“怙主”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须知,我们之所以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说话,实际上都是自心的妙用,离开自心,根本不存在一个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说话的东西;我们快乐,完全是因为自心进入了快乐的状态,而不是因为其它,如果心不想快乐,即便身边金银财宝堆积成山,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快乐;我们痛苦,完全是因为自心进入了痛苦的状态,而不是因为其它,如果自心坚持不痛苦,即便钢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的心也不会有半点悲戚;我们勇敢,完全是因为心自己决定用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困难;我们懦弱,完全是因为心自己没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胆量;我们智慧,完全是因为心用诚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种种对境,并获得了对种种对境的真实了知;我们愚痴,完全是因为心处于自我欺骗、麻木、偏颇的状态,所以根本无法获得关于种种对境的真知灼见;我们善良,完全是因为心具备了仁慈和智慧;我们自私,完全是因为心只考虑自我的利益,而无视他人的苦乐和冷暖;我们活泼,是因为心在游舞;我们宁静,是因为心在倾听;我们专注,是因为心有所向;我们散乱,是因为心无目标……。总之,生命的本质就是心的游舞,心的状态就是生命的状态。 不仅如此,心还创造了世间万物。佛陀告诉我们:“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犹如梦境中的山河、大地、草木、人物等都是心的幻现一样,我们六根所能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自己六识的幻现。心清净,我们的六根所见就是净土;心不净,我们的六根所见就是六道轮回的幻象。所以,心是真正的怙主!是我们永恒的皈依处!是我们唯一真正需要时常祈祷的对象!
当我们感到不快乐时,我们需要歇下痛苦的心,然后静静地向自心祈祷:“心啊!您快乐起来吧,不要再悲悲戚戚!心啊!您快快放下对外境的一切执著,抛弃对外境的贪婪和不满吧!外境是外境,您是您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吧!不要到外境上去指手画脚,强行要求外境这样或者那样。”当我们这样祈祷,并尝试着让心真诚而坚定地开始快乐,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快乐的光芒就会充满我们的心田!
当我们面临种种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歇下畏惧和沮丧的心,静静地向自心祈祷:“心啊!您就是佛!您就是我真正的怙主!您完全具备临危不惧的能力!您完全具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能力!再大的困难您都能坦然面对,只要您愿意,您一定可以做到!即便马上要失去生命,只要您愿意,您依然可以用坦然的态度面对!过去无数次我都忽略了您的能力,让您白白地畏惧和忧愁!心啊!您具备佛的一切能力和智慧!”当我们认真地这样祈祷时,心就会具足勇气和力量,坦然地面对困难并去解决问题。
在密宗里面,大悲观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力金刚手菩萨被称为“三大怙主”。实际上,这“三大怙主”在本质上是指我们自心的三种状态。例如,当我们祈祷大悲观音菩萨时,在外密的祈祷方法中,需要依靠对观音菩萨的信心,观想观音菩萨住于自己面前,放光加持自己,然后想像自己纳受了观音菩萨的加持,自心变得像观音菩萨一样慈悲;如果我们只是观想观音菩萨放光加持自己,却不观想自己的心纳受了加持并变得像观音菩萨一样慈悲,则这种祈祷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在内密的祈祷方法中,往往并没有纳受加持的观想,而是直接观想自心变得像观音菩萨一样无限慈悲。总之,不管是外密还是内密祈祷,只要我们的心变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对一切众生具有真实的大悲心,则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就是观音菩萨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对一切众生具足大悲,我们的心就得到了真正的救护!大悲的心永远不会有任何痛苦和忧伤,并会带给自他无尽的安乐和美好!
同样,无论是通过外密还是内密的方法祈祷大智文殊菩萨时,我们都必须观想自己的心开始像文殊菩萨一样具备了如实觉照和观察世间万法的能力,通过觉照、观察和分析,我们的心变得像文殊菩萨一样,不仅通达诸法的如所有性,而且还通达诸法的尽所有性,并远离了一切愚痴。当我们的心开始如实觉照并了知万法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时,我们的心就从愚痴中得到了救护!智慧之心将不再愚痴暗钝,而只有觉悟和寂照,并善知取舍! 同样,当我们祈祷大力金刚手菩萨时,无论是通过外密还是内密的方法,我们需要观想自己的心具有了战胜一切困难、断除一切违缘、成办一切事业的力量。当我们的心具有勇气和力量的时候,任何困难都不能将我们吓倒,也不能使我们退却,更不能让我们悲悲戚戚,相反,我们内心的大悲和智慧会像盛燃的烈火一样更加猛烈。当我们的心有了金刚手菩萨一样的力量,我们的慈悲和智慧就会渐渐臻于圆满,任何人与非人的恼害、魔王的作乱等,都无法给我们制造任何障碍和违缘。
自心是真正的怙主!自心也是真正佛!愚人舍弃自心,到外境上寻找所谓的怙主和佛,结果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心具足大安乐!自心就是真正的宝藏!如果我们明白了心灵的奥秘,并且懂得如何祈祷自心,我们就能求什么得什么,然而愚人却舍弃自心,到外境上寻找所谓的宝藏和安乐,结果也只能劳而无功。
摩尼宝,也被称为如意宝,据说是天人所持有的一种宝珠,这种宝珠能如己所愿,变现出种种珍宝。此外,还能去除种种疾病和痛苦。有人想:“我要是拥有这样一颗摩尼宝珠就好了!可惜,这样的如意宝只有遥远的天界才有。”
事实上,我们不必失望,也不必去祈求天界的那颗神奇的摩尼宝珠。因为,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真正的摩尼宝珠,这颗摩尼宝珠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佛陀说,我们凡夫好比是怀中藏着如意宝珠的乞丐,明明自己就有如意宝,可以求什么得什么,却偏偏要做乞丐,到外面去辛苦地乞讨,吃尽苦头,遭人白眼和呵斥。
有不少人对佛陀所宣说的“心是如意宝”的道理表示不解:“我们的心真的这么神奇?真的可以求什么得什么?”事实上,“不妄语”是佛陀亲自对所有弟子制定的一条非常严肃的戒律,佛陀早已断尽了一切烦恼,证得了一切智智,并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根本不可能对众生说半句妄语。只是我们很多人智慧微劣,心浮气躁,不愿意仔细观察和思考佛陀对我们所开示的真理。所以,就无法明白这个真理,并因此产生种种疑虑。
观察世间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确实是“乞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的心具有向外境“乞讨”安乐的禀性,不能做到“自食其力”,自己供给自己安乐。离开了外境,他们的心就会“饿死”——也即根本得不到安乐。例如,很多人有钱就安乐,没有钱就痛苦,这就是向外境上的金钱乞讨安乐;也有人有名声和地位就高兴,没有名声和地位就痛苦,这就是向外境上的名声和地位乞讨安乐;有人吃得好就开心,吃得不好就眉头紧锁,这就是向外境上的食物乞讨安乐;有人事情如己所愿就心情愉快,不如意就发火、抱怨,这就是向外境上的事情乞讨安乐;有人身体健康就快乐,身体不健康就悲悲戚戚,这就是向身体乞讨安乐;有些人得到利益就沾沾自喜,失去利益就痛不欲生,这就是向外境上的利益乞讨安乐……。总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人的安乐都是向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乞讨来的,不是心自己“独立自主”产生的。我们周围的很多人无时无刻不在向外境疯狂地乞讨着,就像一个贪婪的乞丐,刚在一个地方得到一点布施,可是心里并不满足,立即向一个新的目标又伸出了乞讨之手。当向外境“色声香味触”的乞讨成为习惯时,不少人连乞讨的目的都已经忘记,只剩下“乞讨”这一本能的习惯性动作。
事实上,面对种种外境,我们的心完全不必选择乞丐的角色。我们完全可以不将自心的苦乐建立于外境之上,而是建立于自心稳固的信念之上,依靠心自己获得安乐。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将自心所拥有的安乐布施和散射给外境。一个通过修行般若智慧证悟了心的本性的人,内在的安乐就会自然拥有。对于没有证悟心性的人来说,如果内心能不断地顽强地发展“安忍”和“向外境布施安乐”的信念,则内心也将拥有暂时的安乐。
什么叫慈悲?慈悲的本质就是向外境的一切众生布施和散射自心本有的安乐。有人问:“将自己内心的安乐向外境的众生布施和散射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的安乐会不会越来越少?”这是没有真正去实践慈悲之道的人提出的疑问。事实上,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发愿从此不再向外境乞讨安乐,而是布施安乐,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训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内心的安乐和慈悲就会越来越多。心就像如意宝珠一样,其内在的安乐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完,而且越取越多,越用越有,永远不会枯竭。心本身就是一个“安乐藏”。
所以,作为一个佛教修心者,应当经常训练自心的慈悲,并时时在心里真诚祝愿:“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于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在每一次念诵放生仪轨的时候,我们都要念诵这个四无量心偈,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放生这件事,锻炼自心向众生布施和散射安乐的习惯,去除向外境乞讨安乐的恶习!不仅是放生,在行持其他任何善业的时候,如念经、念咒、念佛,甚至在走路的时候,我们都要在心里默默念诵这个四无量心偈,努力锻炼自心向外境散射和布施安乐的能力。
心确实是如意宝,一颗慈悲的心不仅可以带给自己安乐,而且可以带给一切众生以安乐。禅宗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安乐,要向内心求——心慈悲,心就安乐;求富足,要向内心求——心布施,心就富足;求尊贵,要向内心求——心不乞讨,心就尊贵;求健康,要向内心求——心无私,心就健康……。心就是福德的宝藏,它可以赐予我们一切安乐,将我们置于天堂;心也是灾难的渊薮,它可以降临一切痛苦,将我们带进地狱。
纸短话长,短短的两页纸怎能说尽心灵的奥秘?事实上,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还告诉我们,犹如一个人梦境中所梦到的一切都是自心的变现一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面对的一切外境也都是自心通过五根在外境虚空中“放电影”,外境所显现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心在过去时的顽强造作。所以,我们应当时时牢记世尊的慈悲教导:“自心就是如意宝!”我们要充满信心地不断训练自心,使之停止乞讨,并不断向一切众生布施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