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红歌会”点评的点评
在一些爱好声乐的朋友鼓动下,我也断断续续看了“中国红歌会”,现在他们又提出要我对“中国红歌会”作一番评价,我觉得很难,至少难在以下可看到的几个方面:
一、参与面如此之大,有全国各地的朋友,也有外国人,但又不分专业和业余;放在一起评,难!
二、参加的人那么多,却又不分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各种唱法之间虽然有其共性,但更突出的是个性差异,放在一起评,难!
三、时间如此之长,选手的歌曲积累、经济实力、身体体能消耗、训练计划的应变能力,都是影响表现的因素。因此,到后阶段,评比的不仅是选手真正的歌唱水平。
四、因此、做“中国红歌会”的现场评委也就很难。再有评委的变动,连续性受到影响,难以百分之百的全面准确。
五、“中国红歌会”是什么样性质的比赛很难确定,是娱乐性的?还是艺术性的?难以确定。这里从主持人的风格,评委的评语都不同于青歌赛。
六、因为如此,评比的标准很难把握。因此,评委的独立性很难体现,经常会看到评委商量,难免受某一个评委的左右。
“中国红歌会”的所有现场评委都是不同专业的杰出人才,著名指挥家、著名词作家、作曲家、歌唱家,他们对歌唱从不同的角度点评,很有特色亦有高度,能对结构这样复杂的比赛做到现在的状况,已经非常不容易,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如果一定要说点看法,如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今年的组织者对“中国红歌”的定义已经有所变化,几次出现的歌曲,明明是灰色的、粉红色、其他颜色的,怎么也当作中国红歌呢?评委也提出这个问题,大众评委中的一个年轻人说,不管它是红歌还是红了的歌,组委会批准了。。。。。。也从侧面暴露了这个问题。红歌就是红歌,怎么是红了的歌呢?“中国红歌”的概念不能无限扩大,现在已经扩大到前苏联的红歌,再扩大到红了的歌,就是个严肃的课题了。
二、不管怎么说,“中国红歌会”总还是一个声乐范畴的比赛,原则是要求“声情并茂”,固然美声选手在“感情”表现方面差强人意,但通俗歌手的声音问题更成问题,而其所谓的感情,也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表演”,评委在这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似乎还应该有其明确的、稳定的标准。无论是美声选手还是通俗歌手,“声情并茂”的原则是不变的,否则,难失偏颇。有人预计,下一届美声选手可能参加比赛的人会很少了,因为美声选手的学习必须通过漫长刻苦的实践磨练,方能在掌握高难度技巧的同时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这是综合文化素养的体现,否则,为什么音乐学院的声乐系学制定位5年呢?我认为“中国红歌会”评委将美声选手的问题点评得完全正确,但不能采取毁灭性的全部淘汰,这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因为是“中国红歌会”,评委的邀请可以南北都请,也要有广泛性,毕竟是中国红歌会,不是北京红歌会,不要总是全部来自北京的那几位;闫老年纪大了,在评委席上表现得疲惫不堪的样子,短暂的闭眼后又要点评,很不容易,我们要爱护老前辈。
四、要考虑比赛的赛制改革,使其更合理。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无论是选手还是评委,都得劳累过度,评委可以调换,选手呢?这种马拉松式的比赛谁最欢迎?广告商。
从选手、评委、观众的身心健康考虑,现行的比赛赛制也应该改革。
五、大众评委的权力过大,并且个人爱好色彩过浓,可以用在比赛的初期,而不应该在关键时刻让大众评委担此重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