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神的无限性 (infinity):
(2011-05-31 10:35:38)
标签:
杂谈 |
乙.1. 神的绝对完全性 (absolute perfection)
神绝对的完全性是指神一切的属性和他一切的作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质量,
乙.2. 神的无始无终性 /永恒性 (eternity)
神的无始无终性也可以被称为神的永存性或永世性(everlasting), 但由于近代神学的复杂情况,[2] 最好还是用eternity (无始无终性) 这个词. 圣经说:“诸山未曾生出, 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 从亘古到永远, 你是神!”(诗 90:2). 如此而言, 神的无限性也包括神超越时间的存在. 人和自然是处于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内, 而神就是在这范围之外的, 因为时间与空间都是来自神自己, 从而, 神当然要高于时空. 这样说, 对神来说, 他没有经历时间的接连性或持续性, 也不受时间所带来的因果现象; 对神来说, 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 (eternal now, 或说: 神是永恒的 ‘我是’).[3] 总之, 神的存在是一个无时间性(timeless) 的存在 (神存在于一个不可分的现在/indivisible present). 在神里面没有既往, 也没有未来, 没有昼夜之别, 也毫无四季之分. 然而, 圣经在彼后3:8说:“…主看一日如千年, 千年如一日,”此话怎讲? 这不等于说神是有一定的时间标准: 所以按照神的‘钟表,’一千年 (也就是8.760.000小时) 是等于二十四个小时之久. 如果这样解释, 那么无论上帝的时间比人的时间何等神速, 上帝还是处于时间的框架内, 这也是很有矛盾的. 这经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表达方式而已, 它的意思就是上帝是超越时间的神, 他没有受到时间的支配和限制. 一位苏格兰神学家, 俄尔博士(Dr. James Orr), 这样解释:“…神是充满着时间的; 神是在时间的每个部分...但神的永恒性不是处于 时间里面 的存在…神的永恒性就是与时间相对立的东西.”[4] 有些神学家认为神虽然是无限的, 但神, 出于他的主权和自由, 愿意虚己, 与人一起加入时间的框架内, 这样的神也是有未来之神, 而且他也会了解人的痛苦和一切经历, 他实实在在地与人同行. 这些人断言说神不是无始无终的, 神乃是永恒而不朽的 (God is not eternal but everlasting). 这种思想不合乎正统的神学思想, 是有危险的, 因为它让神违背了自己的本质. 虽然神的确是自由, 有主权, 而全能的神, 但神的全能, 主权, 和自由都是处于神的本质的范围/框架内. 神决不会为了显示他的一些属性而暂时牺牲/抛弃了他其它的属性.
乙.3. 神的无所不在性 (omnipresence)
神的无所不在性也可以被称为神的‘巨大无涯性’(immensity), 但我个人认为无所不在性是更加合适之词.
这属性说明由于神是创造空间之神, 所以神不可能受到空间的支配与限定, 神是完全超越空间的. 上帝在圣经这样说:“…‘我岂为近处的神呢?
不也为远处的神吗?…人岂能在隐秘处藏身, 使我看不见他呢?…我岂不充满天地吗?”(耶利米 23:23-24)
这经文所传达的意思彰明较著: 神若超越空间, 那么神也是充满天地, 充满一切的空间. 因为如果说神是在空间之外,
那么空间之外岂不是也是空间呢?‘之外’,‘之上’这些词岂非空间上的字词呢? 所以如果说上帝是超越空间,
那这主要也不是说上帝是处于在空间以外的, 因为空间以外之所以为‘空间以外’, 也确实离不开空间的概念了.
伯克富是这样解释的:“神是超越空间一切的限制, 但神却以他全部的存在充满着每个空间/空间的每个部分.”[5] 这种解释说明神的无所不在性有两个重要的成分:
第一是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 第二是神的神的潜在性(有时也被翻译为神的无所不在性/immanence).
神是超越一切之神, 因为神超越时间与空间, 完全不隶属于自然规律. 然而就是因为神是超越一切的, 所以神也是无所不在的,
不受空间的限制, 神的存在充满了一切, 一切也存在于神, 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我们生活, 动作, 存留都在乎他[神]…”(使徒行传
17:28) . 伯克富认为对空间的占据[6]有三种不一样的类型或方式:[7] 第一是有界线或限定范围(circumscriptively) 的占据,
这是有身躯之人或其它东西占据空间的形式; 第二是有一定的位置(definitively)的占据,
这是无身躯之灵魂的占据类型(灵魂还是不能够像神一样无所不在, 但灵魂的存在范围可以说是超越了人的存在维度, 比如:
灵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许不受物质东西的拦阻); 第三是充满, 充实一切(repletively)的占据, 唯有上帝才有如此的类型:
上帝是充满着/充实着一切空间的灵. 不过, 我们在解释这方面时要格外谨慎, 免得犯了泛神论的谬误.
说神的全部存在充满着每个东西或充满着一切就不等于说一切东西都是神的一部分, 不等于说神的存在已经分散到一切地方,
所以每个东西都有神的一部分本质, 也不等于说神的存在范围也就是一切东西的存在范围, 更不同于说每个东西都有神的属性和本质.
假如确实如此, 信徒就可以敬拜一切东西, 拜偶像也是没关系, 因为一切事物都有神的本质在它里面. 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
应该要怎样解释神的无所不在性呢?
<A> 第一是不可重蹈自然神论/理神论(deism)[8]的覆辙. 自然神论的主要错误是过于强调神的超越性, 它以为创造了一切之后, 神不再直接干预他受造物的生活或自然界的运作(自然就像已被设定的机械, 它可以自动运作, 不需任何干涉). 自然神论也相信由于神和自然有绝对而不可交通的缺口, 那么超越一切之神不会存在于他的受造物之中. 自然神论觉得: 假如还是要勉强说神在自然界显现他自己, 那么神的这个显现或存在并非他自己的真正存在(没有涉及到神的本质), 因为这显现/存在是以神的能力为它的显现形式(自然神论认为: 当人观察自然, 他会发现所谓上帝在自然界的显现也就是上帝大能的痕迹或证据而已). 自然神论也认为, 创造工作完成以后, 神与受造物各行其是, 所以神与人, 神与自然都互不相关, 一切都听其自然. 自然神论一方面认识到神超越性的重要, 但它也是严重忽略了神的自由, 全能, 和主权, 竟然将神关在‘超越性’这抽象概念的‘牢笼’里;
<B> 第二是要避免落入泛神论(pantheism)[9]的陷阱. 泛神论的主要错误是过于强调神的潜在性, 泛神论相信维持神的无限性的合理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把神自然化, 把自然上帝化, 认为宇宙一切事物及宇宙本身的全部本质也就是神自己的本质, 物物都有神, 神在物物.[10] 中国哲学的一些主流思想, 如新儒家, 因为道家和佛家的影响, 都是主张泛神论的.[11] 例如, 新儒家的先驱者之一, 程颢, 这样说:“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天地之用, 皆我之用.”[12] 程氏认为, 宇宙的一切东西都有一个统一的支配原则, 这原则同时也是一切东西的‘灵’, 这就是‘仁.’故而, 人的精神修养必先‘识仁,’而何谓识仁呢? 此‘识仁’又有何目的? ‘浑然与物同体,’也就是完全感悟到一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 发觉到 ‘天地之用, 皆我之用.’而‘仁’者也就是宇宙万物之灵, 它既是万物, 又是上帝, 也是人[已经完善]之心. 虽然南宋儒家学说的主要创立人, 朱熹, 不是属于程颢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他也是同样的赞同泛神论的观点. 基督教有些思想家或神仆也难免这毛病, 尤其在他们的灵修著作中, 因为过分强调神与人的心的亲密结合, 终于就很接近或甚至已成为一种泛神论.
<E> 神的潜在性/无所不在性有程度上的差别: 神与信徒的存在, 神与人的存在, 神与宇宙万物的同在, 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按照伯克富的解释, 神在有生之物与在无生之物的存在当然是不一样的, 神在动物与人的也有不同的存在, 不仅如此, 神在地上的存在也与他在天堂的存在不同,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神在罪人的存在显然远不如神在信徒里面的存在.[1] 总言之, 神的存在意义与形式都要基于受造物的性质和生命宗旨. 我个人觉得, 这可以如此解释: 对于一切东西来说(包括人, 动物, 东西, 等等), 大体上可以说神在它们里面的存在主要也是要解释神在它们里面的普遍工作(神的普遍护理, 否则一切东西都会化为乌有的), 但对于已信主的人来说, 神的同在主要就是一个更亲密, 更直接, 也更深入的同在, 因为这是指神在信徒心灵里的特殊同在与工作, 这工作就是个人性的工作, 它包括: 重生, 光照, 引导, 见证, 等特殊恩典的表现. 不仅如此, 神在信徒里的合一之所以为更加密切和深入, 是因为通过神的灵, 基督耶稣与信徒同在, 并在信徒生活中彰现出他荣耀的生命, 使信徒更效法神的样式(但这没有本质上的混合), 所以圣经可以说信徒的身体是神的殿.
<F> 神的潜在性主要不是给我们一个完全具体的描写或十分积极的阐释, 因为这是作不了了, 但它主要也是一种逻辑上的结论. 它不是告诉我们若神是无所不在的, 那么神的无所不在性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或会有怎么样的描写. 这是出于人的能力了, 根本也想象不了, 因为这是指一个与人有绝对不同的存在方式/形式的超自然存在. 所以我们主要是讲: 如果神是无限之神, 那么神也是无所不在的, 那么接下来就不能随便发挥了, 需要加以种种解释与界线: 如果神是无所不在, 那么神的无所不在大概有…的意思, 但绝不是…意思. 故此, 它本来是一个解释神的语言类型, 但这类型之所以为类型, 一则, 它不是一种直接而彻底的描写, 二则, 它需要限定语(qualifiers)或概念上的界线(conceptual boundary), 否则会容易引起人的误解, 妄想, 和利用, 因为这根本是处于人存在范围之外的东西.
[1] 庄子, “秋 水.”
[2] 请 看 下 个页的 解 释.
[3]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60.
[4] A rather free translation; emphasis is mine.
[5] Systematic Theology, 60.
[6] 无贬义/ 非强占, 是指一个东西在空间的存在方式.
[7] 这些术语是属于伯克富的(请看他的Systematic Theology, p. 61), 但解释是属于我自己, 所以若有错误肯定不是伯克富的.
[8] 其主要代表为休默(David Hume), 托兰(John Toland), 伏尔泰(Voltaire), 等等. 莱布尼兹 (G. W. Leibniz; 除了牛顿之外, 莱布尼兹也是数学演算法的发明者, 他的演算法甚至比牛顿还要好些) 的思想也有自然神论的成分(他反对牛顿的神学观, 认为神创造宇宙之时就已经定好了预定协和的原则/pre-established harmony. 这原则或规律可以独立地支配自然的运作, 所以不需要上帝时时的干预). 然而, 大体说来, 他的思想不是属于自然神论, 因为与许多自然神论思想家相比, 他还是有比较正统的神学思想.
[9] 词 根 从 希 腊 文: pan [一 切] + qeoV (‘一 切 ’都 ‘是’神 ).
[10] 泛神论也可以被解释为独一论/独一主义(monism): 一切事实本质上是独一的, 各种现象只是这独一事实的表面而已, 因为一切的现象其实不仅有内在的关系, 但它们的本质上都是独一的, 这独一的本质也是一切东西的总体, 那就是自然, 亦即神本身.
[11]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这本驰名中外的书中说: 中国的文学, 尤其是其诗歌, 是中国人体现他们对超越性的信仰的渠道, 这样说, 诗歌也就能代表了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而这宗教精神就在于何处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呢? 就是在于中国人把自然人格化, 把自然宗教化, 总而言之, 把宗教或神秘主义的超越性潜在化. 这就为什么中国的诗词总是如此含蓄委婉, 因为它们真想表现出来弥漫一切的潜在性可以参考这些诗歌:“此地别燕舟,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初唐] 骆宾王,“易水送别”);“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南宋] 翁卷,“野望”); 林语堂在他的书里也引用他朋友很有代表性的一行诗句:“田家夫妇忙衣食, 门外桃花厌寂寞.”这当然不是说具有这种风格的诗词都必被拒绝, 这只说明假若林语堂与蔡元培的结论正确(就是说对中国人来说, 文学或美术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 那么中国人的宗教倾向和精神, 在一定的程度上, 也影响着他们的宗教/神学形式.
[12] 程氏遗书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