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世界在我口袋2012
世界在我口袋201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5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江苏很多省内人一般认为南京不如苏州,而(江苏)很多省外人士(尤其是江浙沪以外的,都不包含“皖

(2014-10-28 11:21:00)
标签:

南京

苏州

分类: 我的博士生阶段(2012—)

为什么江苏很多省内人一般认为南京不如苏州,而(江苏)很多省外人士(尤其是江浙沪以外的,都不包含“皖”“赣”)却仍然认为南京强于苏州呢?2014.5.12书写,2014.5.14修改,与原文间略有删减

​       南京大学太多了,随意逛逛,估计没走几千米就是一所高校(大学),根据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名单,全国高校2150(不含民办及成人的话全国高校数量是1500所左右),江苏省高校数量第一(128=2^7),一本数量全国仅次于北京,C9985211高校数量全国第三。

    南京毕竟是中国四大古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前朝首都,江苏省会,(中国)南方军区总部,中国科教/高教第三城,古城区(鼓楼玄武秦淮建邺)城建远甚于苏州古城区(姑苏区之沧浪平江金阊),事实上只有苏州/新加坡园区的“城建”(实际上指的是绿化)做得都可以与南京各地媲美。以前明朝的城建、中国民国之首都,对南京保护得极为涵养,绿化都做得极为大气且精致,如今精致可能要去掉一大半。

    但为什么江苏很多省内人一般认为南京不如苏州,而很多省外人士(尤其是江浙沪以外的,都不包含“皖”“赣”)却仍然认为南京之后才排到苏州呢?(当然大家都知道,南京、苏州、扬州、徐州是江苏省四座最重要的城市。)我与外省同学激烈争论许久,综合各种想法,个人得出如下结论:

1.但如我以前之偏见一般,把市区范围定在新街口一小撮地区,则显然南京远逊于苏州,这当然是狭隘和偏见,南京的湖南路、新街口、夫子庙商业街区数量远远超过苏州的观前街、山塘街(注:商业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不同)。但大多数游客都是匆匆而过,而苏州一向是以精致的苏州园林著称,南京的帝王大气则却显得相形见绌,不招多数人喜欢(精致>大气,这是小富即安的正常思维,也是小康家庭正常的良性思维)

2.经济原因,苏州目前经济排在中国第6,前面都是著名的大都市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城市(北上广深津苏),但唯有苏州仅仅是最初等的地级市,最多算是不成文的“较大的市”。苏州都把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都远远甩在身后,(也真为苏州这个小女子捏把汗,以后能否继续如此扛此大任),苏州城区福利微高于南京城区。(GDP2003年苏州第52004年苏州第42005-2009年苏州第52010-2013年苏州第6)

3.人们(包括省会的城市居民)对省会有一种莫名的指责,或者批评,认为省会“一切”(这里强调一切),都要比这个省的其他地方要优越,这在今天可想而知,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因为把南京苏州作为个体来看,A.南京苏州都是人,当然各自都有擅长之处B.南京是大丈夫,苏州是小女子,当然苏州更加惹人怜爱,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4.江苏整体上是一个平原地区,除了南京是比较明显的丘陵,(苏州实际上也是,但政府工作做得比较好,徐州可能也是,这句待定,不确定事实),基本上江苏人都是平原居民心态,平原为大,所以,到了南京,道路太大,做得粗糙,高低不平,(例如南大校正门一条路骑自行车都挺费劲儿)。我就是认为南京道路太崎岖不平,难受。但华南人却特别“能适应”,而且认为平原不是那么好看,并且认为南京的道路做得很平,很平,你惊呆了吧。所以说,有平原心态、丘陵心态、山区心态的存在感的差别。因为他们走得习惯了,而我们习惯了中原、平原之地势构造。

5.南京治安估计不行,但一般而言,大城市治安也不太行(尤其是小偷小摸类事情)(虽然我在苏州7年,骑过好多车,被偷过两辆,在苏州城区没有被偷过车子,在南京城区却被偷过3俩电动车,价值4500元,痛苦不过不影响我判断)。所以苏州事实上一直是中大城市,而非大城市。当然,我是更喜欢苏州的治安。(这一句有说南京不行的嫌疑,但我仍然写出来,我的原文,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6.语言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江苏简称为苏州的“苏”,而非江宁(即南京)的“江”,虽然是考虑到三江(江苏浙江江西都有江,最后谁都没用江,毕竟长江就一条,而用的苏浙赣),但最后所得的效果在省内人心中所得到的效果是苏州人当然认为“苏”派更占上风,而且任何一个外省人理解江苏必然理解为苏南(苏锡常镇南),这也是苏北或苏中城市的一个痛。但南京地处苏南,南京文化是金陵文化,江淮文化,方言却是江淮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北方语系)

    注:外省人认为南京显然要排在苏州之前的原因,理当是“四大古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前朝首都,江苏省会,科教第三城”,也并不全然的是客观,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

    此文只供参考。我是南通(海安)人,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南京是我的第三故乡,我都非常热爱,两座城市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选择定居何处取决于你的抉择,例如我更喜欢苏州一些,因为她的精致细腻。

    最后:即使我写出了客观的原因,也不影响我去主观的理解及选择与行为,更何况我写的原因还未必客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