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晚春》是一部典型的小津式家庭伦理剧,情节非常简单:纪子27岁了,父亲曾
宫教授为女儿找婆家。而纪子害怕自己出嫁后,年迈的爸爸没人照顾,所以不愿意结婚。
教授骗女儿说自己将要再婚。纪子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归宿。
纪子是一个被封建道德束缚很深的人。在影片的开头,她反对舅舅再婚,认为他“不体
面”。这种道德并非通过暴力手段发挥作用——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三太太与医
生私通,被吊死在陈府角楼的小屋里。也非《黄土地》中的父女关系:亲情与责任,却最
终让翠巧被滚滚的黄河吞没。
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在《菊花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 是无处不在
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潜意识。纪子这里就扮
演了“舆论的外部强迫性”的角色。
《菊花与刀》的观点虽然犀利,但未免失之于静态。而《晚春》所描绘的,是一个急速变
化的社会,曾经苛刻严酷的伦理规范正在走向瓦解。人们已经可以不去遵从它,但不可能
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
纪子在酒馆批评舅舅
当教授为纪子考虑终身大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服部。服部常来曾宫家做教授的
助手。纪子与他相识多年,感情甚好。
下面的场景纪子和服部一起骑着自行车,去海边游玩。首先是海滩的空镜头(这个镜头在
影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后面还会提到)。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把纪子和服部的笑脸、两
人并肩骑车的大全景反复交叉剪辑。充分表现了纪子喜悦的心情。
海滩
而路边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暗示着时代的变化。两人来到在海滩上,并肩而坐,纪子问服
部:“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呢?”以纪子的保守,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大胆了。
可见在她的心中,相当钟情于服部。
但是,纪子曲折地传达爱意后,服部闲扯了几句,并没有明确回答纪子。影片很快转到增
宫教授与纪子的姑姑谈论纪子的婚事。姑姑也中意于服部,而教授表示要询问纪子的看
法。
下一个场景,小津展现出了对节奏高超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并非为了设置悬念或者营造紧
张的气氛。而恰恰相反,是为了展现真实、自然的生活流程:纪子收拾房间,教授回家、
换衣服,纪子准备晚饭,一切都是那么平平常常。
而纪子提到服部来访时,教授的表情变得专注起来。我们知道纪子终身大事的关键时刻即
将到来了。女儿的漫不经心和父亲的急切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饭桌上,教授与纪
子谈论婚事,仍然是在试探中进行的。而当教授终于提出要把纪子嫁给服部时(观众等着
一刻已经太久了!),纪子却捂着肚子笑了起来,似乎教授说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服部已
经订婚了,并且爱人是自己的师妹。这时我们才知道服部在海滩上最重要的答案。
“他已经订婚了……
订婚不是出自服部本人之口,而是由纪子说出的。这表明,她已经认同了服部的婚约。虽
然纪子表示“服部很适合做丈夫”,但她的行为准则不允许自己去当第三者。而脸上的笑
容,恰恰是为了掩饰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痛苦。
服部与纪子一起吃饭,服部邀请她去听小提琴演奏会,而纪子拒绝了。在她看来,服部已
经是别人的丈夫,自己绝对不能有非分之想,做横刀夺爱之事。
演出进行时,音乐厅里,服部旁边的座位是空的,他并没有转而邀请自己的未婚妻,始终
在等候着纪子;音乐厅外,纪子伴随着忧伤的旋律走过。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对她真实感
情直接的表述。两个相爱的人,仅仅因为一点怯懦,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服部也爱着纪子吧……
值得注意的是,服部的未婚妻、纪子的师妹始终没有出场。纪子不敢接受服部的爱,并非
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师妹,而是害怕别人的舌头根子。纪子在影片中一方面扮演了社会舆论
——反对舅舅和父亲再婚;另一方面,她也受制于舆论的力量,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顺带提一下纪子的好朋友凌子。有一场戏凌子来纪子家找她,因为纪子不在,就与曾宫教
授聊天。而当纪子突然归家时,凌子却惊惶失措,很不自然地站了起来,说话也变得吞吞
吐吐。凌子喜欢纪子的父亲,但又害怕被别人知道,尤其怕被纪子知道。关于凌子,后面
还会提到。
纪子通过相亲认识了熊太郎,他出身名门,家道殷实,并且长得像纪子的偶像——加里·
库柏。而纪子却不愿与他结婚。她的理由是,父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
在《晚春》平实的影像之下,隐藏着一些极为反常的地方,比如纪子的丈夫熊太郎。既然
影片的主题是婚嫁,按常理来讲,纪子的丈夫本该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个“主
角”,竟然连在全景镜头中,充当群众演员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是小津安二郎找不到像加里.库柏的男演员吗?其实纪子嫁给谁,与影片的主旨毫无关
系。同时这暗示了,虽然熊太郎财貌双全,纪子心中根本不爱他。
我们当然可以相信,纪子所说的不愿出嫁的理由——要照顾年迈鳏居的父亲——是真实
的。但不得不说,这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纪子的内心深处,仍然不
能忘记服部,与其他男人一起生活没有安全感。而这时服部已经结婚蜜月归来,纪子最后
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而她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却不允许她去想不愿意出嫁的其他原因。
教授为了女儿的幸福,对纪子说自己将在她出嫁之后再婚。这是用一个自觉的谎言,欺骗
了一个不自觉的谎言。在《晚春》中,年长的人往往比他们的后辈开明。比如纪子的父亲
和舅舅,他们并不过分在乎社会舆论,所以比纪子和凌子活得更加洒脱。经历了人生的风
风雨雨,对社会规范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得这些老年人们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
境界。
而纪子因为父亲将要再婚火冒三丈,甚至痛哭流涕。这里再一次显示了纪子的固执,对他
人的欲望尚且如此,何况对自己的呢?那连想起都是罪恶的。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传统道德已经不再是冷酷严厉、无法妥协的了。虽然它仍会束缚人们
的思想和行动,但已经退化为一种社会潜意识。如果有人凭着清醒的认识,下决心冲破
它,就会发现其实算不得什么障碍。纪子最终同意了父亲的婚事,并且愿意出嫁。
此处有一个貌似闲来之笔的情节。纪子的姑姑捡了钱包,高兴得一直说“运气好,纪子的
婚事一定会成功”。曾宫教授提醒她,应该把钱包交给警察。姑姑一边说着会去交公,一
边急匆匆地溜走了,随后我们看到一名警察从前景入画……这段讽刺漫画式的情节,仅仅
是为了活跃气氛,增加观赏性吗?如同教授声称将要结婚一样,这个场景再次提示给观众
两个字——“谎言”。生活中,没有人会不说谎话。只不过有的谎言非常明显,很容易被
揭穿,而另外一些则难以发觉,即使撒谎者自己。
结婚前夕,纪子和父亲去看望舅舅。在此期间,她对舅舅再婚的看法完全改变了。纪子和
父亲住在廉仓——源赖朝时代日本的首都,去京都看望舅舅——德川幕府时代的首都,最
后出嫁到东京——日本现在的首都。影片地点的变化,也标志着纪子一步步摆脱旧思想的
束缚,变得更加成熟。
婚礼当天,服部也去教授家祝贺,小津安二郎又一次做了低调处理。这场戏如果拍成,纪
子与服部擦身而过,两个人神情凄然,再配上煽情音乐。那么《晚春》只能沦为无聊庸俗
加愤世嫉俗的情节剧了。
最高明的表现就是没有表现:镜头1,服部与增宫教授在楼下抽烟,谈论着服部的蜜月旅
行;镜头2,教授上楼看女儿,纪子花枝招展,却面带泪痕;镜头3,并不是纪子下楼,与
服部告别,服部向她贺喜——而是一大群小孩子挤在门外,等候即将出来的新娘子,门口
停着准备出发的汽车。空荡荡的梳妆镜,平添了几分寂寥之感。纪子和服部已经忘记了从
前的爱情了吧?
叙事省略是《晚春》的一大特色。隐蔽的手法被用来表现“背面”的主题。海滩的表白、
纪子的师妹、相亲、婚礼,去掉了所有戏剧性冲突的内容,平淡到了极处。正所谓大象无
形,大言希声。仿佛东方人深沉内敛、彬彬有礼的性格,永远不会过分地显露自己的感
情,含蓄地传达着言外之意。
送走女儿之后,教授与凌子一起喝酒聊天。教授对凌子说自己并不打算再婚,而是为了让
纪子放心出嫁撒了谎。凌子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片中反复提到“谎言”是有所指
的。编导在提示观众,某种程度上,纪子说不愿意结婚是撒了谎,没有说出全部的原因。
虽然她这么做是无意识的。
这场戏里面,凌子对教授的态度更加很有意思。当凌子听说教授不会再婚之后,激动地吻
了他。并且表示自己以后会经常来看望教授。这是对一个用心良苦的父亲的尊敬呢?还是
对于意中人的爱恋呢?
之所以设置凌子这个角色,是为了证明纪子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
型。在那些深受传统道德束缚的人看来,爱上年老的鳏夫和抢夺别人的未婚夫,都是为人
所不齿的行为,不能去想、更不能去说的。而人们却通过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为隐秘的
欲望找到了出口。(教授独自在家中的场景非常动人,但是与本文的主题联系不大)
《晚春》的结尾非常精彩,是统辖全片的点睛之笔。只有一个固定机位的短镜头:夜晚的
海边。这个场景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纪子和服部曾经来这里游玩,并且她向服部含蓄地
表达了心中的感情。可以说大海是纪子爱情的见证。这是一个空镜头,可谓无我之境。那
段朦胧的感情,已经被当事人深深埋在心底。而大海像一位温和又略带伤感的老者,无言
地诉说着曾经的爱。
在《晚春》中,一方面是对人性手术刀般,精微又冰冷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宽容的态度
和温厚的柔情。小津洞悉了东方人的欲望、压抑和宣泄,却没有严厉的责备。他仿佛影片
中智慧深沉又无限慈爱的父亲,一心一意为儿女的幸福着想,只把孤独留给了自己。
主演:原节子——1920年
6月17日生于神奈川县,战前已活跃于影坛,1949——1951年主
演了《晚春》、《白痴》及《饭》等日本电影史上的名作,1962年于《忠臣藏》中扮演了
大石内藏助的妻子理玖后突然宣布息影,隐居到小津电影多次出现的场景——镰仓,恢复
本名会田昌江,深居简出,不再过问电影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