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书画家文同简介及遗迹遗存

(2017-03-19 10:59:43)
标签:

文化

旅游

历史

教育

娱乐

分类: 盐亭其他历史文化资料

一、宋代书画家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湖州竹派。

 

     文同在诗歌创作上很推崇梅尧臣,他的《织妇怨》描写织妇辛勤劳作,反被官吏刁难,与梅尧臣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统一心裁。他的写景诗更有特色。如"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早晴至报恩山寺》);"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动,宛如丹青,充分表现了画家兼诗人善于取景、工于描绘的特点。他在诗中还经常把天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画,如"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为古代诗歌描写景物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这同当时画家乐于向前人诗中寻找画意具有同样的意义,表明了北宋前期诗与画这两门艺术已更为紧密亲密地结合在一起,比起前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来就更前进了一步。 所著《丹渊集》40卷,《拾遗》 2卷,为其曾孙文□编,附《年谱》1卷、《附录》2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

 

二、  文同故里的遗迹遗存,主要有以下几处: 

    

      1、高院寺。即文同东谷旧居所在,座落于麒麟山弯圈椅状台地正中。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7年)苏轼、苏辙兄弟来访,曾在此作记题诗。明朝初年,文氏族人移居别地,舍宅为寺,改名高院寺。清代至民国尚存庭院式庙宇三重,主殿塑文同像,由“刺史会”掌管并开展庙会祭祀活动。解放后,寺庙被拆除。现存光绪六年(1880)乡人重建石塔藏字库一座,五层四面,高4.5米,上刻“文光冲日月,瑞气贯乾坤”的对联和“重建记”等文字。 

    

    2、墨君堂。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冬,文同丁母忧,从普州任上辞官回永泰乡里,这段时间,他在祖宗留下的家宅旁边,营造了一幢别开生面的屋宇,名为“墨君堂”。它既是文同的画室,又是文同的绘画收藏所、陈列馆。文同由爱竹、种竹到知竹、画竹,由“竹君”到“墨君”,以至于“作堂以居君”,这便是墨竹大师文同执着而独特的艺术追求。现在的墨君堂于1992年重建,位于“永泰场东南湍江河边文同桥头,是游人到文同故里常往参观的地方。 

   

    3、太元观。系文同读书台,在永泰乡太元观村两溪合流处的玉凤山顶上。观宇始建于隋朝,历代有所增建,并设书院。文同叫它“旧学山寺”。原“观壁”存文同“太元观题壁诗”一首。诗文是:“三十穷男子,其如胆气成。鸿毛在乡里,骥足本乾坤。周孔为逢揖,轲雄自吐吞。平生所怀抱,应供帝王论。”解放后,庙宇改作村小和民房,文革初,村小迁址,房舍拆除。1996年以来,村民自发重建观宇,主体层楼有丹渊阁,内塑文同像,并悬挂醒目的“文同读书台”匾额。 

    

     4、文同墓。位于永泰乡文同村北桥山下。原墓已毁,现墓于1984年由盐亭县人民政府出资在原址上重建,占地40余亩,植树种竹4万多株,墓呈圆形,高3米,直径6米,周长18.85米,墓前立碑3通,呈品字形。正中为主碑,碑首横刻篆书“胸有成竹”4字,碑身刻“故宋文同之墓”6字,左碑刻《文同生平事略》,右碑刻《重建文同墓记》。墓园古朴庄重,四周竹木葱郁,环境幽静,谒墓者络绎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