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辑(一)

标签:
文化 |
称谓等敬谦词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另外还有一些:
对方来信叫“惠书”
与父亲同姓的血缘亲属称“堂”,与母亲有关的血缘亲属称“表”或“外”(堂兄、表哥、外婆)
称呼习惯
一、1直称姓名--自称、厌称或自作介绍
2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籍贯、为官之地、有时或几项兼称--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3称对方为“公”、“君”“吾子”--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
4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鄙视对方
5称对方为“卿”--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例: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二、1国君--寡人、朕
2 王侯--孤
3 一般人--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
4 妇女--妾
三、1陛下 皇上
大王(已故敬称庙号-汉高祖)
2 老师--子、夫子、师、先生
3 官或尊长--公、君、足下、大人
四、1称平辈--尔;
汝
2 称晚辈--小子
小生
3 称去世的长辈--加“先”字
4 表叔侄关系--加“从”字(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五、各年龄段专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 黄口--婴儿
3孩提--二三岁
4 始龀--七八岁
5垂髫--幼年
6 总髻、总角--幼年、童年
7总发、束发--童年、少年
8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9及笄之年--十五岁(为成年) 10弱冠--男子二十(成年)
11而立之年--三十岁
12 不惑之年--四十岁
13知天命之年(半百、杂毛)--五十岁
14耳顺(花甲)--六十岁
15 古稀之年--七十岁
16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7 期颐之年--百岁
其他
【三教九流】三教:儒、释、道。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奴、乞、娼、贼”等为“不入流”。社会地位上的九流可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说法不一。
上九流:一流神(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作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另一种提法:一流皇帝二流官,三僧四道五流医,六工七匠八娼妓,九流书生(“臭老九”由此而来)十乞丐
天文历法
【传统节日】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祭灶日,又称“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灶糖”是节日食品。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的是灶王。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北斗】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说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夏季、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 帝王纪年。
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鲁僖公元年等。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开元三年、天宝五年。明清一帝一年号,万历、乾隆。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古代主要用于纪日,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花甲,生辰八字)。也可与其它纪年法并用,如,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 “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不易错乱)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元代“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十二时辰·十二地支·24小时·五更
(五鼓)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佛 道
【佛】是印语「佛陀」的简称,在中文是「觉」的意思。此觉与普通说的觉不同,因常人的觉多是错觉;此觉乃是对一切事理,能真正证明的实智。任何人能证得实智,就是佛。
【法】是种种事物及道理的总名;在这里讲是专指佛的教法,就是教内一切经典。因为经中说的就是种种事物及道理,所以称之曰法。
【僧】是印语「僧伽」的简称,译成中文是「众」的意思。三人以上曰众。僧字也是比丘三、四人以上的名辞。但是今日相沿,比丘一人就称他是僧。
【佛】是来救度众生的,「法」是佛度众生的工具,「僧」是佛的传教度众代表人。
「佛」「法」「僧」称「三宝」。「佛」是天中天、圣中圣,万德万能的。「法」是经典,一切谛理说的无余无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义自修化他的实行者。这叫「三宝一体」,是应当皈依的。
【因、缘、果】「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这是值得注意的。「因」说事的原素,「缘」说果的促成;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不造恶因,也没苦果,合起来看,正是利人利己。
【业】是众生造的一切事业。这业有善有恶。
【谛】是真实道理,丝毫没错的意思,
【涅槃】译为圆寂。「圆」是一切德能圆满;「寂」是不生不灭,万缘寂静。
【禅定】 是止住散乱的妄心,使他寂静观照。
【般若】 是证得的智能
【轮回】即“六道轮回”,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六根(清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根因能触尘而生识,因能生之故,所以称之为根。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这六根分别触六尘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色空】“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色即是空”的略语,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
【比丘】意义有三,为「乞士、破恶、怖魔」。指已受具足戒(具足戒,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按唐以后《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的男性。俗称“和尚”
【比丘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俗称尼姑。
【沙弥】是「息恶行慈」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道)的人的泛称(古代亦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文人雅士的自称)
【浮屠】(杂语)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法师】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
【袈裟】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寺、庵】“寺”本是古代官署,佛教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如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庵在佛教中称女性僧人(即尼姑)的居所。如冷月庵、西湖庵等。(寺、庙、观、庵有着本质的区别:寺、庵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主持管理事务的是和尚(也称方丈)或尼姑。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而观则是属于道教的,供奉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寺庵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贵德,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道教重生、贵生,追求长生,人通过学道、修道、行道等修炼方法达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长生久视,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复归于“婴儿”,长存仙界,达到永生的境界
“道”一气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即混元、洪元、太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具体体现,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着道,是代表道这一本体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说三清即是“道”。以后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诸神的根本。
【三界、五行】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五行”与“五方”五色:木主东方,青;火主南方,赤;金主西方,白;水主北方,黑;土主中央,黄。
【三灾、八难】三灾:风灾、火灾、水灾。八难: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现泛指灾难。
【八卦】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八仙】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宫观】道教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道教名山】往往是以优美的景色和道教胜迹并传于世的。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众多的道教名山。
泰山,五岳中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道教称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
衡山,五岳之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其神名南岳司天昭圣帝。
嵩山,亦名“嵩高”,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道教称其为第六小洞天。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道教称其山为第三十二福地。离山不远处的上清镇,建有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处“天师府”,为正一道祖庭。
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道教称为第五洞天。相传天师张道陵于此山传五斗米道。
茅山,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第三十二小洞天,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
阁皂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三国时,葛玄祖师建卧云庵,炼丹修道。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有“岭南第一山”之谓。道教称其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晋时葛洪祖师晚年在此山炼丹著述。
终南山,古名太乙、中南、周南,为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传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北五祖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人均于此修道。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全山遍布道教宫观,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之称。真武大帝曾于此山修炼42年后得道飞升。东汉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代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明代极盛,有宫观三百余处,太和宫、紫宵宫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崂山,又名牢盛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滨临黄海。唐道士王景、李遐于此炼丹修道。元时邱处机、明代张三丰曾于此修炼。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道教称为第十六洞天。
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亦称千朵莲花山。是长白山的支脉,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自古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