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进贾府》的细节描写

(2012-04-23 09:26:51)
标签:

师说新语

文化

  http://s3/middle/7176a5b9tbe4e9ea66f42&690
                                      黄                     

 

 

             《林黛玉进贾府》的细节描写

                                   

                                     黄耀新

   

    名著怎样才能读出味来?方法之一是小处着眼,品味细节。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它一定能经得起推敲,并且愈推敲愈见其精彩高妙。

    我们来赏析一下《林黛玉进贾府》或重要或不被注意的几处细节描写。

    第一,黛玉进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

    走“西边角门”;“ 走了一射之地”后轿夫退出,换成小厮抬轿,婆子下轿步行;“至一垂花门前”小厮亦退出,黛玉由众婆子扶着下轿步行。正门不是谁都可以走的,贵至黛玉,也没有资格;内府不是谁都可以进的,轿夫、小厮依次退出。所进之门,所用之人,和下文贾母吃饭那段一样,体现了侯门繁复的礼仪、森严的等级。“小厮”是童男,是“干净的”又“衣帽周全”,所以要用小厮换掉轿夫。婆子是成年女仆,训练有素,有经验,懂礼数,由她们陪侍黛玉。黛玉下轿要“扶”,不是黛玉体弱需要扶,是礼仪。“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这个“扶”字更要注意。如果用“拉”,变成了大人领着孩子,主仆关系就显示不出来了。用“扶”,婆子的手像拐棍一样,是辅助的,主从关系就明显了。黛玉的“扶”,显然也不是体弱的需要,更不是显示与婆子的亲密,而是礼仪,是“贵族范儿”。

    第二,“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贾母是“两个人搀着”,三姊妹三个人是八九个人“簇拥着”,而王熙凤一人却由“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贾母由“两个人搀着”既是礼仪也有年龄辈分身体的原因;三姊妹是礼仪;王熙凤的身份低于贾母同于三姊妹,但她却是“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这就不仅仅是礼仪了,她有权势,依附巴结捧场的人就多,她显然也喜欢这种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感觉,三处一对比,王熙凤的地位、性格充分显露出来了。

    “簇拥”与“围拥”也值得玩味。这两个词与“蜂拥”不同,都是一群又有中心,但“围”字让人觉得中心更明显。如果去想象那个画面,“簇拥”是三姊妹走在中间,其余众人走在前后左右,但都向前,“簇拥”是礼节性的;而“围拥”是王熙凤走在中间,其余众人走在前后左右,但脸、目光并不都向前,是“围”向王熙凤的。一字之差,场面不同,人物性格心理尽显。

    第三,王熙凤初见黛玉夸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为什么要说“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因为身边还有迎春姐仨,这么夸赞,黛玉舒服,老祖宗开心,迎春姐仨听着也不会酸溜溜的,总之大家都高兴,可见王熙凤八面玲珑。

    为什么单说“通身的气派”像“嫡亲的孙女”?这“气派”二字大有讲究。作为贵族最讲究的就是与身份地位相称的气质、派头。俗话说“三辈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贵族的穿戴等外在的东西很好解决。而贵族气质是高雅的气质,是由内在的精气神形成的,是不易具有的,需要几代的累积,难能所以可贵。贵族的派头,用时髦的话说,就是 “贵族范儿”,也要世代累积才行。暴发户也可以让自己有“贵族范儿”,但是有意为之,就矫情做作,反倒难看了。贵族的气质、派头,是贵族的内在的标志,是贵族阶层最讲究的。孟子鄙视梁襄王,就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说的就是梁襄王没有君王的气派。所以王熙凤的夸奖用“气派”一词太得体了,反映出王熙凤逢场作戏的能力和虚伪的性格,投合贾母的用心。另外“气派”不像模样那么确定,说“像”谁也挑不出毛病。

    第四,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待到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却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前后的回答为什么不同?原来贾母问过之后,黛玉又回问姊妹们读何书,而贾母回答的是“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惟恐自己的回答不得体,第一次回答才用了“只刚”,但与贾母的回答还是有距离,第二次便修正了,黛玉的谨慎于此可见。另外,祖孙之所以这样回答,不仅仅是谦虚,更主要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多读书并不是荣耀,读书对于男孩才是荣耀。

    第五,黛玉拜见王夫人来到东廊三间小正房,里面陈设中的“引枕”“坐褥”“椅袱”都是“半旧”的,为什么?这是因为,全新的是爆发户,全旧的是破落户,“半旧”才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贵族的身份。

    第六,“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摔玉是贾宝玉的一个重要的动作细节。一则照应王夫人所说的“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二则体现贾宝玉率直的真性情。三则表明贾宝玉是从小就被娇宠惯了,任意而为,无人敢管。四则表现了黛玉的美与宝玉的痴,黛玉的美让宝玉一见倾心,宝玉已经把自己和黛玉看成一体的了,“宝玉”岂能自己独有。五则说明宝玉有叛逆的性格,与生俱来的玉,神秘贵重,是天命的象征,贾母等人视为“命根子”,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不屑,对世俗礼教的鄙弃。六则说明宝玉有平等意识,脱俗,“宝玉”让宝玉显得与众不同,显得高于别人,这在一般人是求之不得的,但在宝玉,却“说没趣”,贾母谎称黛玉也有玉,方才劝住了。在宝玉看来,哪怕贵如“宝玉”,也是大家都有份才好。

    文中精彩的细节还有好多,同学们自己找找,细细玩味,很有意思。

                                                                  2012-4-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曹雪芹的籍贯
后一篇:表  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