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给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

(2011-08-29 10:44:48)
标签:

师说心语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给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

                               黄耀新

 

各位家长及学生:

    你们好!

    我是潞河中学高中一年七、八班的语文老师,能与这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是缘分。为了搞好语文学习,我在这里谈谈“学习语文的意义”“关于语文学科及语文学习”“学生该怎样学语文”“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家长能做点什么”等几个问题。

 

    一、学习语文的意义

 

    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怕家长和学生把学习语文和学习有些学科同样看待,主要是为了高考多得几分。学习语文的意义可远不止高考。

    做人。如果说一些学科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语文则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无论课内课外,那些经典的学习内容,简单地说,主要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并且不是学生反感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如今社会对学生做人的负面影响很大,通过语文学习来纠正,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精神家园,必须有一套正确价值体系,否则,即使锦衣玉食也未必感到幸福,聪明绝顶也可能走上邪路而葬送自己。做人有多重要,不用我饶舌。

    交流。现在的社会交际能力很重要。交际能力首先是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同样的意思,在不同人的嘴里,不同人的笔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让人舒服,有的让人别扭。让人舒服,就容易实现交流的目的;让人别扭,就难以实现交流的目的。听别人的话或看别人的文,能不能误解,能不能抓住要点,能不能觉出弦外之音,都和语文能力有关。

    工作中不能不与人交流,即使完全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还须要汇报,交流成果等等。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太可能把听、说、读、写全部绕开。听说读写能力,就是基本的语文能力。

    休闲也离不开交流。聊天,读报刊,读书,看电影、电视,旅行…… 哪一项休闲活动缺得了或听或说或读或写的能力?同样看一部作品(书、影、视等),语文能力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能力越强,能看出的东西越多。

    语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处世能力,就是生活质量。

 

    二、关于语文学科及语文学习

 

    语文知识大多是约定俗成的,并且形成的过程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量特别大;庞杂而缺乏系统、序列;(语文课耽误几节,接着听不一定有障碍)有的甚至是模糊的。语文知识的掌握,理解的难度不大,但记忆的量大,需要长期的积累。(数理化等科目的知识是由推理或实验而来的,有系统有序列,确定的,因而比语文知识好掌握)

    语文能力大多是习得的而非别人教会的,是靠自己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形成的,脱离大量的实践积累,任何所谓的方法规律都不灵。咱们都知道,小孩生活在一个听说的口语环境里,不用系统地去教,两三年的功夫,他们的听说能力就形成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日日时时在听、在说,无意地、不自觉地却是实实在在地下了足够的功夫。读写也是同样道理,如果让学生尽可能地生活在一个读写的书面语环境里,有足够的读写的量,即使老师不教,读写能力也能自然形成,因为老师讲的一切都在文章里。如果与书面语接触(读写实践)的量不够,任凭老师讲得多细致,多精彩,学生的读写能力也仍然不会有多少提高。

    人文素养——品质、文化、情感、审美等——的培养,习惯使用的词语是熏陶而不是教授。同样需要学生大量地读写,尤其是大量地阅读。当然,阅读而外,家庭、老师、社会都起作用。虽然老师和家庭会尽全力给予正面影响,但很难代替阅读,尤其阅读那些经典名著。至于社会影响,毋庸讳言,当下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虽然我们左右不了社会,但良好的阅读可以校正社会的不良影响。总之,阅读好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是极大的。好书远胜过老师。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孩子,做人肯定没问题。

    语文是母语。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学习必须依靠大量的积累,见效慢。学语文像农业生产,你天天莳弄,却不能天天都觉得庄稼有变化;学其他科像工业生产,只要你做了,就能看到明显的成果。学语文像吃饭,少吃一口多吃一口对身体看不出影响;学其它科像吃药,少吃一片多吃一片影响明显。尽管每次浇水施肥看不出庄稼的变化,但秋天的收成确实是平时一点一点莳弄的结果;尽管一口饭看不出对身体有影响,但身体确实靠一口饭一口饭长起来的。学语文需要大投入,见效慢,短期内看不出成绩,这就是学生不爱学甚至不学语文的主要原因。学语文不能看眼前,追求短期效益,一定要下持之以恒的功夫。

    学习语文不像学习其他科,被迫学习也很见效。比如数学,学没学,学到什么程度,一看就知道。而语文学习,除了记忆的内容,其它方面学没学,学到什么程度,只有学习者自己清楚,比如阅读,眼睛都盯着文字,有的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可能思考得很深入;再如写作,多时乃至多日的构思,搜集材料,写出初稿,反复修改,是写一篇文章;用个八小时胡编乱造,“一挥而就”,也是写一篇文章。因而语文被迫学习见效甚微。学语文不能靠逼迫,一定要主动。

    学习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需要一段完整的时空——至少要半个小时,还要有书桌。学习语文,一分钟可以学一个词语,半天可以看一本书;躺着可以阅读,走着可以构思。只要用心,看电视、听谈话、发短信……都可以是学习语文。

 

    先说说阅读。

    我二十多年的体会,虽不能说语文成绩好的都是爱读书的(成绩好的不都是水平高的),但可以肯定地说,爱读书的都是成绩好的,水平高的。我曾经教过一个考试永远第一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听我讲,就是自己看书,阅读量远远超出其他同学。前年到市里教研,听到一个类似的例子:某中学一个学生,一到语文课,就到操场上读金庸小说。他不是仅仅看热闹,他的书上满是勾画、批注。这个班(校?)高考语文最高分是他。

    现在的孩子也不能说不阅读,可他们读什么呢?网络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日本动画、流行的报刊之类。这些东西是专为掏读者腰包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是消遣所以是迎合而非引领,是注重形式(包装)、注重趣味而忽视内容,许多是低幼甚至低俗的。这些东西像哄孩子用的用化学物质调和出来的小食品,可能色香味俱佳,就是没多少营养,甚至有毒。并且,这些东西太浅显,就是好,又能使读者有多大提高?一个高中生读动画,就像他做10以内的加减法,做得再多,能提高他的数学水平吗?为了提高而非消遣的阅读,一定要选择读物。

   

    选择什么读呢?

    第一,读名著。学习的阅读和休闲的阅读不完全是一回事,休闲的阅读是娱乐,读物内容健康就行,学习的阅读是接受知识的思想的文化的审美的语言的熏陶,这就非读名著不可。

    第二,名著浩如烟海,选自己感兴趣的读。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才容易读进去,收效才会大;一本书无论多么有价值,如果是被迫去读,很难读进去,效果自然不会好。

    第三、读杂书。哪个领域都有名著,都应该涉猎一些。开卷有益,只要是好书,只要自己感兴趣,什么都可以读;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书,也应该浏览,以免偏食。

    第四,名著难易的都有,建议读对于自己来说有点难度的书。一个高中生,如果只是阅读童话、动漫一类的读物,他的阅读能力就会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只有读物的难度上去了,阅读的能力才会随之提高。

    为什么强调读名著呢?一是这里所说的阅读是学习而非消闲;二是现在的所谓“书”,实际上是文字垃圾的太多了。

   

    怎么读呢?

    第一,讲究速度,达到“竖读”的程度,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阅读的速度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讲究数量,阅读的量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语感、眼界,思维、审美、鉴赏等能力都与阅读的量成正比。

    第三,精读一本或一个人的书,“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一部(或一个人的)好书,具有无尽的价值,一个人毕其一生也开掘不完,如果读上十几甚至几十遍,完全可以受用一生。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标注,摘抄,质疑,谈感受,写评论等。动笔会使自己的阅读深入、高效。

    第五,查辞书,较真儿。知识性的东西要清晰了解,扎扎实实,不要模模糊糊。

    第六,硬着头皮读。有的学生就是没兴趣读书,有的必读书就是引不起人的兴趣,那怎么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硬着头皮去读,没有兴趣往往是站在门外的缘故,登堂入室就会产生兴趣了。提高读物难度,也需要这一招。

   

    再说说作文

    我有一个在师范大学当老师的同学,他对大一新生进行过这样的问卷调查:“中学作文教学对你—— 1有很大帮助,2有帮助,3有一定帮助,4帮助不大,5无帮助”。回答前三项的几乎为零。这看起来好像是老师的教法不对。可为什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异口同声,难道哪儿的老师都不会教作文?这很有必要讨论一下。

    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记载这样一段话: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译文是:昔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得好。世人的弊病在于:文章写得太少,又懒于读书,而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能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先生把他自己摸索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特别耐人寻味】

    欧阳修说的作文的诀窍: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动笔,此外别无他法。我的感受和欧阳修所说的完全一致。这样看来,中学作文教学对学生基本没用,就是因为学生做不到多读书多动笔。学生的读写积累不够,而积累又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怎么能教会学生的作文?

    再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看。一方面,学生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生活单调,缺乏丰富的观察和积累;尤其书读得少,课外书,在家在校都在被禁之列,并且,课余时间也早被题海灌满了。即使有点课外的活动,大都是电子游戏;读书,也是“读图”,是“快餐”。生活更是单调,跟父辈比起来,缺乏很多实践和体验。这样,就断了学生作文的源。另一方面,学生忽视缺“米”少“柴”的主要症结,一味在“如何写”上作文章。学生手里都有关于作文的书,可都是些作文技法、作文选之类。这样的书,作用实在有限。和生产某种产品一样,技术再先进、再管用,样品再好、再齐全,不解决原材料和能源问题,行吗?学生作文的苦衷,一般反映为“无话可说”,甚至于“无从下笔”,材料贫乏;说得不合逻辑或没有新意,思想贫乏,视作文为畏途。绝非笔底千言,组织不好。

     所以学写作文需要的是阅读,而且是多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学生作文写得好的,一定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课外书读得多的,绝大多数作文写得好。书读得越多,文写得越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多才能写好,写好先要读多。读写的这种关系,前人早就总结出来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茅盾说:“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作家们的实践更说明这一点。白居易读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当然阅历对学生写作也特别重要。

    学生热心的“怎么写”,有许多这方面的书,老师也完全可以讲明白。但是学生看了这样的书,听了这样的课,照样不会写。就像熟读“游泳要领”,细听教练讲解,游泳那点事都烂熟于心了,再下水,肯定还是不会游。其实,解决“怎么写”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明白,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对于书面语的运用,首先是思维问题,然后是书面语的语感和语言规律的养成与把握问题。学习文章做法之类,其作用远不如阅读作品来得切实有效,因为语感是习得的,文字技巧的获得也需要足够的量的积累。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培养和获得语感,熟悉掌握语言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学生写不好作文,还有四个重要问题。

    一是不用心。大多数学生平时的作文就是应付老师的“急就章”,不打草稿,写完之后,很少修改甚至不看一遍。我在许多次面批作文时,问文章的作者,某句话什么意思,某个段落有什么作用,全文怎样一个思路结构,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情感,学生都答不出来。也就是说他本来就没想明白甚至没多想,乱写一气凑够字数就算完事。只有真用心,才会有效。我曾教过一个自费班,有个学生平时从来不写作文,考试的时候也没有写过完整的作文。大学仍然是自费,毕业后找工作,靠关系进了报社,主编要求他两个月内文章要写到能见报的水平,否则走人。这下子他急了,到处找老师,废寝忘食地练笔,用心极了。俩月后,简单的通讯竟然写到经主编改一改能见报的水平了。如果老师布置作文,学生篇篇用心写;甚至老师不布置,自己一受触动,就用心地写出来。写前搜集材料,构思,列提纲;写时打草稿,反复修改,读给别人听,征求别人意见等等。这样用心地对待作文,怎么会写不好呢?

    二是不真诚。现在的学生作文,不写真情实感。大部分学生把写作看成一项技术,一种身外的东西,他们机械地模仿别人,随大溜,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也有的学生别人怎么说我偏不怎么说——实际上还是被别人左右。少数学生,恕我直言,真情实感是不健康的,也就不好意思写出来了。由于不写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所以学生的作文里很难找到学生自己,很难找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尽是“古人开会”——一段司马迁,一段陶渊明,一段李白,一段苏轼……

    说到底,作文是写自己的心——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怒哀乐……再讲个故事。我有个学生,平时作文写得很一般,可这篇要求使用借景抒情手法的作文,写得出奇的好。因为他所写的景物许多就是眼下校园里的,可以排除抄袭。那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学生刚刚失恋,写的完全是真情实感。有内心的真情实感并把它如实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才是作文,这才能感人。作文离开真情实感,难免假大空,难免矫揉造作,难免胡编乱造,难免无病呻吟。

    三是追求形式。我有一个总的感觉,就是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不正,自然影响得文风不正,崇尚浮华奢靡。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都大力反对过这种浮华的文风。这种过分讲究形式、讲究包装的文风,影响很坏。看看学生的作文,典型的华而不实。大都不讲究内容,不讲究逻辑;追求华丽的语言,但语言功底又不够,所以尽是些似是而非、云山雾罩的话。另外,学生为了高分,急于求成,教者(老师和关于中学生写作的书)是没办法交给学生深厚的积累,没办法交给学生真情实感,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只能教给学生所谓的技巧方法,于是学生便把形式当做写作文的主要任务了。如果没有深厚的读写积累做基础,什么方法都基本白费。

    关于作文的语言,没有语病,意思表达得准确,不啰嗦,上下文连贯,有条理,说得得体。这些就够了。其它的不用刻意追求,因为个人的语言是由他的性格、阅读乃至阅历决定的,有了那样的个性、阅读、阅历,自然就有了那样的语言;没有那样的个性、阅读、阅历,是追求不到那样的语言的。

    四是教者投机取巧的误导。主要表现在背诵几篇现成的作文或片段,考试时改头换面。这样做无疑是作文的大敌,于作文能力毫无帮助,于考试是撞大运。

    家长和学生必须明确:考作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是说考试是为了写作文,决不能理解为学习写作文是为了考试。写作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大事!

 

    三、学生该怎样学语文

 

    上面说了那么多,相信学生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下面再强调一下,有些要求说得具体一点。

    1、总的说来,养成读写习惯,多读多写。

    2、养成查阅辞书的习惯,不懂的东西要及时弄懂,对知识要较真,不要不求甚解。

    3、语文知识庞杂零散,最好是随时随地积累,指望一时花大精力集中解决是做不到的。为此,准备卡片或本子,随时分门别类地记录。这样做一开始会觉得麻烦,但一定要坚持,不怕麻烦,越麻烦烙印越深,效果越好。

    4、读书时在书上勾画出重要的或喜欢的地方,能写批注更好。

    5、确定自己喜欢的一个名家或一部名著,仔细研读,(至少精读三遍)终生受益。如果受一个好人或一部好书的重大影响,对形成健全人格、尽快成熟起来,作用极大。

    6、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注意观察生活,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所失写下来。写一行不算少,写100行不嫌多,贵在坚持。这既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又积累素材,也是一种心理疏导的有效方式,还给未来留下了珍贵的记忆。(照片之类记录不了心里想什么)

    7、教材上的课文一定要仔细阅读,课前最少读3遍,提倡大声朗诵。古诗文名篇无论课后有无要求,都要背诵。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高考默写8分,这么高的分值目的就是促进背诵)记住,学语文往往越笨的功夫越有好的效果。

    8、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用心完成。语文作业,有许多是“良心活”,比如,作业是读三遍课文,实际读几遍,只有自己知道;作业是写一篇作文,到网上找一篇抄袭或乱写800字,也算完成。切记,作业不是给老师写,是给自己写。敷衍老师是害自己,不仅学不好,连人都做不好。如果觉得作业完成不了,事先跟老师沟通,与其糊弄,不如不写。

    9、要有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爱好,就有了很好的素材来源。比如喜欢足球,就把国内外足球界发生的典型事例、球星的性格特点、主要事迹、奇闻轶事……搜集整理起来。只这一项,足够应付90%的作文题。如果没有特殊爱好,建议锁定自己喜欢的一个名家或一部名著,作比较透彻地了解。如果对这个名家的生平、性格、思想、作品(广义)等了如指掌,对这部名著仔细读过三遍以上,滚瓜烂熟,完全可以应付90%的作文题。这样做还有其他的大大的好处。

    10、练字。写一手好字,不提别的,只说考试,就特别有用,而且不只对语文考试有用。自己练没有多大效果,找懂硬笔书法的人指导事半功倍。坚持是关键。

 

    做到上面这些,用咱们学生的话说,想不得高分都难。【我的学生曹如冰,2010年高考680分,通州状元,语文141分(北京市最高分142分)。如此的高分绝非偶然。她基础扎实,有良好的读写习惯,勤于思考,字迹娟秀……】

 

    四、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家长能做点什么

   

    我在“关于语文学科及语文学习”中说那么多,咱们家长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这里再啰嗦几句。

    1、给孩子准备至少两本辞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

    2、督促、检查孩子读书、背诵情况。

    3、读读孩子的作文,跟孩子交流。切忌横加指责,也不能不管写得多差都一味地夸奖。多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作文试题我会在学期初公布到博客上】

    4、给孩子找一个硬笔书法老师,帮孩子练一手好字。

    5、咱们家长帮孩子学习一个惯用的招数是补课。关于补课,我简单说几句。上面说过,老师讲什么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积累。实际上,补课老师大都(也只能)讲方法,可是这些方法老师用可灵了,在许多学生那儿就不灵,原因就是这样治标不治本。方法虽然学生也需要解决,但光解决方法不起多大作用,因为方法是“标”。比如阅读,学生的根本问题是缺乏阅读和阅历,缺乏相关的知识和体验,读不懂文章,因而不会做题。所以,家长帮孩子学习语文“治本”的做法是,尽早帮助孩子做读写和知识的积累。

 

    我愿意同每一个家长、学生沟通、探讨,愿咱们共同努力,搞好学生这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

    顺祝

大安。

 

                                                             黄耀新

                                                            2011-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