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应该专注于什么

(2014-02-28 15:09:51)
标签:

教育

http://s11/mw690/0024Nk5ygy6GWoMMdd05a&690

教师应该专注于什么

浙江  张斌

 

 

老师们做得很辛苦,却出不来。有些老师教了好多年书,但对自己该做点什么还比较惶惑。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是没有去思考,也不是没有去摸索,教师培训的内容更是不折不扣的照做的,然而就是苦于没有任何建树。问题出在哪里?在于目光太散。孔子讲“绘事后素”,意思是画的背景若素白一片,画中之物就得以清晰凸显。教师如果能集中精力,专注一点反复研习,也才会获得成功。那么教师应该专注于什么?

教育的种种问题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接地气”。崔峦讲,语文课程改革经历了10多次,想改变语文的凝固、僵化、封闭、孤立这些弊端,但到学校看,我们的教学改革,还比较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不够接地气,我们缺少为学习生活需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和措施。大家想想,教育是怎么离开学生的需要的?一线教师要不要担负一点责任,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又是什么?

以教语文为例,目前教师要过的教学基本功关卡有很多:对母语文化、语言现象的关注和取舍,对文本的解读、语言潜信息的把握,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资源的合理运用,对课程的分解、课时的定位等等,你说都说不完。但对教师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教师最最关键的是找到切合儿童的教法。至于教材解读等等,你要不要做?要做,但我们做解读也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读懂,换句话说不是教师的专业所在,那是教材专家的事情。教师的本行无疑就是怎么营造课堂,设置教法,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关注和研究儿童,真正做到“因需设教”才是正道。因应孩子的真实学习、生活成长需要,设置对准儿童需要,顺应儿童特点,贴近儿童实际的教法以实现教学目的,这才是教师的头等大事,是教师最最应该专注去做的事情。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体现在这个方面能力的增长。现在对教师的评价有些问题,譬如有些老师从别人那里舶来点东西,然后苦心孤诣上一、两堂好课,获得晕轮效应、一点赞誉什么的,于是评得“名师”,其实自己知道有几斤几两。轮到上台介绍教学经验时只好三七四六地乱说一通,好比东施头上插一枝花,就被说成大美女,然后还要她登台,贻笑大方是必然的。真有建树的教师无不是十年磨一剑,十年如一日的研究自己的本行:切脉学生的需求,建构有生长意义的课堂,手握一摞属于自己的原创案例,甚而发奋累积、著作等身。孩子们幸福地围围拢在他们的周围,身心茁壮成长,这样的老师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名师。正所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真师不在于一堂课讲得有多精彩或无懈可击,而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耐心地、创造性地陪伴一群孩子一起成长。因此评估老师的教学实绩其实一定要看一个时期内,教师满足了孩子多少成长需求,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是不是及时,孩子们的心灵是否得到荡涤,思维之树抽出新芽了吗?自信、兴趣和习惯有没有健康成长起来。这些在课堂上要完成和做到的东西,才是衡量老师优劣的真正所在,教师成长始终应该立足课堂。

当下教师的课堂不能乐观。教师讲课不问学生需要,先入为主的情况普遍存在。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心中疑惑,直接的表现就是课上不作为、不积极、不响应、不赞同,“精神流失”严重。观察一些常态课如此,许多公开课也是一样,几乎都是强迫孩子学习、记忆,教师直接充当“司机”牢牢把控着方向盘,起步、转向、刹车随心所欲,孩子只能充当“乘客”,就是晕得想吐也无人过问。一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和意识就这样可怜地从一间小黑屋被领到另一间小黑屋,见不到一些光亮。教师絮絮叨叨地讲不停,孩子探求真知的天性又使得他们不堪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于是,孩子们读叶圣陶,就抱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风筝》,就痛恨起鲁迅,连原本十分喜欢的“如海军上将”的神气大白鹅也一并对彼怨怒有加,不知道为何要与这些素昧平生的家伙发生瓜葛。孩子在抗拒的情绪中,还谈得上什么掌握语言工具、形成科学思维、传承优秀精神?连叶圣陶、鲁迅这些民族财富,孩子们都要弃之如鸡肋了,谁之过?

当然是教师之过。

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不问学生的需要,不分青红皂白,或者只顾着发泄自己诗意情绪,有时拿一些自以为孩子需要,实则孩子不待见的东西罩头猛灌一气,这样的课堂有等于没有,不起反作用就是好的。只有贴近孩子学习生活实际,满足孩子学习成长需求,课堂上孩子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话题,才能有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话语,作出兴味盎然的自主探讨,孩子们也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自足与快乐。须知“思想是恒定的,语言只是偶然的;思想有了,语言也就有了”(夸美纽斯)。有时教材缺乏想象力,远离原生态,远离孩子生活的源头,缺乏真实性甚至起码的善意,遑论美感,或者情、智、理、义、趣一样不占,但教材本身可以冷冰冰的、死的,甚至违逆人性的,教师的课堂却不能没有生命、没有热气,缺少生命迹象,教师绝对不能无视孩子的生命需求“让孩子们在课本里看不到童年”(于漪)。陶行知要教师解放孩子的头脑,教师在课堂上,在这方面也要解放一下自己的头脑。

有一次看到一则新闻,也就马上联想到教育,遂简记如下。

男子坠虎山,未死,惊魂归。饲虎者曰:一者,虎无所需,噬鲜肉三十斤未久;二者,虎性弱,乃孟加拉虎,若遇东北虎亡。看官云:因需第一;因(性)材第二。凡事惟需可作,唯利是图,不二律也。教育亦然:因需设教第一;因(性)材施教屈为第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虎吃不吃人,首先决定于它饿不饿,有没有进食的需要。教育的事情不也是一样吗?不问需要,试问教学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所以一堂课怎么上,教师第一要关注、寻找和开发学生的需求,然后对准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而且孩子毕竟是孩子,不那么好教啊,那就要顺应孩子的特点,切合孩子的实际来设置教法,以谋求“共振”,取得“生成”,这才能做到教有成效。

一次,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去远足,都穿着救生衣。其中一小男孩胆小怕过河,在河边大哭。“扑通”一声,竟然滑倒在河里,恐惧的孩子挣扎着爬起来,老师和小伙伴们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欲退缩的孩子望着已经空无一人的河岸,无奈继续前行。整个远足,小男孩边哭边走竟然也摸索着努力到达了目的地。这是国外的一个教育实例,这堂课的意义,在于教师看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而为孩子创造一个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然而然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老师采用因需设教的方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支持并满足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顺应孩子特点,把整个一堂课置入精心选择的自然之中。结果,胆小的男孩终于一步一步战胜自己。这种因应孩子需求的教育成效如何呢?在后来的校际摔跤比赛中,老师故意安排那个小男孩与最强大的对手比赛,结果孩子也一样赢了。让孩子战胜自己的恐惧,给孩子增添生活的勇气,这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需要啊!这位老师做的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教师对孩子的需要倘若能关注到这个程度,教师也必然做得出色,做得成功。

教师应该专注于什么?说到底,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课堂,专注于孩子的需要,因需设教。把心思完全放到孩子身上,努力培养孩子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独立创造的人格,在知识学习中获得勇气、智慧与善良,催生道德。这样当教师,你会感觉到无穷的快乐,不用别人来赞誉,你自己就会获得许多成功感。斯宾塞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为使人获得完满生活做准备”,为了这个完满,每位教师大抵都要付出自己一辈子的心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