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有罪 外行说画 2
(2012-07-09 17:57:06)
标签:
原创名画外行杂谈 |
分类: 外行说画 |
(画面与文字介绍取自网上。感谢原作者。名画的画框是我后加的。)
浪费粮食有罪。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上小学之前就常听家长念叨的话。这个“罪”,不在司法范畴,似乎靠近宗教理念,更像是融入生活观或是“治家”传统类。
那个时代,北京人的粮食定量不是很低的,“粮票”还并没有那么“金贵”,不用粮票也能买到许多粮食食物。即使是这样,吃饭的时候,家长还是会时常提醒,馒头、烙饼不要掉渣儿,吃完饭的碗里不能剩下米粒儿。哪家的孩子不知道珍惜粮食,标志着这家的家庭教养不好。真的要是看见了小孩子在外边丢弃食物,邻居的大爷大妈都能过来说上两句。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粮食真的紧张了,“粮票”开始比钱更值钱了。钱几乎解决不了“饿”的问题。饿,更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跟粮食比起来浪费你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时间还真不算个什么。有那么两年,人们普遍认识到,当“吃饱了”成为愿望的时候,穿什么好衣服、住什么好房子就显得那么好笑了。
粮食紧张的时间毕竟不太长,年成好了,吃饱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后来,取消了粮食定量,随便吃。可是,经历过“饿”的几代人,依然还会说起那句话:“浪费粮食有罪呀”。又是若干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跨世纪了,说这句话的人少了,节约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公共食堂、饭厅里,方便给大家倒掉剩饭的不锈钢大桶越来越大了;在家里提醒小孩子不要在碗里剩下米饭的声音也越来越温柔,甚至都不大去说了。
粮食的高产,似乎不再单单依靠农民的辛劳,靠大科学家的物种研究加上田间的机械化就行了。在物质的极大丰富面前,似乎细小处的浪费也还不至于把人们“坑爹”到再去挨饿了。“饿”的滋味儿被淡忘了。
《拾穗》,这幅名画我觉得是看懂了,画面中农妇收获粮食时的小心翼翼与勤俭,跨越了国界和时间。
这幅画说的仅仅是过往的田间劳作吗?我怎么觉得《拾穗》是在提醒人们别忘了那一久违了的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