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北川2——这里已成一片“遗址”

(2011-03-03 00:52:46)
标签:

线头胡侃

走近北川

北川老县城

地震遗址

杂谈

分类: 线头图说

 

085月的那场地震在震后数小时内便被命名为“汶川地震”,致使此后多数人认为汶川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甚至目前可能很多人还是如此认为的。而事实上,北川才是所有那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人们无法及时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北川的人们只好大量依靠自救来应对最初的惨况(所以,只要不是做考究性工作的,我更希望大家将那次灾难称之为“中国地震”——它的震动波及了960万平方公里)。

在陈小二和cucn线头“走近北川”的第二站,我们将镜头对准了这片曾经最为受伤的土地上……

 

NO1.请称这里为——“家”

http://s11/middle/716c5434n9d823763a16a&690
    218这天,北川有小雨,不知道北川的天空是否经常飘起这样的小雨,我总有种错觉,仿佛此地的天气两年多以来一定一直都是如此的。于是,这张因为雨滴打湿镜头而拍下的朦胧图景便成了一种最真实的写照——当你真实站在那片土地上,摄入你眼中的都是这样灰白而参杂水珠的景象。

 

http://s8/middle/716c5434n76269fb73757&690
    在走向老北川县城的路上看到这块宣传牌,“保护地震遗址——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其实我最害怕听到“赋予”这样的字眼,因为那样以后,“被赋予者”便完全丧失了其主动性。而事实上,对于那片土地的“保护”几乎是出于每个人的本心,绝非是因为什么时代和历史的“赋予”!

 

http://s6/middle/716c5434n9d8240910595&690

http://s16/middle/716c5434n9d82413c3edf&690

    沿着山下向山顶看,山坡上满是滑落的山石,听闻它们是在地震中从山体上分解出来的。想来,原样保留见证了那场灾难的一草一木便是上面所提的“保护”吧!

 

http://s8/middle/716c5434n7626a0e88cd7&690

现在这片土地被称为“地震遗址博物馆”,于是,向这样大大小小的“遗址”指路牌便随处可见。回想两年多以前的那一天,这里的人们决然不会想到他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有朝一日会用“遗址”这样一个词来命名吧!?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见于百度百科)。”如此想来,“遗址”这样一个词对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埋在这里的人们以及灵魂系于此地的人们来说是不是太冷了一点儿?这里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家”,曾经如此,现在依旧如此,至于将来,我希望也能是那样。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这儿,请您称呼这里为“家”好吗?线头在此处用敬辞称呼您!

 

NO.2这里的事儿,不需要我的聒噪

http://s8/middle/716c5434n9d824d5ab497&690
    当看到这块提示牌的时候我就决定,在展示老北川县城图景的时候尽量少写些文字,给逝者一个安宁,也给读者一个安静思念和缅怀逝者的空间。这里,不需要我的聒噪……

 

http://s13/middle/716c5434n9d8255a07b3c&690

http://s9/middle/716c5434n9d8256ad5c78&690

http://s2/middle/716c5434n9d8257d3d921&690

http://s1/middle/716c5434n9d8258cbfe00&690

http://s8/middle/716c5434n9d825a0d56d7&690


http://s1/middle/716c5434n9d825d403aa0&690

http://s16/middle/716c5434n7626a309127f&690

http://s6/middle/716c5434n9d82600f3c45&690

http://s5/middle/716c5434n9d826ba94b04&690

http://s8/middle/716c5434n9d826df00177&690

http://s15/middle/716c5434n9d826ef02c1e&690

http://s5/middle/716c5434n9d8271eaf584&690


http://s12/middle/716c5434n7626a574fd8b&690

http://s2/middle/716c5434n9d827951e211&690

http://s11/middle/716c5434n9d827a7f208a&690

 

http://s11/middle/716c5434n9d827ce383ca&690

http://s4/middle/716c5434n9d827ebd52f3&690

http://s4/middle/716c5434n9d8280b88413&690

http://s7/middle/716c5434n9d82827ccb16&690

http://s7/middle/716c5434n9d8287c95286&690

http://s3/middle/716c5434n9d82856cc362&690

http://s3/middle/716c5434n9d82866ce892&690

http://s14/middle/716c5434n9d82894bb52d&690

NO3.回首,必须的
    准备离开这儿的人,在将将要踏出北川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次回首,至于这份回首里面包含着什么我说不清,可能仅仅是对行程的回顾,可能是对逝者最后的一次缅怀,也可能是通过最后一次凝视传递一份感伤……

 

http://s7/middle/716c5434n7626a925c526&690

这样诗意的语言看来是写给每一个走出北川的缅怀者看的,有人觉得它是一份安慰,切莫将内心对于逝者的伤感带出北川,而是以一颗积极的心活出生者的精彩。我大体是同意这种观点的,人生不就是这么“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吗?所以,让逝者活在我们的心中即可。

 

http://s10/middle/716c5434n7626a9c70e89&690

这副图上的十二个字应该就是对于我刚刚所说的那番话的应征——“留下牵挂,重建家园,面向未来”!这该是生者提的一点要求,是对逝者的最大缅怀。

 

http://s8/middle/716c5434n9d82a7520d47&690
    北川,大禹的故里。对,就是那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清楚当年有多少老北川人和大禹一样,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长期身处异地的。更不清楚那些“三过家门”的人“第四次”路过家门的时候还能认出这是他们的家吗?

 

http://s15/middle/716c5434n7626ad1216de&690
    回首望一眼北川老县城,道一句:这个“家”,我还会再回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