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车旅行”:我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011-01-30 03:11:42)
标签:

线头胡侃

搭车旅行

搭车春运

搭车去柏林

杂谈

分类: 胡侃校园

http://s16/middle/716c5434t9b00f69f39af&690

当很多人还为一张回家车票发愁时,一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胡蓓蕾以免费搭车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温馨的“春运”之旅。从南京到家乡乌鲁木齐,行程3700多公里 ,他决定一路搭顺风车回家。一开始,胡蓓蕾屡遭拒绝,很多司机对他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但真诚的招牌笑容,让不少车主和司机向他伸出了援手。胡蓓蕾想过最坏的结果,遇人打劫,就放弃所有东西,只顾保命。但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好心人……【详细】

假如你也正好看过《搭车去柏林》,那么你也许更能够理解胡蓓蕾搭车西行的举动,如果你未曾看过那部片子,那么笔者倒是建议你去看一看,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可无论是理解胡蓓蕾的举动,还是推崇《搭车去柏林》那部片子,笔者左思右想,还是不觉得“搭车”是件妥当的事情,尤其是在春运这段时期,尤其是如此远的行程,尤其是在中国……也许对于这种不妥当我们还能举出无数种“尤其”来否决它,因为我们还算是理性的,明白这其中潜在着太大的“风险”。可奇怪的是,这种不妥当的“搭车旅行”不仅存在着一个“南师大版”,还存在着一个“浙师大版”。 同样受到《搭车去柏林》的启发,同样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同样是即将大学毕业的人了,同样是年轻的小伙子,太多的“同样”让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寻常。于是,同样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笔者猜想,这种“不妥当的冒险”背后是有内容的——也许在这样一段“搭车上路,公路旅行”的背后,他们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让激情在大学燃烧!!!“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这是《搭车去柏林》中的话,也是深深烙印在这些小伙子们心中的话。就像“1988”修得再好,保养得再好也开不上21世纪的快车道一样,青春总有关上门的时候,而抓住青春的尾巴,做一些大胆、疯狂、不理智的事情似乎成为多数具有探险精神的年轻人的共性。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不可言说的是人们对于今后生活的一种预期。就像曾有人说的那样,“哪里有那么多激情燃烧的岁月”。出了大学门以后的生活我们基本可以预见,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活在一个不想“啃老”就必须疯狂工作的时代,就必须一心扑到工作上,又哪可有时间和精力供你去追忆那份激情?

让阅历飞一会儿!!!出身名牌大学的人基本都有一个短板,那就是他们的社会阅历。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他们就拧紧了发条,死死盯着高考那个标杆。高密度的学习收获了很多,也错过了很多。根据“时间守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用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很多,相应的社会阅历自然就比较浅。选择“搭车旅行”而放弃“航空直达”,自然能够更多的接触和感受这个最真实的社会。这一路上,锻炼的是和人交际的能力,了解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获知的是社会各层的艰辛,总之,公路的沿途上有太多太多学校里和课本中从未涉及的东西。借此机会,让阅历飞一会儿!

追求“自由”的心,从未泯灭!大学生的生活虽然相对自由,但毕竟经济未曾独立,这一根线没断,学生永远不会获得“自由之身”。所以说,家和学校更像是两座牢笼,死死地将我们禁锢在里面。于是,在离开学校,返回家乡的途中,就成为了我们寻求自由的最好时机,如果还能没有太大花销便完成整个过程,那这种自由的限度将几何倍地放大!

线头语:

象牙塔中的我们,也想和即将接触的这个世界好好谈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