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和不歧视(当我们面对“艾滋病”)
标签:
线头胡侃艾滋病防治小龙杂谈 |
分类: 胡侃社会 |
http://s4/middle/716c5434n989820013463&690
“红丝带”飘动是今天的主题——在世界艾滋病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
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社会各界都选择在今天将视线更多地投向艾滋病患者们。可笑的是,防治和不歧视这本身是一组多么大的矛盾。
这些年反复宣传和普及着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相当大的普通百姓可能只是从中获取了两个关键词,即“传染病”和“不治之症”。“不治之症”在人们心中竖立起了对于艾滋病的恐惧,而其传染的特性又将其在人们心中的危险指数提高了不止一个级别。当然,可能随着防控知识的进一步宣传,人们会更深的认识到它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可怕。但仅此刻而言,它依旧让人们为之色变,而且奇怪的是人们对其的恐惧始终要高于癌症等致死率同样高的疾病。显然,艾滋病在人们心中存在着其特殊性!
首先,还是因为艾滋病具有传染性。对于传染疾病,人们往往更愿意以远离传播源的方式防止自己受到感染。这点绝不受人们的人品以及对于艾滋病认识程度的影响,因为这样做确实最简洁、最安全。其次,是由于艾滋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两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一个人染上艾滋病,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他的生活作风或者他家人的生活作风问题,似乎患艾滋病的人都和“乱性”“吸毒”“同性恋”等禁忌词汇挂钩。于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在“远离”和“错误联想”中诞生了。也许,人们对艾滋病的过分恐惧就是来自于患病后的这份“歧视”。
近日,媒体将摄像机对准了一名名叫小龙的六岁男孩。艾滋病夺走了这个六岁男孩父母的生命,而且在几年后也将带走已被查出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小龙。但这名六岁孩童所要承受的痛苦远远不止来自于艾滋病本身,还有社会各界的异样眼光。远离他的同伴,不接收他的学校,不愿收养他的伯父……人们在听闻小龙的遭遇都深表同情,也有人向社会制度、社会道德、公民素质提出质疑。
我猜测这些质疑者自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对于艾滋病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出于同情和道德素质体现,即使因为一时的同情而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可这明显不是长久之计。面对艾滋病,我们讲防治;面对艾滋病者,我们讲不歧视。但是先做到“不歧视”来减轻我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还是先防治以减少艾滋病患病人数,抑或是双管齐下呢?
要解决这组矛盾,可能不止需要防治艾滋病,还要防治人们的“心”!
http://s5/middle/716c5434n9898237a0f94&690
(图为年幼的小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