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霸如何实现跨专业华丽转身从理转文考入牛津大学

(2014-06-05 18:27:47)
徐曦白
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
 
   感谢故人邀请我分享研究生申请的经验,还提前拟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这篇小文一直没有刊出。这次我把它贴出来,权当是娱乐大家 吧。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转发,毕竟我的经历不大寻常,希望对那些正在申请国外大学想更换专业或是还没有选定大学专业的同学有所启发吧。

    我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我必须感谢他们给了我足够的空间自由驰骋,感谢他们既没有压制我那些不合群的爱好和想法,也没有因为我在物理上的 优秀成绩就把我填鸭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解题机器。同样受益于这种放羊式管理的还有和我拉帮结派的“狐朋狗友”们。他们虽然大多从事理工科职业,但无论是思 维的敏锐、思想的独立还是在人文学科上的才华和造诣都不亚于科班出身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成长环境,后来的所谓“华丽转身”就无从谈起了。

    2000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选择了出国留学。2004年我以一等荣誉(first class honours)的成绩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接着在剑桥大学数学系进修了一年。2005年我利用一年的空余(gap year)在国内做了一年公益志愿者,致力于帮助河南艾滋村的艾滋孤儿。2006年我按计划考入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有两篇合著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 表。按理说,我应该沿着这条理科生的常规道路走下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然而命运却不是这样安排的。前一年农村家访的见闻对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 说是触目惊心的,志愿工作的曲折经历让我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思考背后错综复杂的体制和历史原因。我意识到,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物理人 才,不需要我锦上添花了;深化改革则需要知识全面、眼界开阔的政治学人才,而这门同样古老而严肃的学问在中国却由于长期屈从于权力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 普通人眼中更是成了贬义词。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才是我应该投身的学问。怀济世之心,致经世之学,但愿能为中国的政治进步做出一点点的贡献。于 是,在硕士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决定弃理从文,重新申请政治学硕士。

    然而,没有任何的社科背景的我,如何去说服那些严苛的招生委员会呢?

    我开始向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提供政治学硕士课程的学校写信询问,得到的答复都不乐观,有几所学校直接告知不接受非政治学本科学历的申请。那么还是先从 本校开始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参加了牛津大学政治系的招生会。第一位老师听了我的情况很不以为然。他委婉地说:“我们的硕士不是转专业的课程 (conversion course),招生标准很高。就算是牛津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合一学位,是牛津大学最知名的本科课程)一等荣誉的学生,我们也不一定会录取。 你没有任何社科基础,我建议你先去夜大或者成人大学读个补习班。”老师的言下之意是:小同学,我看你脑袋烧糊涂了吧,别做梦了。碰了一鼻子灰,我并不甘 心,又找到另外一位老师咨询。这位老师的态度大不一样。他说:“我很能理解你的状况,因为我也是从化学转到政治学的。当然,我只读了一年化学本科,转起来 容易得多。而你如果想被录取,必须做到这几点:首先要说服招生委员会,让他们相信你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持久的热情。其次,你要体现出你对这 个学科的了解,哪怕这些了解仅仅来自于课外阅读。最后,理科和文科的思路毕竟不同,即使你发表过物理学论文,你也要证明你能够像社科研究者那样思考,写出 同等水平的文章,也就是至少能在PPE本科拿到一等荣誉的论文。这些都要落实在你的个人自述、成绩单、推荐信和申请论文这四点上。”

   这位老师的话,可能是我求学经历中最切实中肯的建议了。有了这条建议,下一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把申请材料的四大部分都做到极致:

    (一)个人自述。这篇不足两页的自述我写作了一个月之久,几易其稿,倾注了很多心血。自述首先以一个问句开篇:“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物理学研究生,会突 然弃理从文,做出这个连家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呢?”我首先讲述了自己在中学时期理科成绩的优异,“控诉”了国内文科教育的缺失,“渲染”了我长期以来对文 科的兴趣以及在大学利用课余大量阅读社科书籍的故事。志愿者的经历自然是叙述的重点,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参与公益时受到的震撼,思想的转变,对政治学的实 践和理解,还有转专业时内心的矛盾。接下来是陈述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这些兴趣和牛津课程的结合点,并且特别指出我在理科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 如何能够帮助我完成社科课程。结尾再次表达了对政治学的热情和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的愿望。这篇自述写得情真意切,多年后我自己翻看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所 以我相信它一定也打动了招生委员会的老师。

    (二):成绩单。这是硬性材料,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要考进牛津剑桥的硕士课程,外校一等荣誉的本科学位是必不可少的。政治学的招生老师恐怕看不懂物理学的成绩单,他们只要能感受到“学霸”和潜质就可以了。

    (三):推荐信。学校要求三封“学术”推荐信。本校的硕士指导老师是第一位。在本科的老师里,我没有选教职高但不熟悉我的英国工程院院士,而是选了一位与 我交流更多、更加言之有物的普通讲师。这两封推荐信都按照我的要求强调了我的综合学术能力和这种能力在文科中的可通用性。第三封推荐信则来自我的本科论文 指导老师。她的经历曲折,读博时导师去世,研究组解散,她也离开学术界做了很长时间的志愿者。我写了一封长信给她讲述我的故事和想法,而她则在推荐信中用 女性特有的笔触写道:“在回到物理前,我也从事过很多年的政治和公益活动,因此我十分理解他现在的想法。人们在寻找自己真正归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意想 不到的变化。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三封推荐信之外,我又请从事公益的同事写了第四封“非学术”的推荐信,介绍我们公益组织的活动,评价我对政治学的了解。 不管招生老师会不会去读这封额外的推荐信,我还是做了,起码不会有害处。

    (四):申请论文。两篇两千字的论文。这是所有申请材料中最难写的。如何才能展示我对政治学的理解呢?我确定其中一篇讨论一般的政治理论问题,另一篇讨论 特殊的中国政治问题,做到两边兼顾。政治理论的论文相对简单,在划定选题后,我阅读了大量文献,找到PPE的优秀范文研究行文结构和论述方法,写作时加以 模仿,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处理中国政治的论文时,我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招生委员会中唯一一位负责亚洲政治的老师,然后阅读她的论文和著作, 在写作中既提到了自己的公益经历,又引用了这位老师的作品,和她展开理论对话。两篇论文的初稿都发给相关专业的朋友征求意见,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也许大家觉得这四大部分都做好就足够了,但我没有忘记继续和招生老师“套词”,尽管发出的邮件经常石沉大海,但一定给招生老师留下了印象,至少是这个同学很认真很执着的印象。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在三月初收到了系里的来信。信里说:“招生委员会对你的申请印象深刻,但是暂时还不能录取你。我们将在六月的第二轮录取中继续考虑。” 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说明他们已经动心了,只是还有些犹豫。我几乎毫不怀疑他们一定会在第二轮录取我。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成了那一年19位学 生中唯一一位从外专业转来的同学,也是当时系里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

    需要提到的是,同一年我也用同样的材料申请了英国其他排名较低的学校,竟然无一成功。有朋友说,你这样的大转身,恐怕只有牛津这样的学校有信心能教好你 吧。这真是太抬举我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并没有像对待牛津那样执著地去和招生老师交谈、套词,没有给他们留下印象,于是我的材料很可能在第一轮的“海 选”中就被小秘当作“脑袋抽筋胡乱申请”的典型筛掉了,仅此而已。

    简单地总结我的申请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热情与执着。其次就是牛津第二位招生老师告诉我的道理:证明你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展现你的学术能力,把 这些落实到你的申请材料中。说服自己,感动自己,你就能说服和感动招生委员会。最后一点是千万不要忘记套词,说不定在关键时刻就会起大作用。这就是我弃理 从文的小故事。仅此祝愿所有正在考虑转专业的同学能够心想事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