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夜话:文人墨客笔下的竹
夜已深了,窗前的竹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月光从叶隙间漏下来,在粉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这些影子在夏日的月光下忽而聚拢,忽而散开,竟比那些刻意为之的诗句还要灵动几分。我不禁想起沈约《咏竹》诗词中的句子:"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说的便是这般景致吧。文人墨客见了竹影,总要吟咏几句,仿佛不与竹子攀些交情,便算不得雅士。
风雨来时,竹子便随风摇摆;风停雨住,它又挺直腰杆。陈与义观竹时写道:"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将竹与风雪的交往说得如此风雅。而实际上,竹子不过是顺应自然,既不会因风雅而多长一寸,也不会因鄙俗而少生一节。郑板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倒是一语道破了竹子的本性。
月光流转,竹影也跟着移动。张雨在南窗下观竹,写道:"月明见影忽自笑,移得王淮凤翔壁",将竹影比作名士家的壁画。这般想象固然美妙,但竹子自己,怕是只觉得月光太亮,扰了清梦。文人总爱将自己的心思强加于竹,一会儿赞它气节,一会儿叹它清高,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若有知,怕是要摇头苦笑的了。
邻家有个贪玩的小儿,从前常来我院中看竹。他母亲说他"有慧根",将来必成大器。我看那孩子不过是喜欢竹子青翠,偶尔用手量量竹子的高矮。后来他害了热病,烧坏了脑子,如今只会坐在门槛上傻笑。他母亲再也不提"慧根"二字,只是每日以泪洗面。竹子依旧生长,笋壳依旧脱落,发出簌簌声响,全然不顾下面坐着痴笑的孩童。陆游盼望"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而这痴儿,却永远失去了欣赏竹子的能力。
文人咏竹,总说"不可一日无此君"。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将竹子的清幽写得淋漓尽致。然而竹子自己,又何尝在乎过是否被人欣赏?它只管活着,活到不能活为止。
月光仍在写诗,竹影依旧摇曳。那些被文人赋予竹子的品格与诗意,终究不过是人心的投射罢了。白居易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可竹子终究只是竹子,它不会因为人的赞美而改变分毫。(永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