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养教之间 |
中国家庭关系的特点是界限感不清晰,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反之也一样。育儿软文总是一边倒的指责父母,批判“为你好”是压迫控制孩子的出发点,是越界。不得不说,太鸡贼了!我也为人父母,曾也为人子女,我只想说父母的“为你好”出发点大都是好的,而事情的结果却跟见识和经验有关。
首先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界限跟时间段有关,孩子越小,父母就越应该陪伴,只有充足的陪伴,你在孩子面前才有话语权。孩子越大,父母反而要渐渐“撒手不管”。人生道路上的每次抉择,父母的意见很重要,甚至可能是决定性意义的。
其次,父母都要与时俱进,只有自己身处时代潮流中,你的见识和经验对孩子才有说服力。你的“为你好”对孩子才能产生真正的参考价值。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为你好”都是绑架和压迫,大部分时候“为你好”是及时而清醒的。
多数父母都是经验主义者,或是自己的例子,或是道听途说的事迹,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只有无视孩子的进步而强行“加塞”的“为你好”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问题。
理直气壮批评“为你好”的人多数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双方无法打开心扉进行互动。孩子常常以沉默表示反抗,而父母只能通过一遍遍重复啰嗦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不安。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有些孩子可能进行有意的“对着干”,接着,事情的结果就只能“靠运气”了。
说“早知道当时听话就好了”的人大部分是后来过的不好的,他们的懊悔,多数是该坚持的时候没坚持,在不该叛逆的时候叛逆了。
我见过很多觉得自己错嫁了的女性朋友,大家聊起来无非几点:固执,理想化,养在“深闺”,高估自己,想以反抗父母来证明某种价值观。这些女性朋友都生在相对安逸的家庭,父母的教育多数是轻物质重人品,不能不说这是好的价值观,而落实在具体问题上,父母多数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陪人吃苦,贴上自己的家庭去扶持另一个家族,当父母表示反对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反而会拿出他们当年的教育来反驳,父母一急就是大谈“为你好”的时候了,这时候一定是起反作用的,父母会被女儿贴上“虚伪现实派”的标签。
以上仅举一例,人生路上,择校,选文理,选大学,选专业,择业,择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多出现在“选择”这个环节上,到底是不是“为你好”,父母要慎重,孩子也要慎重。理性,还是最好的价值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