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篇】 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标签:
名城旅游 |
分类: 资中风光 |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西南地区爆发了震撼全国的李永和(即李短鞑)、蓝大顺(即蓝朝柱)农民大起义,简称“李蓝起义”。当年10月起义军由云南大关入川后,迅速占领自流井(今自贡)盐场,声势始盛。次年义军达30余万,1861年活动地区达50余州县。
http://s8/mw690/0024ISuygy72rVbfNWvc7&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李蓝起义军以川南为基地,多次进驻离自流井不远的川南重镇、四川井盐的主产区—资州罗泉分州,并在营盘山、高峰山、五凤山设营扎寨,抗拒官兵,数千盐工和农民纷纷响应,惩罚恶霸,镇压工头,声势浩大,影响川中南。“死人洞”的“封洞碑记”见证了这一史实,弥补了国内关于“李篮起义”的论述尚无在资中活动记载的不足,故这一石刻碑记是研究我国近代农民革命的珍贵文物。
http://s10/mw690/0024ISuygy72rVe13lLc9&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至于“封洞碑记”记载死亡的300余人,是义军或是清军所为,有待进一步考证。引路的村支书告诉我们,当地传言是驻守分州的清军误以为洞中都是起义军,便堵住洞口,用浓烟将里面的人活活熏死的。我们一行在两个向导手持电筒照明下,从只能一个人弯腰进入的洞口往里走,逐渐宽敞起来,行进了约二三里后洞往下穿了,又因时间关系,我们便往回走了,一路上已没有发现任何遗骨。
http://s11/mw690/0024ISuygy72rVgWBjs1a&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洞中只看到不少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钟乳石,深处洞的顶部有不少古人用火把、油灯的烟熏成的文字和标记,其中有的是记录自己曾到此一游,有的是担心迷路所作的路标。洞里与各地溶洞无异,溶洞中时而宽敞,如富丽的大厅,可容数百人;时而狭窄,需弯腰哈背或匍匐进入。一条几乎干枯的暗河,斗折蛇行其中。
离开“死人洞”,我们行走不到两里又游览了另一个大山中的“涵洞子”。“涵洞子”与“死人洞”里面也都是时宽时窄,不同的是:“死人洞”是先窄后宽,离洞口一、两里都比较狭窄。而“涵洞子”离洞口两里左右都非常宽敞,洞口和洞里面有石头砌成的墙,溶洞也同样很深,短时间很难走到尽头。
http://s2/mw690/0024ISuygy72rVlKgPT51&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http://s13/mw690/0024ISuygy72rVodGagdc&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小时候,就听父亲说他解放前在罗泉镇街上给一个姓潘的大商人开的绸缎店铺当店员,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间,他都要随着镇上的许多人举着火把或提着油灯,去镇郊大山的几个大溶洞游玩,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镇人民政府开发了其中的睡狮山溶洞,取名“罗泉溶洞”,供游人玩耍。
http://s8/mw690/0024ISuygy72rVqgTvV57&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镇,具有宝贵的革命文化、古老的盐业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浓郁的明清建筑特色。罗泉几个溶洞都离古镇仅一两公里之内,相距也都在仅一公里左右,如果都开发出来,并恢复传统节日游溶洞的风俗习惯,必将使罗泉古镇更具有无限的魅力,给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增添新的去处,给罗泉旅游带来更大生机,促进罗泉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http://s5/mw690/0024ISuygy72rVsOcC034&690探险罗泉“死人洞”(二)" TITLE="【名胜古迹篇】
本文参考:
《资州直隶州志》(清代光绪年间出版)、《资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我见》(宋大杰撰稿);《中共资中县党史资料汇编》(1988.12出版);《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出版)、《资中县军事志》(附录P133)。
原文发表于2015.3.22《内江日报》(长江周刊),标题为《罗泉“死人洞”》,《内江日报数字报》、《内江汉安堂论坛》、2016.03.17全国《凯风网》(魅力天府)“今日头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