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宋国英文/图
永庆寺雄峙于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城北郊重龙山上,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5~820),其开山祖师为水观神僧。唐穆宗宝历年间宰相斐度后裔捐资培修,唐大中年间,已香客如织,香火旺盛,游人曾用“人如醉酒心醉寺”的诗句来赞美这座千年古寺。
http://s9/mw690/0024ISuygy6HPbRZDNmd8&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西蜀名刹”--永庆寺
至宋大观年间(1107—1110),永庆寺已是一座“六月全无暑气生,三春亦有林花落”的大型寺庙园林。后因年久废圮,几经重建,明洪武年间,经悟云禅师(陕西扶风人)化缘培修成为“西蜀名刹”。民国时期能海上师聚僧数百人,信士数千人于此寺设护国息灾法会,祈祷世界和平。1991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2/mw690/0024ISuygy6HPbX5TPdab&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永庆寺大雄宝殿
永庆寺经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光绪十八年(1892)、直到民国时期,相继多次补修、扩建,寺庙园林不断发展。全寺五进殿堂,由石塔、山门“西蜀名刹”石坊、“文命诞敷”木牌楼、天王殿、来鹤园、普陀殿、圆通宝殿、天池、大雄宝殿和左右厢房、玉佛殿、“玉虚宫”石坊、内城墙、唐经幢、文昌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寺中旧时还有三贤祠、桂香殿、外月池、水阁凉亭、半山亭(“玉虚宫”左侧)等古迹,建国后兴建罗汉堂、碑林、铁塔、玉佛。明代监察御史邑人周冕在寺内设馆讲学,一时世风大进,读书之声不辍于耳。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号大洲,南宋右丞相赵雄十世孙),也在寺内设正学书社。清代状元邑人骆成骧在三贤祠设馆,亲自授课。
http://s6/mw690/0024ISuygy6HPc0aYx765&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永庆寺来鹤亭(宋代)
位于寺中间的来鹤园,是一座重檐八角两层亭楼,古时重龙山上树木葱笼,绿茵遍野,宋代大观年间白鹤成群,故得名来鹤园。据传楼上曾有北宋书法家、诗人黄庭坚草书“惊鹤归来”斗大字匾,资中籍南宋状元赵逵曾常在此楼读书吟咏。明初来鹤亭逐渐废圮。嘉靖时,巡按杨舜原将其修复,并由本地名士向宗哲(明代兵备副史、承德郎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撰记、周冕(明代“铁面监察御史”)丹书、孙宏轼(明代浙江海道副使、左参政,抗倭名臣)篆额,以志盛况。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孙之谋和清初知府冀应熊曾两次进行修缮。
http://s7/mw690/0024ISuygy6HPc2hrmu36&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寺中清代“字妖”包弼臣《来鹤园八咏有序》碑文
清代光绪八年至十八年(1882-1892)间,州牧高培谷将来鹤亭扩建为园,并撰文为记,名曰《来鹤园记》,由川南“字妖”、时任资州学正的包弼臣书碑《来鹤园摩壁八咏》。又在永庆寺右侧后方建“三贤祠”,祀李白、杜甫、苏轼三大文豪,体现出古资州人对杰出文化名人的崇拜和敬仰,意在兴学崇文。包弼臣为“三贤祠”题写对联“盛唐风雅开双派,永叔(欧阳修)文章让一头。一览极苍茫,新宇宏光重龙景;两间容啸傲,三贤高注珠水春。”
http://s14/mw690/0024ISuygy6HPc67UjX9d&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永庆寺普陀殿
寺前山门为一明代石坊,系如意斗拱,重檐九脊,气势恢宏,坊顶耸“佛火”石炬。石坊精雕细刻各种图案,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内外正上方分别刻“西蜀名刹”、“重龙古迹”字样。牌坊上的一块清嘉庆六年(1801)石碑记载:“……唐、宋年间以来,建立碑牌年久……执簿募化,修竖牌坊,培修路道山门,功果浩大……”。这也不仅说明永庆寺由来已久,且反映出曾经历了多次的维修。左右石柱镌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云:“镜影远从天上落,岚光晴向日边开”。反映的是古资州八景之一“重龙晴岚”的景象,即每逢雨过天晴,山上岚光开向日边,宛若幻景。明代张鉴“非烟非雾锁重龙,雨霁尤奇色更浓。老树模糊山掩霭,游人如在白云中”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重龙晴岚”的景致。
http://s8/mw690/0024ISuygy6HPc80q3l77&690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TITLE="【资中名寺庙】 西蜀名刹—永庆寺(一)" />
永庆寺五百罗汉堂
世界著名画家张大千曾数次亲临资中八景,他在1956年寓居法国期间,研墨调彩将无限的乡恋和爱国之情凝聚于笔端,绘制的《四川资中八胜》之首就是“重龙晴岚”之景,曾多次在海外展出。当代书法家、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书写的“重龙晴岚”匾额,至今悬挂在石坊后的牌楼上。
原文发表于2009.08.27《资中宣传报》、内江新闻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