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街名镇篇】金李井(一)

(2013-08-05 09:30:22)
标签:

旅游

分类: 资中风光

历史名镇—金李井(一)

宋国英文/图

 

  金李井镇位于资中县城西17公里的尖山子东南麓、麻柳河右岸,距成渝高速公路鱼溪站出口约3公里。清嘉庆二十年(1686年),设金李井场。1951年改名真理镇,1985年恢复为金李井镇。它既是一个历史古镇,也是一个革命名镇,1989年,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历史文化名镇。

 因盐兴镇,溶洞迷人

http://s4/mw690/715f3cdegx6BBSDss9O60&690

         明清风貌的古镇   

  相传明朝末年,从湖广迁徙来此的金、李二姓,开凿盐井取盐卤,架灶熬制井盐,并逐步修建了场镇,金李井由此而得名。因盐业不断的兴盛,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场镇不断的扩大,发展得热闹起来,从而远近闻名。

 据《盐法志》、《蜀中广记》和资中《县志》记载,资州(今资中)井盐业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产盐区主要集中于罗泉井、金李井、龙结、铁佛、大井、双河、楠木寺、水南、球溪、归德、银山、太平、龙江、双龙等镇乡。其中,罗泉井镇的井盐开发最早,产量和质量居首,金李井的盐井数量,井盐的产量和质量仅次于罗泉井古镇,居全资州第二位。

http://s8/mw690/715f3cdegx6BBRZjBQKb2&690

          青石铺就的古街道   

  至清代时,资州井盐生产达到了顶峰。当时金李井沿麻柳河两岸,井架如林,盐井似星,浓烟弥漫,人声鼎沸,好一派繁忙又热闹的景象。尤其是罗泉井于“同(治)光(绪)年间,井数达1200余眼”,“分布十余华里,沿珠溪河两岸井灶相连,人烟稠密”,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盐总产量200万公斤,成为古天府之国井盐的主产区之一。

  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金李井仍有盐井114眼,熬盐作坊25家,盐工200多人,分布于场上周围10余里,年产盐50万斤,后增至90万斤。镇上商贾云聚,人口稠密,旅栈、酒肆、饭馆、茶社数十家,街市十分繁华。主街道呈带状聚落,约1.3公里长,街道由长条青石铺就,路面中间略高,两边稍低,利于排水。古镇街道两面的房屋,木板门面,木格花窗,青瓦房顶,封火山墙,精美屋脊,绝大多数依然古风浓郁。现存的古寺、古庙、古桥、古祠堂,仍保持了明清建筑的古朴风貌。清澈的麻柳河绕镇而过,过去镇上大户人家沿河岸修建不少西式豪宅,使古镇宛如“东方威尼斯”。

http://s14/mw690/715f3cdegx6BBSa6mxSfc&690

        西式豪宅使古镇宛如“东方威尼斯”

  金李井镇地下储藏着丰富的石灰岩石,由于数千上亿年的地质变化,形成了无数大小溶洞。洞里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十分壮观。距离金李井镇2公里的圣灵山大溶洞,地处圣灵山半山腰,是由6亿年前水蚀石灰石构成的半地下岩溶洞,全长13.8公里,深入地下296米,是中国西部喀斯特浅丘地貌非常珍贵而难得的一大景观。

  圣灵山大溶洞共有上、中、下、底四层,层层相连,整体贯通。并有6条大支洞、若干小岔洞、一条暗河。大洞中套小洞,曲折环绕,幽深神秘,扑朔迷离。是成渝线上旅游景点中独一无二的大溶洞,川中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也是内江市第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消夏避暑、地质科考和野营探险为一体的省级地质公园。

http://s7/mw690/715f3cdegx6BBSmL8gu06&690

         圣灵山大溶洞景                    

  距溶洞群仅两公里的碾盘山村的一块约400平方米面积的岩层层面上,1981年发现、发掘154个恐龙脚印化石,大的50公分、小的仅6公分,脚印间距1米左右,形成14条恐龙行走的清晰路线,代表了4个属种的恐龙曾在那里生活。1982年重庆博物馆专家专程来此地考察后,鉴定这些恐龙脚印产生时间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左右的侏罗纪时期,当年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来的专家将其鉴定为船城足迹属,命名为圣灵山船城足迹一新种。县境罗泉、陈家、广太、茶店、凉水、谷田等地也遗有恐龙化石或恐龙脚印化石。

http://s15/mw690/715f3cdegx6BBSulL9u40&690

         密集的恐龙脚化石

  据悉,四川共有宜宾、彭县、资中、重庆四处恐龙足迹遗址,其中,资中县的恐龙足迹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科考价值。据了解,像这种集群式完整清晰的恐龙脚印化石在我国也较为罕见。由于动物遗迹比遗体更难保存,这批恐龙脚印化石对研究四川地壳运动、气象变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也为喜欢地质科考的游客提供非常难得的机会。

 

  原文发表于2011.7.10《内江日报》、2013.7.9《资中宣传报》,本文内容有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