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精美的石窟艺术
(2010-12-30 12:12: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中文史 |
资中精美的石窟艺术
宋国英
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古称资州),自古以“三山九庙、四观八景、六宫四岩”著称于世。其中的“四岩”,即指古北岩、古东岩、古西岩和古南岩的摩岩石刻造像。早在1981年3月,资中古北岩和古东岩已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了全国游览胜地。并且,古北岩和古西岩分别于1980年和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中古“四岩”石刻造像,开凿历史悠久。据说,中国社科院民族事务研究所所长丁明谀曾考证,资中古“四岩”及遍及境内其它地方的石刻造像大多系晚唐至五代的造像,填补了我国佛教造像史一段空白。资中的摩岩造像题材广泛,风格独特,造型生动,性格鲜明,服饰华丽,线条流畅,刻技精湛。无论是菩萨的庄重仁慈、罗汉的深沉睿督、飞天的飘逸秀美、仙女的丰满柔润,还是力士的刚毅威猛以及天王、神将和金刚充满杀气,雄健勇武的神态,都刻划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了资中石窟艺术的高超水平和艺术工匠们的苦心孤诣,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卓绝的作品,引起了中国社科院、敦煌石窟研究院、台湾故宫博物馆以及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内外佛教界的广泛关注,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并受到了好评。
古北岩,又名灵岩,位于县城北郊重龙山北坡。这里石壁峭削,呈半环形展开,壁间有泉,名曰“君子泉”。摩岩石刻造像分布在“君子泉”和右侧上方“古北岩”栈道两处壁间。共162龛、1652尊,最高的7.25米,宽3.85米,最小的高宽仅0.4米。龛窟相连,密如峰房,千姿百态,风韵各异。据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重修北岩院记》载,最早开凿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距今已1225年的历史。现较完整的有90余龛,1100余尊。北岩石窟题材广泛,有释迦立佛像、坐佛像、三世佛像、华严三圣像、观音像、地藏像、药师像、维摩变、观无量寿佛经变、毗沙门天王像、大肚弥勒像、龙洞龛等20余种。其中尤以11号龛马头观音、23号龛维摩洁经变、55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62号龛释迦说法图、80号龛三身佛、88号和106号龛毗沙门天王像、93号龛华严三圣像、113号龛千手观音像等雕刻细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北岩造像的精华,为研究我国唐代雕刻艺术和生活、衣着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日本泛亚西亚文化交流中心专门委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爱知大学教授镰田茂雄《我看到的重龙山石窟和安岳石窟》文中所述,资中华严三圣像凿于唐朝大中八至十二年(854-858年)之间,而华严三圣像建造于九世纪上叶,资中很快就有华严三圣像,的确是出乎人们的预料。因此,他认为四川省中部的资中、安岳、巴中和大足,是华严三圣像的故里。
北岩壁间留下数十条自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以来的文人墨客题记、题诗和题词,进一步证明了这里自唐朝以来便是闻名全川的佛教圣地,难怪古人曰:“郡秀夸东蜀,山奇数北岩”。这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绿草如茵,花团锦簇,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北岩南上方有一池,四季不涸,清澈见底,池壁刻苏轼手迹“唤鱼池”三个见方一米的大字,字迹潇洒自如,豪放有力。距唤鱼池不远的峭壁上刻着清资州州牧高培谷所题“古北岩”三个见方约两米的大字,笔力苍劲,雄浑刚建,异常引人注目。原崖壁上翻刻的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生平第一书法”《大唐中兴颂》,惜今已损毁。北岩悬崖上始建于明代的寿音阁,巍峨雄壮,阁名系时任四川省省委书记杨超题写,岩侧的山斗祠石坊雕刻精美、护法祠建筑古朴。山巅建于唐代的“西蜀名刹”永庆寺,时时传出的悠悠钟声,低吟浅唱,颂经之声亦不绝入耳,将凡人的思绪带入那宁静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佛国极乐世界。
北岩右侧的君子泉,终年泉水滴沥,忽急忽缓,若断若续,音韵和谐,声似琴奏,故名“灵岩泉韵”,是古资州著名的八景 之一,千百年来留下无数游人的足迹。现摘几首古人岩壁的题词题诗,以观其胜。北宋诗人宋景“资州城郭云山里,北岩正在云山底。翠壁嵌空抱明月,飞阁横钭矗天起。游人只解爱城郭,不知山底幽人乐。六月全无暑气生,三春亦有林花落”;南宋成都人刘大任:“黛容崖洞倚松开,沥沥云端潄绿苔。夜听玉声元自好,月明何必抱琴来……”;南宋游者:“胜地不如此地幽,江山佳处好诗收。……猿鹤漫随落日下,杉松多被暮烟浮。只寻物外山林住,不受人间名利收”;明代张鉴:“灵岩日照紫烟生,滴滴泉声即梵音。万里归来思胜迹,几回游此涤尘心”;民国十七年(1928年),刘文辉、刘湘、邓锡侯、田颂尧四军长:“胜地名城我遍游,衣裳会罢聚资州。新园辟就天然趣,古佛残成宝玩留。君子泉声惊雅调,重龙山色领清秋。钟灵毓秀人文起,三百年中出状头”。世界著名画师张大千曾数次游历资中,虽长期寓居海外,却时常思念故地的风景名胜,他于1956年绘制出《四川资中八景》,曾多次在国外展出。
古东岩,又名罗汉洞,以原洞内五百罗汉得名,位于县城东郊三里许罗汉村。临江悬崖上刻“罗汉洞”三个见方二米大字,异常醒目,系1934年驻防资中的川军师长罗泽洲题写。洞广数十丈,可容数百人。三面依山,一面临江,林木葱菁,溪壑深杳。岩前建有武圣殿、妙香阁、老君庙和观音阁,朱漆回栏,彩塑雕像。小桥池塘,修竹翳屋,凉爽宜人,身置其间似入广寒洞府,有超然世外之感。武圣殿内塑关羽等9尊名将泥像,神态威严,维妙维肖,至今完好。东岩境绝清幽,名流恒游,岩壁留下不少题诗题词。宋徽宗政和年间,资州录事宋元应诗曰:“夏屋渠渠岩更邃,冬风猎猎树犹春。长江咫尺西山口,隔却人间无限尘。”可见这里的确幽深清雅,风光旖旎。
东岩摩岩石刻造像始凿于唐代,占地面积60平方米,现存较完好的共4龛,98尊。其2号龛“释迦拈花讲法图”,系北宋普州(今安岳县)工匠所雕。释迦高5.75米,头挽螺髻,身披袈裟,左手平胸持钵,右手拈花,站立于莲花座上。容颜微笑,头略下倾,俯视着左下壁的弟子迦叶,似有所问。迦叶高2.16米,双手合一,仰视师尊,含笑作答。师徒二人,一问一答,神态自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情趣。它一改佛像造型一贯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目不钭视的形态,是一龛题材新颖,造形生动,构思独特的,融外来文化与民族风格于一体的佛教艺术佳作。《四川日报》(1984.9.8)曾载文称全国少见,四川仅资中一处发现。此龛两侧各有一篇文字龛,为颜鲁公(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石刻。右侧是唐代翻刻自湖南浯溪的原刻;左侧系清嘉庆年间重勾的碑刻。《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生平第一书法”,现湖南浯溪原刻已毁,四川仅资中、剑阁二地有,是极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资中古东岩和古北岩都有翻刻,足见古资州历史悠久,文风鼎盛。距东岩文字龛10余米的左侧岩壁上尚存知州刘炯所撰的《重钩中兴颂跋》,字迹大多清晰可辨。宋代张来更《题资中东岩大唐中兴颂》一诗,也证明东岩很早以前便有颜真卿的墨宝。
古东岩邻近的唐明渡,传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入川,曾在此渡江,故得名。其两岸双塔遥相对峙,高耸入云,紧锁江心。江南岸古塔名曰苍颉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系清代状元资中人骆成骧之父骆文廷为纪念其子中状元出资修建;江北岸古塔名为三元塔,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骆状元青年时代常登临塔顶看书学习,欣赏古渡风光,并赋诗赞誉这里的美景。2007年6月,苍颉塔和三元塔经省政府公布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当春天来临,这一带春光融融,江水如练,江面波光粼粼,风帆点点。两岸绿树青山,彩霞浮云,古寺古塔倒映江中,景色奇妙。若驾一叶轻舟在此野渡,如临蓬莱仙境,此乃资中八景之一的“古渡春波”。明代蜀府教授苏秉一诗曰:“渡头有客唤扁舟,白鹭忘机水上浮。极目春波光荡漾,一时佳景似瀛洲”。古东岩附近还有东皋寺唐代摩岩石刻造像,高山观道教寺院和西汉墓群等古迹。
1981年,古东岩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同年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日本佛教考察团前来考察,回国后发表文章说“资中县具有代表性的佛教文物是重龙山石窟和东岩石窟”,对古东岩石刻造像给予了肯定。
古西岩,位于县城西三公里御河沟。沟长500余米,小溪纵贯,流向沱江,两侧岩壁夹峙。《资州志》载“石壁夹道,如城如峡,资中四岩,此最幽深”。唐代资州刺史王师闵《西岩瀑布》诗云:“嵌空石洞古,飘洒玉泉吐。飞流势不定,散作松间雨”。其岩壁间现保留始凿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以来的造像97龛、1011尊。其中不少刻技精致,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如39号塔龛,石塔高1.83米,宽0.5米,塔共14层,每层塔门镌一坐佛;45号龛圆雕三十二臂观音,像高6.65米,其三十二臂所持日、月、印、印盒、鸡心玉环、麦穗、罐、碗等各种法器均完好无损;34号龛毗沙门天王像,高约3米,其左壁有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的造像碑记,碑文记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蛮叛乱,聚众围攻成都之事,是研究唐代四川历史的宝贵资料;85号龛,主像地藏居中端坐,身后匀分为10个小龛,内有殿宇,殿中各坐一人,即“十殿阎罗”,简称“十王”。据了解,此龛是四川最早的地藏十王造像,说明地藏像在唐代已流传于民间,为后来发展成“地狱变”提供了雏型。
临近古西岩的醮坛山,世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和僧人李阿修练于此。安史之乱唐玄宗入川后,曾派人在此寻访李阿的仙踪。唐代为道教胜地,有唐末五代著名文学家杜光庭《北帝院记》石刻可资佐证。山间凿石百级,远望高入云天,为古资州八景之一的“百步云梯”。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巨著三大主编之一的范祖禹诗誉:“醮坛高倚望天开,中有清都白玉台。雾涌云旌乘月去,风吹仙乐下天来。”西岩附近还有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宁国寺、宋代丞相赵雄墓,系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西汉著名辞赋家、谏议大夫王褒的衣冠墓和明代御史周冕的墓地。
古西岩于1973年经资中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资中县政府予以重申。2007年经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南岩,即南岩寺,资中境内有两处,一处位于资中陈家镇南岩寺村,一处位于离县城40公里的球溪镇甑子坝村,均始凿于唐代。这里介绍的是球溪镇的古南岩,共45龛,239尊造像,分布于岩壁间和南岩洞内。1号龛为西方阿弥陀佛龛,凿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此龛造像长宽仅为1.2米,但人物众多,有西方三圣、比丘、比丘尼和手执瑟琶、箜篌、横笛、篥等乐器的乐伎和双手托人倒立的杂技伎,以及力士、猕猴、金丝鸟等,设计巧妙,精工细镂,场面壮观,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盛景。而16号龛却反映的是东方净土的盛况,与1号龛相互陪衬,相互照应。此龛为药师琉璃光佛龛,造像有药师三尊、四供养菩萨、十二药叉大将、十方接引佛等,龛顶天乐齐鸣,彩带飘扬,造形新颖别致,刻划玲珑剔透,场景异常热烈。6号和18号两龛为县境内少见的佛经龛,一龛镌《大唐咸通年妙法莲华经》,一龛刻《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古南岩于1988年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佛教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经印度传入。然而仅120余年后,即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资中已建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宁国寺。随着佛教文化传入资中,随之带来了佛教的石窟艺术。至唐宋时期,县境内出现了以北岩、东岩、西岩、南岩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摩岩石刻造像群,其雕刻艺术成就与四川大足、安岳、巴中等地的齐名,著称于川内外。日本佛教考察团1989年8月考察资中石刻造像后,回国发表长篇文章,给予非常高的赞誉。认为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川,中原文化也随之传入四川,位于沱江中游、盆地中部、成渝之间的资中,水陆交通极为便宜,同时历代均为州、郡治所,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很快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窟艺术风格。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于1993年5月考察资中石窟,并指出“资中石窟艺术具有不可被其他地区文物所能代替的优越性。如何保护它的完美价值为当务之急”。目前,据了解资中县已决定将其北岩、东岩、西岩、南岩石刻造像一并申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具有1220多年历史的石窟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确是一件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