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morocco |
分类: 半沙半绿摩洛哥 |
我的摩洛哥之旅,发生在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免签前的最后一个春节。一直以为我的第一个北非目的地会是突尼斯,错失一次良机后,终于等到了有朋友发起摩洛哥之旅,便迅速占了位。一众朋友兴致勃勃地讨论行程订机票酒店,旅程的一切准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离出发日期还有不到三个月时,发起行程的朋友说,北京的摩洛哥使馆签证业务仍在关闭中。
彼时摩洛哥签证的办理很有些复杂,资料多耗时长。那年秋冬,使馆的签证业务停了颇长的时间,眼见离旅行时间越来越近,签证业务却不见重启迹象。细究原因,简直世说新语一般。据说是那年十月欣逢盛会,Internet管制收紧,连驻中国各使领馆亦未能免过,如摩洛哥使馆这样签证审批需要登陆本国相关机构网站的,竟因网络障碍无法开展正常业务。待盛事结束,有司仿佛忘了恢复使领馆网络正常这回事。摩洛哥使馆与有司交涉,被回复说可以爬墙云云。使馆大为恼火,认为好歹是怏怏一国正式外交机构,岂可走这种歪门邪路!于是签证业务继续搁置。这才真是神仙打架,那谁谁遭殃。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坊间八卦。总之,终于在年底盼来了使馆签证业务重启。那次的签证,因使馆签证业务尚未完全恢复常态,只能以临时签证形式出签,大概也只有以色列签证能与之媲美了----一张普通A4打印纸,黑白文字打印,落款摩洛哥驻华大使签字,辨不出是手签还是电子签名扫描,以及一个深蓝色盖得不甚清晰的印章。每个人拿到手都一副狐疑的表情----我们真的要凭这张纸过五关斩六将?果不其然,刚到机场check in就被航空公司质疑了一番,地勤说从未见过这样的签证,我们的解释加上航空公司地勤各种确认,总算换到登机牌。待到海关,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倒是见多识广,很客气地跟我们说,凭这张纸出境没有问题,但到摩洛哥入境就不好说了。见我们一个个提心吊胆的样子,又安慰说,入境受阻的几率很小。好在自此之后一切顺利。我们出行之后不到半年,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免签,对之前的那番复杂遭遇虽经年却一直印象深刻,是为记。
去摩洛哥时,因为当时签证复杂,所以中国游客并不多。待后来免签之后,国人的摩洛哥旅行轰轰烈烈,网上诸多相关图文,细细看来,其实大家的行程大同小异。摩洛哥的主要旅行目的地在地中海沿岸、撒哈拉沙漠和几座位于海岸和沙漠之间的著名古城。从卫星地图上看摩洛哥,它的国土位于非洲西北角,呈东北到西南长向倾斜。它的国土边界一半是海岸线,很难得地同时拥有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段海岸。从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港口纳祖尔斜拉条线到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南部海滨城市阿加迪尔,这条线也恰是斜贯摩洛哥境内的阿特拉斯山脉所在的位置。这条线以东是黄褐色的沙漠和山脉,以西是绿色和黄绿色的海岸线和绿洲。摩洛哥的旅行目的地,除了沙漠,基本上都在阿特拉斯山以东的绿洲和海岸线区域。通常从卡萨布兰卡入境,沿大西洋沿岸向北到首都拉巴特,直至地中海沿岸的丹吉尔和得土安,离开海岸向内陆,经蓝城舍夫沙万,到菲斯、梅克内斯两座古城,然后从北到南翻越阿特拉斯山脉去撒哈拉沙漠,从沙漠回来再次从东到西翻越阿特拉斯山脉,到达古城马拉喀什。马拉喀什之后便是大西洋沿岸,一路向北回到卡萨布兰卡。这是顺时针的线路。或者反向逆时针走一圈。
我们的线路以顺时针线路为基础,增加了中国游客去的不多的大西洋沿岸海滨城市阿加迪尔。这个气候温和的海滨城市是欧洲人喜爱的度假地。这里到卡萨布兰达之间诸多沿海小城小镇:索维拉、萨菲、沃利迪耶、艾尔.杰迪代等,或经过、或过夜、或吃一顿饭,各具风情。
摩洛哥这一系列的开篇,对我有如印度拉贾斯坦那个系列。这两处都是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的旅行目的地,而无论哪一方面,摩洛哥都似更为多元丰富。
地理气候上,摩洛哥边境难得地拥有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段海岸线,国土内斜贯的阿特拉斯山脉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干热气流,因此摩洛哥虽处非洲,却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拥有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难忘离开菲斯古城翻越阿特拉斯山之前,在伊芙兰小镇遭遇了那年的第一场雪。小城的魅力雪景可与瑞士媲美,令人很难相信那里竟是非洲。所到之处景致丰富迷人,短短时间内在茂密绿洲、大漠黄沙、飞雪连天、阳光沙滩、崇山峻岭。。。之间频繁切换。
更不消说历史人文。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此碰撞,腓尼基人对这里施加过影响,中世纪至近现代奥斯曼帝国及葡、西、法、英等诸多欧洲列强都对这里有过殖民统治,还有至今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将各自的历史文化特点融汇到一起,才有了今天令人着迷的多元和混杂。
此行另一大吸引力仍是酒店。无意间的巧合,摩洛哥这些酒店的水准和格调与在印北拉贾斯坦住的那批酒店很有些对应。马拉喀什和沃利迪耶两家La Sultana酒店,和印度乌代普尔、斋普尔、阿格拉三间The Oberoi酒店很似,都是本土小型精品酒店品牌,高水准的同时极富地域特色。菲斯古城城边的设计酒店Hotel Sahrai比肩蓝城焦特普尔的RAAS Jodpur,二者都以设计见长,虽然都是新建,却充分利用了古城的悠久,有极佳视角可以一览古城最动人的一面。丹吉尔、舍夫沙万两间古城内的小酒店,可以对应印北乡间从前旧王公的狩猎行馆改建的小酒店,关起门来自成一格。丹吉尔那家法国人开的庭院式酒店,Art Deco风格的白色现代主义房子,庭院深深,满目绿意,屋顶可以同时眺望地中海和大西洋,令人不知身在何方。更有撒哈拉沙漠边缘和阿特拉斯山区中两间庭院式酒店,地处人迹罕至的沙漠和高原,竟有那般就地取材的景致舒适的庭院,与斋普尔附近隐藏在丛林中的树上酒店有一比。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阿特拉斯山区中的城堡酒店Kasbah Tamadot,是维珍集团老板Richard Branson的私人产业。这间几乎不见人烟的城堡酒店是真正的隐逸之地,直接令我想起印北的Amanbagh和白城乌代普尔附近山巅旧王宫改建的酒店Devigarh Palace,这几间酒店共同的特点就是硬件的精彩和服务的周全,带给客人宾至如归的自如,几乎已经做到酒店业的极致。而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成了住酒店的一大乐趣。摩洛哥和印北诸多的精品酒店还有一大共性,就是利用了许多精美的老建筑进行改建。印北的王宫和贵族宅第别院多些,摩洛哥则老城中的庭院式住宅多些,那种被称为RIAD的院落空间令人沉醉其间不能自拔。
时隔数年才开篇摩洛哥,实在是我的拖延症不可救药。此外,就是喜欢跨着文化圈写作。西欧系列写了半年多,还差巴黎这个重头戏,已经觉得单调了,愈发拖拉。索性年尾另外开篇,完全不同的文化地理历史,两厢切换,希望来年笔健。
位于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这个看上去古典的清真寺其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落成的。它和火车站一起,将卡萨布兰卡古老与现代的糅杂呈现给世人。
黄昏薄暮中的拉巴特王宫Royal Palace of
Rabat,是摩洛哥王室的主要居所。王宫占地宽广,道路广场都疏阔,建筑物密度低,傍晚的皇宫竟有小镇的优雅清亮。听向导讲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宫廷政变有若隔世,很难将血腥与此刻的宁静联系起来。
首都拉巴特旁的乌达雅堡Kasbah of the
Udayas,是我们在摩洛哥遭遇的第一个蓝白小镇。较之其它著名的蓝白小镇,这里并不算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冷清。唯此,也更生活。
丹吉尔Tangier,这个直布罗陀海峡边上的城市,我在飞往卡萨布兰卡的航班上翻出当年最新的一部007系列片时,片头有那个爱耍酷的著名间谍在迷宫般的穆斯林城市中飞车的场景,一晃而过的字幕中有Tangier这几个字符闪过。隐约中我记得我的行程中有这样一个城市名,忙聚精会神看下去。及至真到了老城巷间,这个身着拖着尖帽子长袍的老者出现在清真寺门口时,瞬间我就恍惚了,又出现那种身体和心神各自游弋的感觉。丹吉尔的老城在古城众多的摩洛哥并不算出色,而我对它的偏爱,在有一次去过摩洛哥的朋友们谈起最喜欢的一个城市时,我只迟疑了一下,便说,丹吉尔吧。
一直觉得我对丹吉尔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家庭院式酒店La Maison de
Tanger。这个有着幽深庭院、屋顶可以看海的白色现代主义住宅改建的小酒店,店主是法国人,也因此,庭院和室内细节独有几分法式不经意的优雅摇曳。酒店公共空间其实就是原住宅的起居室,它也确有起居室的轻松惬意。那一夜雨,我的时差尚未倒过来,北非这间直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小酒店中,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凡到丹吉尔的游客,可以眺望直布罗陀海峡的卡斯巴大灯塔和非洲洞是必打卡之处。在此又见地中海的轻蓝漫紫。
得土安Tetouan,若非老城中的市集,街景几乎令人以为这里是西班牙或葡萄牙城市,满城西葡南部城市典型的白色房子,街边咖啡馆户外座位坐满了人。对得土安的最初了解来自于西班牙剧《时间的针脚》,剧中有大量外景在得土安拍摄,剧中大时代下个人的跌宕命运和约一个世纪前的这座殖民城市的糅杂魅力一起,深深吸引过我。
这世界上最著名的蓝城之一舍夫沙万Chefchaouen。舍夫沙万的蓝色层次丰富,各种深浅的蓝紫,偶见白色和裸露的夯土墙本色。阳光下,窄巷间直射光反射光和阴影相互作用,各种深浅的蓝白和转折呈现出令人屏息的视觉和空间感受。
路经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的梅克内斯Meknes,马赛克城门曼苏尔门的精美斑斓和只余断壁残亘的皇家马厩的素简相映成趣。
菲斯Fes古城,我称之为“一座房子的城市”。也算走过为数不少的古城,包括阿拉伯古城,菲斯仍是独树一帜的。它的建筑密度非同一般地大,如果从安拉视角俯瞰这个城市,它的图底关系一定十分有趣,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占地应该远大于街巷广场庭院这些透空场所的占地。很多细窄的街巷顶上被旁边建筑物二层悬挑出来的一块遮住,或者索性就是一个屋顶。整个城市简直就像一座巨大建筑物衍生出来的。
在菲斯,朋友们入住的酒店被分成两个。老城中几个宅院组成的庭院式酒店,隶属罗兰夏朵集团。因为客房数有限,我和一个小女生被视为“年轻人”,住在了老城边上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酒店Hotel Sahrai Fes de
luxe。新酒店坐落在古城边上的高坡上,有极佳视野可以俯瞰古城的阑珊灯火,而且价格竟还比罗兰夏朵酒店略高些。而我因为对摩洛哥式庭院心心念,很有些遗憾,直至到马拉喀什住上了城中心老宅改建的庭院式酒店才意平。
那年的第一场雪,遭遇在伊芙兰Ifrane,从菲斯古城垮越阿塔拉斯山脉之前逗留的最后一个有人迹的小镇。我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名字和它漫天的飞雪,那幅场景是标准的瑞士滑雪小镇景观,很难令人相信这一幕发生在非洲。
赶在大雪封路之前上路,一路风雪飘摇,山路崎岖。很快车窗被冰雪糊住,前路茫茫。几度昏昏睡去,醒时又为险峻的前路提心吊胆。十多小时车程,终于翻越了阿特拉斯山脉,到达某个城镇后又换四驱前往沙漠。深夜抵达沙漠腹地时,很惊讶地发现这里还有如此温馨细腻的一家夯土小酒店Riad Madu。风中摇曳的暖光立时让人觉得心安。
托德尔峡谷,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五十公里的延绵狭长沙漠绿洲,两侧夯土建筑融入沙漠中。小半日的车程,沿途景色美不胜收,远远近近雪山总在视野中,最终随同夕阳一起消失在地平线上。
峡谷区的小酒店Riad Ksar Ighnda,与前一晚在沙漠腹地的酒店同样是夯土建筑,这一间更精致些。同以Riad命名,这一间也更像庭院酒店,山区少水,庭院中有着一方水池颇不易。
网红打卡地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这个保存完好的柏柏尔人村落是一组依山而建的夯土建筑,被山脚下一条溪水与外界隔开,更是平添遗世独立的气质。这种气势使得它成为诸多电影的外景地,如今虽然原住民已经寥寥,但拜旅游业所赐,总算将这个古村落原样保存了下来。
回程再度翻越阿特拉斯山脉。天已放晴,皑皑白雪中愈发感觉到前一日冒雪前行的艰险。
马拉喀什Marrakech,终于在日落时分能在一座古城四处游荡,使自己也成为这迷人色影的一部分。
马拉喀什除了老城声色迷人,还有一处必到之地----马茹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
以庭院中耀眼的蓝色命名。这间花园属于著名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大师不仅生前每年至此,身后更是将骨灰洒于此。园中植物芊莽近乎魔幻,更有YSL数十帧手稿引人入胜。
古堡酒店KasbahTamadot,位于马拉喀什附近阿特拉斯山区,27套客房的精品酒店,主人是维珍集团老板Richard Branson。这里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视野内除了远处的柏柏尔人村庄很少人工痕迹。酒店及奢华和自然风格于一身,庭院植被尽可能保持了乡野之趣而不穿凿。设计服务细节之贴心不在话下。这是一处真正令人放松之所,是罕见的着户外装束不觉失仪的酒店。
阿加迪尔Agadir,这个位于大西洋岸边优美的海滨城市,不在一般游客的旅行线上。因为从山区至此的路途长且遥远,在进城的车上观看了海边日落,于是在这里的行程就演变成了住酒店。Hotel Sofitel Agadir Thalassa
Sea
﹠ Spa,索菲特旗下的这间暗黑系酒店,在海边占据了颇大的范围,仅酒店内就足够转了。
索维拉
埃尔加迪达ElJadida,
大西洋岸边的世遗老城,葡萄牙人的痕迹无处不在。窄巷间铸铁镂空的风灯。
摩洛哥的最后一晚留在了La Sultana
Oualidia,与马拉喀什那家庭院式酒店同属摩洛哥本土的小型精品酒店管理集团La Sultana,品质自是无懈可击。从印北开始,我发现南亚、东南亚、北非一些本土品牌的精品酒店在各方面拥有极高水准,不可小觑。沃利迪亚的这一家建在滩涂上,并不有利的天然条件,硬是化腐朽为神奇,无论客房、公共空间都有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