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你的我的客厅: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iazzaSanMarco

标签:
圣马可广场威尼斯 |
分类: 亚德里亚之光 |
提起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和其上的钟楼几乎同步反应到脑海中,这里可说是威尼斯的标志。威尼斯广场平面,和雅典卫城平面、罗马万神庙剖面、巴黎圣母院西立面、泰姬陵正立面一起,是念书时外国建筑史相关考试最爱出的几道题目。当年也曾下狠功夫背过、默画过,当真是死记硬背,奈何毕业没多久后,就迅速还给老师了。
我一直说,上学时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两门课没学好,尽管当时考试成绩都相当不错,顺利结业。之所以这样讲,实在是因为及至工作后很多年,我对于建筑史的概念和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无论中外。还是约八、九年前第一次去欧洲,很幸运是意大利,而且从南部、从西西里开始走,然后发现,在欧洲旅行,如果不了解欧洲历史、文化和宗教,去再多次也是打酱油。所幸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也拍了不少片,借着整理照片写有关旅行和建筑的博文。因为落笔讲究表述精准,借机又考据了不少相关文章和图片。如果说旅行是囫囵吞咽,这个过程就是咀嚼和消化。在此过程中,对所涉历史、文化、宗教--也包括建筑史—是一个持续的补课。那些上学时念过的、画过的地方,真的只有在自己细细走过、而且复过盘之后,才变成脑海中不会消褪的印记。
这篇圣马可广场也是如此。晨昏时慢慢走过,时隔数年,落笔前以google earth和Wikipedia为主,对照着相关图文细细读过,又发现此前从未留意过的这个广场的恢宏与精妙。愈发觉得年少时得意的所谓过目不忘都是镜花水月,仍是敌不过我到过、我看过、我感受过。
圣马可广场,可谓是威尼斯主岛上最大的一片空场。欧洲古城的图底关系都非常漂亮,街巷与建筑,二者之一涂成黑色,另一个留白,出来的图像都十分迷人,威尼斯也不例外。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大城小镇,最吸引人的是叫Piazza的这个空间,即广场,与pizza的拼写和发音很有点相似。大建筑物的门前地、几个房子之间的空场、几条道路交汇处略为放大,便是一个广场。欧洲老城的活力,一多半要归功于这个Piazza。然而在威尼斯,只有圣马可广场有资格称为Piazza,其余广场只能称为场地Campi,足见它在威尼斯的地位。
圣马可广场,有着“城市客厅”的美誉,而它也当真是你的我的客厅,它对每一个人敞开怀抱。威尼斯三日,我每日清晨到圣马可广场报到,都是从同一个位置进入,即广场的西南角,穿过连接新老市政厅的拿破仑翼楼的首层过街楼到达广场。大尺度的广场,因为三面完全被建筑物围合,确实有内向之感,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圣马可广场其实是一大一小两个广场,呈刀把状相连,钟楼就座落在两个广场相连处的内角,与周边建筑物完全脱开。这使得无论站在哪个广场的哪个角落,钟楼都是毫无异议的视觉焦点。大广场三面被连续的建筑物环绕,分别是广场北侧和南侧的老、新市政厅和西侧连接两个市政厅的拿破仑翼楼。广场东侧,是圣马可教堂华丽的拜占庭式立面和穹顶。走到圣马可教堂脚下,钟楼处右转,便是小广场。小广场东西分别是外墙近乎平行的总督府和图书馆,两座古典建筑风格不同的长立面和柱廊列队一样向海边延伸到尽端码头,两根大理石柱对称地立在码头上,柱头分别是威尼斯不同时期的城市象征。这也是威尼斯的官方门户,这城的正式入口是从海上,从此处码头上岸。这个空间序列一气呵成,端得精彩。从谷歌地图上俯视这个广场,对照着我在广场上拍的照片,回忆着我的行进和停留路线,它的构图、它的细节只让人从心底里赞叹,建筑史城市规划史课程将它的平面选做考试几率最高的题目之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很奇怪威尼斯三日,很少进到哪个名胜的室内,圣马可广场也是如此。圣马可教堂室内、总督府室内和庭院、圣马可图书馆、新老两栋市政厅和翼楼里面的几个博物馆,甚至钟楼顶端,竟没有一个进去。想来想去,应该是人太多了,游客都是踩着这些名胜的开放时间来去的。一旦人潮涌入,我就立即形遁了,因此和所有室内失之交臂。不过,这不正是再回威尼斯的理由吗?
在威尼斯的每一日傍晚,最后几乎都是从圣马可广场一路晃晃悠悠吃吃喝喝回酒店。翌日晨,都要在游客到来前去看圣马可广场,基本倒着重走一遍前一晚天的路。从酒店到广场颇有距离,清晨因急着赶路,沿途几乎不敢停顿,再美的风光也是匆匆按下快门。
酒店往圣马可广场的路上,学院桥是必经之路。逆光中的安康圣母教堂愈发沉静,建筑物外墙的施金因为光线黯淡反而暗生光华。同一条河道,迎光面完全是另一幅样貌。
每天清晨都是从同一个角落进入圣马可广场,逆光中的广场,完全不见了白日的人潮涌动,它的清静少人令我很是意外。
得以细细打量广场围合的三个面,才发现建筑物从肌理到层数都是不同的。又一次不能免俗地留下我的影子。
偌大空旷的广场,只有本地晨跑的人和少量游客。昨晚热闹的户外咖啡座这会变成只有椅子的集会。
这部分广场其实是梯形,因为狭长,很多角度看上去像是长方形的透视效果,反而不大容易觉察是梯形。
没有遮挡的圣马可钟楼,有个专门的字
圣马可大教堂旁边的四角形钟楼,它的门洞也是进入广场的一个入口。
圣马可广场是一个刀把型广场,除了钟楼所在的长梯形大广场外,还有一个连通的小梯形广场面海。面向威尼斯潟湖岸边两个白色大理石柱是威尼斯的城市门户,顶端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很奇怪地面对广场而不是面向海的方向。这里是威尼斯的城市礼仪入口,敞开怀抱迎接从海上来的每一个人。
站在广场尽端,眺望大运河口的安康圣母教堂和主岛对岸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
小广场上圣马可图书馆楼下,深色的椅子谨饬整齐,明黄色的椅子活泼慵懒。人未至,椅子已经先达意了。
小广场临海的这侧码头向总督府南侧门前延伸的这一块空场,不知何故叫斯拉夫人堤岸。堤岸的石材平滑,晨光下迷了眼。
总督府后身的叹息桥,一个封闭的桥梁。有关这里的悲剧故事极其场景化,濒死的囚徒在桥上看到经过桥下的冈多拉上一对男女接吻,女子正是他的心上人。伤心愤怒之下咆哮着撞窗而亡。而桥下的女子浑然未觉。此处应有长镜头一气呵成,从行进的贡多拉中、一对接吻的情人中间向上仰拍,最后特写那张无声咆哮的扭曲面孔和汩汩流出的殷红鲜血,无对白,华丽的巴洛克音乐轰鸣。
圣马可教堂旁的钟楼,底层以拱形门洞连接广场和外面的街道。圣马可广场三侧都是连续的大建筑,都以这种底层过街楼的形式进入广场,因而形成广场的围合感。
朝阳打在广场北侧的老市政厅上,首层的柱廊格外有感染力。朱自清先生在《威尼斯》一文中将新老市政厅分别译为“新衙门”“老衙门”,少年时读总觉得象是两班衙役威吓声中烘托出的百尺危楼,有着煞有介事的疏离感。而实景公共性非常突出,是人人可及的融合。
新老市政厅的首层皆店铺、餐厅、咖啡馆。这种格局不仅仅是今日,中世纪便已如此,那个时代就已经有底商,上面两层是市政厅、官邸。可以想象中世纪的威尼斯商业和世俗生活是何等繁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令这里声名远扬。威尼斯不仅是一座城市,历史上的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拉古萨一样,都曾是繁荣强大的海上共和国,疆域远大于今天的城市,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逆光中的拿破仑翼楼。威尼斯在十八世纪末被拿破仑占领,十九世纪初,拆了一座教堂后,在原址新建了连接新老两个市政厅的翼楼,以拿破仑命名,自此彻底把广场南、北、西三侧以连续的建筑物围合起来。今天,从西侧进入广场,都要穿过翼楼首层的这个拱形柱廊。每日清晨,我正是从此处进、也是从此处离开广场。
广场旁边的小巷,两侧都是店铺,此刻尚在沉睡中。
视觉盛宴。晨光已盛,此处橱窗依旧用灯光,在幽暗的窄巷中正合适。这般绚烂的色彩,这般细腻微妙的质感,好像只属于高耸的假发和脸上厚厚白粉的时代,丝缎、宝石、皮革、刺绣。。。就这样不留白不节制的繁糜堆砌刺激着感官。你可以说它是浮华的,是穷奢极欲的;浮华通常是浅薄的,似永远和深厚不沾边。而威尼斯的浮华,无论如何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这般流动的色彩质感,满满的欲望背后是生活力,催生过、促进过多少时尚、艺术、手工艺的产生和发展。
威尼斯的晨光,能让人忽略掉表面的破败,只将注意力放到浮华上。
威尼斯众多这样的小广场,几栋建筑围出的空场。因为旅游业,威尼斯本地居民越来越少,不少住宅改作酒店民宿。若是住宅,这样的小广场便是各家起居室的延伸。
游客还是本地人一眼可以辨处。本地人多是目不斜视大步流星走过,不似我等游客走走停停四处张望。
清晨赶往圣马可广场时,一路匆匆目不斜视。回程几乎同样的线路折返,终于有心情和时间慢行,感受威尼斯的空巷。此处广场名Campo Santo
Stefano,这也是威尼斯主岛除圣马可广场之外数一数二的大空场了。从酒店往圣马可广场的线路上,这里是必经之路,过了学院桥就是。广场狭长,形若带把的铲子。尽管面积并不大,因为单项长度足够,很是引人驻足。正中有雕塑,就是很像模像样的广场了。
此刻的水巷是最妩媚时分。日光还没有直白到让一切无可形遁,阴影也刚脱离了没有层次的暗沉,所有色彩近乎饱和,空气和倒影有水彩画的明丽清透。最关键的,尚无大批游客惊扰此刻的清静。没有见过此刻的威尼斯,不算真正见识过威尼斯。
酒店后身就是威尼斯建筑学院,学院门口小广场一侧的这个小酒吧据说还颇有些名气。它的面积小到几乎只能容人站在门口,不分昼夜经过此处时总有一群各种年龄的男子聚集在此。同行一位仁兄深爱此处,我们去双年展的那一日,他独自一人几乎全天泡在酒店周边的小餐厅、小酒馆里,包括这一个,吃吃喝喝和各色人等闲聊,享受得很呢。必须说,那时一种令人羡慕的打开威尼斯的方式。
在威尼斯很少进到室内。回到酒店,终于打量了一下庭院。酒店的大门临水巷,大门处其实是个有顶门廊,朝内部庭院一侧是打开的。这种格局与形式很有些象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不是单纯的一片墙一道门,有顶有门房。不大的庭院植被芊莽,沿室外楼梯上到二层的入口处。大概威尼斯很多住宅就是这样吧。酒店房间也像住家,窗前平视城市的屋顶,威尼斯人的视角。
住所楼上向下看有个好大的庭院,威尼斯建筑学院的一部分,像是幼儿园。那道红砖的矮墙和几步台阶上了又下,简直想不通它的用途,然而色彩质感肌理惊人地丰富。这点很威尼斯,整城无处不在的仪式感。若去掉这些仪式感,似对人们的生活也无甚影响。但是,没有了仪式感,怎么能算是威尼斯呢?它独一无二的魅力就在这些貌似可有可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