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混沌德里NewDelhi

标签:
德里印度门顾特卜塔 |
分类: 视觉饕餮拉贾斯坦 |
我更愿将这座城市称为“德里”而非“新德里”,是因为印度如今的这个都城,新中有旧,旧中纳新,早已水乳交融。一般的说法,新旧德里之间的分界线是德里门Delhi Gate,而中文网站上有关德里门的图文一水是印度门India Gate,包括著名的X度百科和搜X百科。可见google一日不复还,众生一日如在云里雾里。
从Google Earth上看,印度门所在的那条东西向的宽阔笔直景观大道,明显是新城的中心轴线,它的左右很大区域都是新区,有清晰的轴线和区域性中心点和广场,以及沿这些中心点辐射出来的路网。这种城市规划不是印度的传统,有鲜明英国人的痕迹。而距离印度门北侧约四公里远,德里门所在的Asaf Ali大街,才是隔开新老印度的界限。这条街以北,城市肌理明显不同,高密度小体量的建筑和细密的街巷、看似无序中隐含的图形逻辑,那才是典型的印度老城形态。而德里门本身是一座莫卧儿风格的老城门,高度远不及仿凯旋门的印度门,如今也如印度门是一个孤立的景点,估计从前是德里老城城墙的一部分。
进入和离开德里时,漫长的车上时光,终于见识到了比帝都更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更为混沌的空气。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脚踏车、手推车、行人。。。各种机动的、非机动的、工业化生产的、自己组装的交通运输工具齐现街头,各自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见缝插针前行,鸣笛声和发动机的突突声不绝于耳。好在德里不似印度其他地方,至少我们走过的街巷没有看到神牛游荡,否则难以想象这个大城市的交通会混乱到何种程度。而德里的空气污染使得这个城市笼罩在烟霭中,眼前的一切都蒙了尘,连树叶上都是厚厚一层灰。与帝都不同的是,这里恐怕不是PM2.5而是PM10超标。
在德里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夜。住酒店成了最重要的事,虽然那样有趣的酒店并没有时间真正享受。余下的白天,只够时间去了一个景点顾特卜塔Qutub Minar。何以众多的名胜中选了这个?已经去过阿格拉红堡,因此放弃了风格类似的德里红堡;已经去过著名的泰姬陵,胡马雍墓可以放一放;一路上看了诸多有名的大寺,贾玛清真寺和阿克萨达姆印度神庙也可以留待下次;巴哈伊教的莲花寺虽有特点,但一众朋友中多数已在以色列海法看过巴哈伊世界中心。。。因此,只有顾特卜塔算是比较特别,不会引起审美疲劳。由此也可见,德里是集大成的地方,至少是北印度的精华,在此几乎都能找到对应。
德里是混杂的,有关它的印象也是跳跃的。有干净整齐的使馆区、极有格调的酒店,也有混乱不堪的穷街陋巷。在酒店门口擦身而过的宝莱坞明星一级的时髦美女;街边洗衣店隔着玻璃看里面的人利落地将一件衬衫熨烫得难以思议的平整;餐厅中偶见缠着包头深眉俊目的英俊锡克教徒,夸张的头身比,腰下面全是腿;平生吃过的最难吃的一顿中餐。。。正是这些片断,构成了德里。它是混沌的,然而这也正是它的魅力。
德里的片,包括在酒店中所拍,是这些年旅行中不多见拍得差挑不出什么的。不仅是因为空气差显色不佳,连我一向认为只是基本功的构图都成问题。时隔数年,不知当时这批片何以是这样结果。许是旅程劳顿,到了最后一站已无心拍摄。也许是因为觉得还会多次重回那个城市。果不其然,拉贾斯坦行的一众朋友,后来又组织了数次印度行,深入不同区域,最多的人四进印度。我并没有跟随后几次行程,而我最向往的印北克什米尔和印东北大吉岭地区两个行程至今未落实。不知何时有机会再回这个神奇的国度,再次经停德里。
This Incredible Country!
初入德里市区,摇摇晃晃的车上随手捏了几张。没有办法考究角度光线,连裁剪都难。这城市所有的元素,建筑、街景、人物、植物。。。林林总总都是粘黏在一起的,无法截取出清晰明确的一个片断。这就是德里,混沌、牵连、蒙尘、灰扑扑的。
著名的印度门和道路交叉口圆形转盘中心的方尖碑水景。宏大的轴线,印度门正在其上。轴线两侧相当宽度内都是绿色景观。
笔直的轴线,超宽的道路,两边议会大厦之类的办公楼单独看上去尺度巨大,在这种道路尺度下看上去也不显得大得骇人了。这种尺度我们不陌生。印度是议会制共和制,却也有这种很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
与社会主义还是有很大不同,就是在大轴线附近的绿地中,民众自发活动。有卖着各种可疑吃食的摊位,基本都是当地人光顾,我等外来人实在缺乏印度人的铜肠铁胃,只能看看。三腿支撑的木台很有点似简陋版的英伦草坪游园会,此地的许多生活细节都有英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位置相当于在靠近天安门广场的长安街两侧街心花园摆摊,是在我们的城市中难以想象的。
顾特卜塔Qutub
Minar,这座建于十二世纪的73米高红岩巨塔是德里苏丹国时代的构筑物,是伊斯兰建筑遗迹,如今位列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塔是波斯风格,和后来的莫卧儿建筑风格有相似之处,但建造时间较莫卧儿建筑早几个世纪。由此可见莫卧儿建筑颇受波斯风格影响。
纯从审美而言,这座塔不太入我的眼,整个形体比例有点像烟囱。上下五个分段,每段之间分隔的装饰带从大比例看上去也不甚优美。私以为它的精髓在细部,这些红岩的经文、花草、几何纹样实在是太精美了。砂岩这类多孔隙材料十分微妙,既有石材的硬挺锐利,又有柔软易塑的另一面,可以表达非常细腻的雕刻。
塔旁边有陵墓,不知所属何人。外观四四方方的红岩陵墓,内里透天,顶部留颇大的圆洞,中心白色大理石棺椁。内表面几乎被砂岩浮雕覆满。
顾特卜塔一说最早由印度王国建立,塔身原有印度教神像雕塑,后来的苏丹王国统治时期以阿拉伯文字纹样的雕刻替换掉印度神像雕塑。如今这些印度神像雕刻部分藏在博物馆中。历史上异族侵略导致文化、建筑更替的事情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这座经典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在被奥斯曼帝国侵占后被改为清真寺。文化强势永远与政治经济军事强势绑在一起,但仅有后者也是不行的,蒙古帝国就是一个反例。
顾特卜塔中又一次遇到着制服的学生群体。印北各地景点中,很多处都见到大批的中小学生集体参观,看来印度的初级教育远远不止逡圈于教室内课堂里。
离开德里去机场前,最后一顿饭是在德里一个大型室内购物娱乐中心内,至今我都不知名字位置。这里可称是德里的“威尼斯人”,一样小桥运河古街暧昧的蓝天,只是增加了些许印度元素。竟然并不难看,食物也不算难吃,尤其是一路上吃腻了咖喱和在德里吃了一顿最难吃的中餐之后。不禁又一次感叹Incredible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