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一桥飞架东西:莫斯塔尔Mostar

标签:
莫斯塔尔世遗老桥波黑 |
分类: 亚德里亚之光 |
前两年去北京的美国大使馆面签时,签证官照例翻看我护照上的签证记录,很是好奇地问:你去过波黑?去那里做什么呢?
是的,为什么要去波黑?到波黑只去了两个城市,首都萨拉热窝和世遗小城莫斯塔尔Mostar。
以一桥闻名的城市有几个,多数是小城小镇,如赵州桥所在地我国河北赵县,如我曾经写过的德南小城巴登Baden。原因很简单,大城景致太多,单一景点很难跳脱出来。波黑小城莫斯塔尔Mostar也有一座老桥,与周边老城区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在波黑的旅程中,除了安排了闻名遐迩的萨拉热窝,也加进了莫斯塔尔这个我第一次听说的小城。
莫斯塔尔城中有河流经,内蕾瓦特河在老城这一段近乎南北走向。河流不宽,水量也不大,老桥飞架东西,联系起河西的克罗地亚族聚居区和河东的穆斯林区。
莫斯塔尔的这座老桥,历史要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桥梁的设计师是米玛尔•锡南Mimar
Sinan的学生米玛尔•海茹丁Mimar Hayruddin
话说这座桥梁,在内雷特瓦河上矗立了四百多年,历经一战二战而保全,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波黑战争中毁灭。那场战争中克、穆两族在此联手击退塞族,转身两族间再捉对厮杀,终至桥梁灰飞烟灭。连同桥梁一起消失的,还有城中众多清真寺、修道院、教堂、老图书馆等,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圣地均毁于敌对势力的炮火中。宗教冲突所引发的战争,远比一切其他原因的战争更为惨烈残酷。
波黑战争停火后,由UNESCO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成的国家委员会负责老桥的重建工作。老桥按原貌复原,尽量采用原来的材料和技术。修建桥梁的石材不少是从河中打捞的原来老桥的石材,不足部分从当地采新。从这点来讲,老桥还算幸运。想想我国长城,不知多少城墙砖被附近住民搬回家修房建窖,整旧如新怕也是无奈之举。
到莫斯塔尔是个没有光的傍晚,住在靠近老桥的克族区。彼时多数店铺已打烊,街上几乎不见游客。想来到此一游的人不少,在此住下的游客却并不多。站在桥头望向对岸,河岸两侧植被茂密,石头房子的商业街和清真寺掩映在一片绿色中。
河东的商业街浴在夕阳中,此时游客寥寥,老街呈现出它本来的面目。
石墙坡顶木门窗,再加上着五颜六色长袍的女子,这幅世俗化穆斯林城市的街景,与土耳其诸多类似。
在河岸边的清真寺寻到一处观看老桥的绝佳去处,此时老桥和附近的建筑街巷浴在夕阳中。老桥在不宽的河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桥拱近乎半圆,最高点略尖,使得曲线愈发灵动。
此刻河岸迎光面一侧的街巷建筑十分生动。
光线渐退的老城。若非金属大门、山墙上这些弹洞,很难让人想到如此宁静祥和的小镇二十多年前曾有过那般惨烈的战争。
桥边漂亮的墨线图,老桥的立面和附近城市的平面一清二楚。
老城全景,除了红屋顶,最显眼的元素就算是竖向的清真寺宣理塔。
翌日晨,很幸运是个晴天。迎着朝阳出门,住所门外另有一座小石桥。
逆光的老桥,桥的一端有门洞,城门一般。门洞上方一屋悬挑,简直就是架在墙上的感觉。曾经的桥头堡如今是博物馆,记录着那段战争。
清晨的河岸。晨光一出便已十分强烈,游客尚未涌入的小城坦荡在光天化日之下。此时的内雷特瓦河愈发碧澈。
此时的老桥,偶见的过客多数都是当地人,携手同行的家人朋友,腻在父亲怀里撒娇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