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缘悭一住UmaidBhawanPalace

标签:
umaidbhawanpalace焦特普尔 |
分类: 视觉饕餮拉贾斯坦 |
金黄色砂岩的乌麦德巴旺王宫Umaid
Bhawan Palace,极具标识性的中央穹顶。
上篇写在蓝城焦特浦尔的住所,一座以梅兰加尔古堡为背景的老宅改建的酒店,内里的各种情境至今历历在目。RAAS Jodhpur可说是个意外惊喜,原本计划在焦特浦尔停留的酒店并非这一座,只因想住的酒店一房难求,提前数月预订竟然不得,未曾想退而求其次也那般精彩。
原本计划预定而未得的酒店,正是乌麦德巴旺宫Umaid Bhawan Palace。
相比印北诸多的王宫古堡,乌麦德巴旺宫的历史并不算久远,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印度独立前不久的1943年才完全落成,至今不过百年。王宫由当时的马瓦尔王国Marwar第三十七世王公乌麦德辛格建造,王宫的名字正是来自于这位国王。马瓦尔王国是印北众多林立的邦国中较大的一个,以焦特浦尔为首都。上世纪二十年代焦特浦尔遭遇了连年的干旱和饥荒,当地农民祈求乌麦德王公的帮助,希望获得工作机会以挨过饥荒。王公为了帮助民众度过难关,遂决定修建这座奢华的宫殿。王公委托当时的英国名建筑师兰切斯特负责宫殿的设计,建造过程雇佣了两三千名当地农民,并且为了帮他们度过艰难岁月,起初的建造进程有意颇为缓慢。据此看来,宫殿的建造颇具人文情怀。
整个宫殿连同花园占地共11公顷,共347个房间,外表由金黄色砂岩筑成,室内大量采用大理石和缅甸柚木,极尽奢华。宫殿的风格呼应了它所处的时代,正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渡,建筑风格也交织了古典学院派、古典复兴、装饰主义Art Deco等流派和印度地域特色。
这也是印度社会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等级、财富差别之大令人咋舌,却鲜见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和饥馑爆发的年代,有钱有权一族兴建如此穷奢极欲的宫殿,换个地方,大概会如法国大革命或是中国改朝换代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偏是在印度,这样的行为有义举的成分,上层与底层、富与贫,彼此相安无事。
印北行中与当地导游一路在聊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严重的贫富分化,我们问道印度社会是否也存在仇富现象。曾在中国留学操一口流利中文的印度导游说,印度亦有仇富,但远不似中国和其他地方严重。因为宗教信仰的缘故,社会各阶层都较能接受现状,贫困阶层认为他们贫困的原因是前世修行不够,唯有今生虔诚苦修,以换得来世的圆满。
宗教的平和体现在近现代印度社会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殖民时期,印度土邦邦主普遍与英殖民统治者妥协,换来或许是苟且却是真切的混乱中的平和。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平静的力量,最终赢得印度的独立。1947年印度独立后,大小邦国的王公逐渐失去特权,却未出现如很多国家发生过的那种翻天覆地的革命,许多王室家族成员进入议会,并保持社会地位和财富一直至今。而南亚次大陆奇迹般地避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冥冥中或许也是某种因果。
乌麦德巴旺宫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私宅之一,如今仍为焦特浦尔王公家族所有,分为三部分。家族成员至今仍然生活在这里,占据了宫殿的大部分区域。此外,这里的一部分改建为一座拥有六十多套客房的奢华酒店,常年荣登诸如“全球XX最受欢迎的奢华酒店”之类的排行榜。这座酒店在旺季常常一房难求,非住客不能入内参观也给它蒙上了一层面纱,愈发勾起了公众的好奇心。所幸仍有一部分辟为博物馆,令我们这些与之缘悭一住的游客们有机会一探内里。
梅兰加尔古堡上,隔了城市眺望乌麦德巴旺宫。这两个地标各自鹤立鸡群,自密集城市包围中的一块没有人居住的岩石上拔地而起。
乌麦德巴旺宫坐落在周围少人烟的一块高地上,很大范围内都非常触目。走到近前,如果不了解它,很难想象这个尺度巨大的建筑物是一座私宅。它的外观,很难讲明确属于那种风格,有明确的西方古典主义比例和法度,装饰以直线条为主,简化了的古典线角,是古典与现代交织时代的产物。而细节上隐约有印度地域特色,却道不清究竟是哪些,总之与纯粹的西洋建筑有差别。
博物馆参观入口,典型的装饰主义风格,门楣和栏杆上的装饰纹样似曾相识。
王宫如今对公众开放的部分是博物馆。馆内这个两层高的拱顶大厅,其空间甚至令我感觉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建筑类似,那些许似曾相识感原来在此。这样的空间作为私宅其实并不是令人舒服的尺度,倒是辟做博物馆更适宜。
入口处是宫殿的实体模型,规模的确宏大。整体来看,完全对称均衡布局,古典中正,这座宫殿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国家级公共建筑有类似之处。
手绘效果图和建筑立面图。精准细腻的墨线图引我驻足细看,潇洒利落的线条如今看来艺术品一样,其实电脑普及之前前辈们皆是这样工作的,人人一手令人羡慕的手绘功底。如今我辈再无这般基本功。
酒店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手稿,可见Art
Deco风格占了主导。酒店部分非住客不能入内,这些华丽丽的手稿也很能引人入胜了。
博物馆中陈设的王公家族成员照片。优秀基因果然是向富贵家族倾斜,两位女眷有旧时好莱坞明星的风采,多了几分端庄典雅,看服饰妆容像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风格。
昔时宫中陈设,印度王公之家到了近现代与英国殖民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不少家族成员留学英国,生活习惯爱好等明显受西方影响。
东方厅,看上去是宫中较为重要的正式觐见会客厅,四周壁画精美。
华丽的内庭,上空罩着丝网,不知是防飞鸟防虫还是安全防护。
强烈日光下,阴影中的走廊。
博物馆中某扇窗纱前向外看,正是酒店的主入口,红衣的行李员,绿衣的门童,窗下勤劳的司机正在擦拭金色劳斯莱斯礼宾车。
酒店非住客不能靠近,只得隔了远远的距离拍一张大堂入口。这栋建筑,的确更像会堂之类的公共建筑。
宫殿所在的地势比周围高出很多,凭栏四望,附近新开发的别墅,明显比老城密度低很多,应是此地富人区,独栋、联排都有。明显的一家一户分格子,有些两栋之间的地块仍然荒着,看来是地块仍待出售。
印度人的热情有时颇让人吃不消。我正一边凭栏观看下面的新建筑一边等朋友们,突然来了一队年轻男生,见我手持相机颇为好奇,呼啦一下上来把我围在中心,那种近距离的身体尺度、扑面而来的年轻的荷尔蒙气息颇有点让人紧张。他们的热情又令我不好明确表示戒心和谨慎,灵机一动说,能给你们拍张照片吗?兴高采烈的男生们呼啦一下又自动退后站成半围合状,我长出口气,趁势后退几步背倚栏杆,待男生们拍完照呼啦一下又围上来时,好歹不致四面被围。简单交谈几句,原来这群男生竟然还只是高!中!生!学校组织来参观王宫。这么成熟的高中生我也是第一次见。
下撤时仰视角度的王宫。约一个世纪前,一场自然灾害和饥荒成全了这座华美的宫殿,它所承载的,不仅是财富与权力,也是差距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担当、体谅与妥协。它的历史从未被中断过,是它自身、也是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的幸运。毫无疑问,它的历史还将一直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