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Paul Klee

(2015-05-04 13:10:38)
标签:

伯尔尼

保罗克利中心

renzo_piano

伯尔尼历史博物馆扩建

mlzd

分类: 盲走阿尔卑斯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保罗克利中心门口醒目的红色标识,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艺术品

 

伯尔尼古城气韵深厚,整座城市散发着无以言表的吸引力。保存完好的满城中世纪建筑是这城的骄傲,但这城并未因此以古卖古。城市尺度适宜自不必言,古老的外表下一切现代化的物质享受丝毫不差。市中心的火车站附近一样有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非常高技的手法,却与古城融和得毫不突兀。

伯尔尼一样有大尺度的新建筑,多数在新城,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Paul Klee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这座位于伯尔尼郊区建筑用以容纳展示数量众多的保罗•克利作品。

保罗•克利是位德裔瑞士籍画家,与康定斯基同时代,作品数量众多,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皆可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对这位画家知之甚少,在博物馆的短暂逗留时间以看建筑为主,没有时间去看作品,因此对他的作品并无直观认识。这座艺术中心中汇集的大量画家作品主要来自于艺术家后人的捐赠和保罗克利基金会的收集,艺术中心的设计是意大利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的手笔。

有关这位建筑师,旅途中所到之处凡是有他的作品,我几乎总是要设法前去参观。在伯尔尼,尽管只给这座艺术中心留了半个多小时时间,仍未能阻挡我前去的热忱。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保罗克利中心,如三个微微起伏的山丘在大地上缓缓舒展,与周围地貌几乎浑然一体。三个山丘体量颇大,在近前很难一窥全貌。这个建筑,要隔了遥远距离才能看出其精髓。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主入口是在某两个山丘中间。栏板上的安全玻璃爆裂了,反而有格外的美感。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艺术中心包括展厅、报告厅、研究室、办公等多种功能,主要功能都包含在三个山丘内。每个山丘留出宽敞的前厅,三个前厅连在一起形成宽阔通长的公共活动空间。钢结构清晰地沿弧面平行,强调纵深感和连续感,室内与室外高度一致。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隔了玻璃看室外的屋面钢结构,和缓的曲线如同从大地中自然伸延出来,极富韵律。保罗克利本人也同时是音乐家,这种建筑形式应该会是他喜欢的。 Renzo Piano的设计对于地貌和环境极为尊重,并未大量开挖平整场地,而是最大程度保留和利用了原貌。土坡和青草自然而然顺坡而上,从自然地貌到人工的金属屋面浑然衔接。艺术中心地下还有一层,利用地形的变化巧妙为地下室局部引入外窗和自然采光。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公共空间中展示着艺术中心的各种设计模型和图纸,也有循环视频播放有关这个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第二张的工作模型太建筑师了,日常工作气息扑面而至,完全可以想象每一个绘制、打印、切割、粘接步骤,简直就是直接从办公室中搬过来的。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室内各处情景和细节。工作空间明净透亮,公共空间将室外景观引入,孩子们的空间色彩丰富。可惜没有时间进到最重要的展厅中一看。站在门口向展厅张望的时候,工作人员说,里面的展品非常值得一看,只能遗憾地说,留待下次吧。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再一次见识到Renzo Piano的极简观光电梯。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中有一个类似的,那个美术馆中不能拍照,当时叹为观止。无框玻璃幕墙,视野范围内几乎看不到电梯轿厢承重曳引所需的结构构件、必须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等。电梯门也是无框玻璃,全部构造就隐藏在门上方那根简洁的金属横梁中。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建筑与景观、树木、植被绝好的结合。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出来时再见这个醒目的雕塑/标识。艺术中心的建筑形式和色彩皆低调,它虽纤细却昂然,大红的色彩使得它在周边的旷野中格外触目。它的矗立恰到好处地成为艺术中心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筑物与公众之间的媒介。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从保罗克利中心转往下一站途中经过伯尔尼历史博物馆 Historisches Museum Bern,停下来去看博物馆扩建部分。同样没有时间停留,只做走过式观看。非常特别的体验。伯尔尼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古典建筑,庭院陈列的也是一些颇有历史的古迹,正如第一张片中所见。从老建筑一侧走过,突然出现在视野中这幅景致,几乎以为就是周边的自然景观。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加建的新翼,与老建筑共享一个平台。新翼面向老馆的立面是整面镜面玻璃幕墙,恰如整面镜子如实反映了老馆的样貌,却将自己消隐于无形。现代主义盛行了数十年后,这种至简的手法在今日这个争相表达自我的时代并不多用,用到此处只令人击掌。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台阶下加建部分的另外几个面。一个切割精准的几何体。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加建部分外墙上如密码一般的凹凸变化。灰黄色的外墙表面远看以为是石材,近观是混凝土,表面可见清晰的模版纹路,非常耐看。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平台上一角新加建的电梯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这个小女生比所有人都更懂得怎么享受这个建筑。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

【瑞士】大地之诗: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wbr>Paul <wbr>Klee隔了道路不同角度的博物馆加建部分。伯尔尼的这两个新建筑,不约而同选择了谦逊的方式表达对这座城市和周围自然环境的敬意。保罗克利中心的设计者Renzo Piano是大师一级人物,博物馆扩建由瑞士本土事务所MLZD设计,也是佳作叠出。是二者的风格决定了业主的选择还是伯尔尼老城的魅力促成了建筑师的解决方案?总之相得益彰。国内的城市建设和重要建筑在挑选名建筑师时能否慎重些?Renzo Piano新近完成了江南布衣在杭州总部的概念设计,不知最后完成会是何样貌。 Renzo Piano曾婉拒在迪拜和中国做项目,即便是在上一波金融危机最严峻时。太多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差强人意,对我爱的这位大师充满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