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男儿当自强--在蹦极发源地Kawarau看蹦极

标签:
kawarau_bridgebungy蹦极发源地皇后镇新西兰南岛旅游 |
分类: 闲叙南岛 |
然而蹦极中心要求十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尝试蹦极,另外对试跳者的体重也有要求,过轻过重都不行。
众人面面相觑,大家掂量自己的年龄体质,谁都不肯冒险。一众目光落到一对朋友十六岁的儿子身上,激将法开始了。
第一次见朋友儿子时还是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几年间几乎每年见一面,亲眼见证了一个男孩子的巨大成长变化历程。这次见面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小男生已经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身高超过180公分,几乎与父亲齐高,只是面孔举止还未脱孩子的稚气。小朋友是父母的骄傲,喜读书爱思考,就读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附中,即便在这所以竞争激烈生源优异著称的著名高中中成绩也极佳。据说这所著名附中在海外的声誉已经超过大学本身,许多学生的目标是欧美名校,国内大学只盯准北大清华。学生中盛传的一句励志名言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去隔壁(附中所属的大学)“,其实这所大学之名在国内也是响当当。我们因此时不时揶揄同行一位在此间大学商学院任教的朋友。
一路上,和这位商学院教授聊中国的教育现状,朋友说,目前国内大学里男生女性化、女生中性化现象十分严重。朋友对现行教育制度培养了只会死读书,缺乏责任心和男子气概的男孩子十分不满:男孩子嘛,其它什么都不会、都不行,书读得再多再好有什么用?男孩子就应该勇于去尝试、去冒险。。。然后转向小男生:你如果去跳,叔叔包一切费用,蹦极的、保险、摄影、摄像。。。
小男生起先踟蹰着,父母也犹豫着,后来在一众朋友鼓动之下,激将法终于起作用了。
我们目送小男生走上通往蹦极点的楼梯,在大家的期待中、父母的担心中,众人拥到观景平台等待观看。
蹦极发源地,皇后镇附近的卡瓦劳大桥Kawarau Bridge。两岸峭壁,中间一湾碧水,景致怡人。
Kawarau蹦极中心门口多种文字的欢迎标示。

蹦极中心是一个圆形空间,外墙沿圆周形成折板折角。钢结构下面的大空间是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厅、纪念品店。游客可以沿圆周的桥到达不同标高。
连卫生间标识都尽显蹦极特点。私以为女卫生间标识改为双手向下拉住裙子就更有趣了。
这个楼梯通往蹦极的桥上。我们欢送英雄一般看小男生踏上征程。
起跳点就在这座老式桥梁上。粗大的金属结构的木梁相互交叉,木质桥面,连接处明显的节点,一切述说着这座桥梁的悠久历史,应是上世纪初前后的作品。
起跳点的工作人员是个美女,声东击西分散跳跃者的压力,适时推波助澜。
这一位起跳姿势十分优美。
双人跳的情侣。脑海中不适时地想起“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黑衣男不知是体重过大还是初速度太快,一头扎进水中。可怜每次弹起都一头水淋淋。
蹦极的人颇多,我们一直在等小男生起跳。朋友夫妇不由为儿子紧张。这个印度男出现前,小男生妈妈用蹩脚的英文跟旁边一群老外说:下一个,我儿子。。。话音刚落,印度男站到起跳点兴奋地大叫,旁边一群老外狐疑地转头看朋友,朋友忙摆双手:No! No!
印度男已经跳过一次,嫌不过瘾,第二次站到起跳点。他选择了背跳。
终于,朋友的儿子站到起跳点。小男生有些紧张,身体姿态都是向后退的。
无论如何,纵身一跃,几经上下后趋于稳定。小男生不忘拉了拉上装盖住露出的肚皮。朋友们善意地轻笑。后来,小男生妈妈告诉我,看到他拉衣服的一霎那,我心就放下来了。。。
所有蹦极者在倒挂着稳定后,河中的充气筏会逐渐靠近,工作人员将一只长蒿伸给蹦极者抓住,然后桥上工作人员协作,缓缓将跳跃者安全放落到充气阀上。小男生终于露出了笑意。
小朋友峡谷间沿山道上来,激动的父母迎上前去。不轻易流露感情的父亲迎面赶上,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父子二人已经等高,两个高大的身影溶在一处。有儿初长成,是每对父母心中的骄傲。后来朋友告诉我,她非常感谢那位商学院教授的朋友。每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总有这样一些人,有意无意推了一把,让我们长大。
有朋友问,何以在尝试了三角翼滑翔伞后,到了蹦极发源地却裹足不前了。要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大胆,真小心。人到一定年龄,不可以再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是以为什么尽管我一再向所有人表达“永远都不晚”的观念的同时,也向身边比我年轻的朋友传递“凡事趁早”的观点。的确一定年龄之后,身体和健康状况会成为一些冒险的障碍。为何这种冒险可以而那一种不行?别问我为什么,年龄越大越相信自己的直觉。关键时刻,如有一丝迟疑,果断放弃也是一种勇气。
人生就是许多个一念之间。
Following your heart always。



离开Kawarau蹦极中心的又一个湖泊。南岛阴天下的湖泊往往比晴空下更令人记忆深刻。那种恬淡的沉静中心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