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红花城又名萨夫兰博卢Safranbolu,较之乏味的音译名,多数人显然更偏爱“番红花城”这个名字。Safranbolu之名来源于Saffron,番红花以及产于西藏的藏红花都是这个字,一种昂贵的香料,可入药、用于化妆品、调味品。番红花真正可用作香料的部分是花蕊的柱头,每朵花仅三个,因此八万朵鲜花才能得到半公斤番红花香料,贵比黄金。
香料之外,番红花城真正闻名于世的是这里的奥斯曼风格的建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番红花城曾是奥斯曼帝国在黑海沿岸商贸路线上最重要的一站,活跃的商业和大量的财富带来的为数众多的豪宅,这些老宅保存完好至今。
番红花城分为三部分:大多数游客落足的老城区Carsi,市郊的Baglar葡萄园,以及位于这两部分中间的新城Kirankoy。据说该城的成功人士都拥有两套住宅,冬天住在Carsi,夏季到郊外的葡萄园避暑。
番红花城,一如我们心仪的那些小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让人久待,一步步丈量古镇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保存完好的古迹、丰饶的物质、诱人的美食、发达的商业和旅游业、便捷的交通。。。最难得的,它并未因发展旅游业而使古城彻底沦为一个商业城市,居民整体迁出,如中国的浙江西塘等古镇。当地人仍然在此居住生活做生意,街上一家挨一家的店铺象是自家的起居室,他们泡一杯茶,坐在门口与邻居话家常,和南来北往的客人谈天讲价,来光顾的客人不只是游客,也有很多当地人,活脱脱一幅土耳其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在此停留两天。较长的旅途中,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安排连续至少两个晚上住同一家酒店是非常必要的。连续奔波多日后,总算有一日不必在深夜或是清晨为把所有物件塞进行李箱而犯愁,没有什么比清晨想在床上留多久就多久更令人惬意的了。
两日间目睹了老城的不同面目:夜与昼,晴与雨,明朗与阴霾,清澈与烟雾。。。古城不大,许多地方数次走过,同一个场景,不同时间光线下反复拍过,每一张都不同。
到达Carsi老城时已是晚上,迫不及待出门。微雨中,意犹未尽回酒店。第二天清晨醒来,撩开窗帘,天还未放亮,没有雨,东边地平线上方隐隐发亮,以为放晴,大喜,起身准备出门看日出。岂料一切收拾停当再打开窗帘,微亮,却是阴天。有点失望,还是出门了,却看到不同的风景。
酒店大门。酒店本身就是一栋漂亮的奥斯曼老宅。

又见蓝丝绒的夜空。

手持不稳。但见色影。


酒店旁的小巷有些偏僻。转个弯,沿坡下去就是镇中心了。



番红花城历史最悠久的糖果店,墙上满是古香古色的照片。首层外间有座位,里间是店铺。二层是茶室/酒吧。一层很奇怪地用冷光源照明,货品的摆放也像是药店而非糖果店。不过里面的糖果着实诱人,你可以找到做成各种形态的液体的固体的,各种口感的硬的软的甜蜜蜜的东西。首层的外间和二层是典型的奥斯曼风格的装饰。


几个同伴每人买了大批糖做手信。付钱时土耳其里拉现金不够,余下的用欧元补。这笔“大”买卖搞得两个女店员有点手忙脚乱,速算跟不上,不知如何收钱。搬来帅哥当救兵。这个丰腴的女店员笑起来甜蜜动人。

夜晚灯火辉煌的街巷。房子拔地而起,模糊了墙与地。昏黄中但见木框和窗洞的暗影,寥寥数笔中国画般洗练。
刚进酒店大门,忽闻身后警车到,忙折回看个究竟。原来是刘老爷夫妇夜半找不到归路,找警察求救。警察叔叔以警车相送。下车两人千恩万谢,做日本人状并排鞠九十度躬致谢,并嘱我拍照留念。大家大笑。此地警察非常和善且乐于助人。


没有日出的番红花城清晨。沿昨夜的路再走。



清晨阴霾中的番红花城。油画般凝重。

土耳其人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和帅哥----凯末尔。
停车场的笑脸。


寻一个高处,俯瞰老城。



清晨不见人,但见烟火气。处处炊烟袅袅,是这城最动人的景致。



老城中心,红顶中包围着的清真寺。






睡醒前的小巷。偶有行人迎面而来。

小巷中这样一幅织满中文的丝绸。似乎每个字都认识,又与我们熟悉的字看上去有些不同。想起徐冰的天书。


寒鸦点点。



红色圆顶的是古城中心的公共浴室。上面有玻璃球体覆盖的气孔,竟让我联想起拔火罐。
镇中心广场就在浴室和清真寺旁边。这里也是公交总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