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冬日纪行19--阿斯潘多斯Aspendos的《送别》
(2011-05-28 16:25:52)
标签:
土耳其阿斯潘多斯古希腊罗马剧场《送别》李叔同 |
分类: 且行且停 |
在以弗所六万人大剧场被一组韩国老爷爷老奶奶的歌声感动得一塌糊涂,也激起了我们一行人纵声高歌的愿望。在棉花堡赫拉波利斯遗址的剧场里我们尝试合唱,歌换了一支又一支,却总难获得大家共鸣,演变成此起彼伏的嚎叫,最终招来管理人员禁止我们再唱。
结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车上,选歌成了我们的重要事项。适合所有人合唱的中文歌还真不太好找,国歌太严肃,我们尝试了我的祖国、康定情歌、我爱北京天安门、打靶归来。。。选歌活动变成集体怀旧,弄得小朋友们一头雾水。
终于有人提出《送别》。李叔同的这首千古绝唱立即获得所有人的共鸣---词曲优美、琅琅上口、不受意识形态和时代限制,适应性极广。既可以在悠远的《城南旧事》中令人凝神,也可以在火爆的《让子弹飞》中让大家沉静。
于是东梅指挥,我们甚至分配了童声独唱、二重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大合唱。。。何处转折、何处重复。歌词结尾一句“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意境虽在,却太过颓迷。我们又将前面歌词重唱半段,将“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放到结尾,一扫颓唐之气。并且相约,唱完之后,所有人静立一分钟,然后无声散开。俨然将合唱演变为一次闪客行为。
阿斯潘多斯剧场。高墙后面既是舞台。地中海沿岸的大多数古剧场,看台部分气势都在,舞台后墙保存完好的我只见过这一座。从平面图可见剧场呈半圆形,直径将近百米。舞台后面两道墙形成夹道一样的空间,是纯粹的交通空间还是演员候场休息的场所?
光影演绎的动人节奏。
时间在这里静止。相同的蓝天下,这些石阶安静地各就其位,须臾千年。
高墙上的洞口,框住的只是风景。
舞台后部的墙体,精美的细节。面西。当年,就是这里一组夕阳下的照片,抓住了我的眼球也抓住了我的心。
看到阿斯潘多斯,揭开了我心中的一个谜。我一直好奇古希腊罗马剧场是如何解决声学问题的。数万人的室外剧场,开敞的看台舞台,旷野一般,全然不聚声。到了这里才知道,以前看过的剧场,多数舞台后面和看台最高一排后面的墙体已经坍塌,而古剧场的原型应该如此吧。阿斯潘多斯剧场舞台后面的墙与看台四周的墙顶部同高,连为一体,虽是室外剧场,与现代剧院的区别其实只在一个屋顶。因为有了四周墙壁的反射,聚声效果较全然开敞有了很大改善。
空旷的大剧场中,我们一行人整齐站在舞台中央的部分,开始一场没有观众的合唱。幸好还有李叔同,几十年写下的优美中文和动人曲调在阿斯潘多斯剧场内轻轻回荡。美丽的东西是相通的,没有什么比这些不同的美丽齐聚到一处更令人心动了。最后一句“夕阳山外山”唱完,余音仍在梁上,我们安静地原地不动----一切一如计划----从后来的DV中看到,站在前面领唱的瞳瞳小朋友回过头来打量我们,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美丽的大眼睛眨啊眨。五秒钟之后,所有人绷不住暴笑,打乱队形四散开。缩水版闪客行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