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马流水(三十七)---新加坡海滨大剧院Esplanade Theatres
(2010-01-13 20:17:39)
第一次到新加坡那天,沿着Beach
Road一路北行,几乎把新加坡著名的建筑一网打尽,除了著名的榴莲剧场Esplanade
Theatrea。只在华灯初上时在河对面拍了一张片,把它定为再回新加坡必看的建筑。
任何人只要远远望一眼这座剧场,就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榴莲剧场’----剧场的外形活脱脱就是两颗榴莲横卧在新加坡河畔。
一直有印象榴莲剧场的设计者是著名的Norman
Foster事务所,进到里面参观,一边拍整个剧场的模型一边挂着耳机看剧场设计过程的视频时才知道,这栋建筑是由新加坡本土事务所DPA和英国事务所MWP联合设计。MWP负责总规划和方案设计,DPA负责初步设计、施工图和施工指导。双方达成一致一切正式文件中此项目的建筑设计方在新加坡本土和东南亚为DPA/MWP,在其他地方为MWP/DPA。
很象目前国内中外合作设计的现状。如CCDI在国内申报任何关于水立方的奖项时总是留三个名额给澳大利亚PTW事务所。而PTW在境外申报奖项时也是当仁不让。
我眼见过的剧场十分有限,进去听过音乐会的更加有限,不好妄加评判这座剧场。无论如何,剧场好坏与否,其声学效果是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否则形式再炫也没有用。除此而外,单纯从建筑角度而言,这座剧场并不令人惊艳。中规中矩之余,这栋建筑室内室外的营造非常好,我想这是拜新加坡整体建造水平高所赐。设计与功能方面,这是一栋真的给人用的建筑,而不是作为一个标志供人膜拜的。剧场观众大厅并没有多恢宏,入口也并不夺人眼球,但是易进易出。我去参观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演出,剧院里的画廊、店铺、餐厅、图书馆照常对外开放,如同一般的公共建筑,与整个城市结合非常紧密。
Esplanade
Theatres模型,隔着有机玻璃罩子拍的。从模型上清晰可见“榴莲”的突起其实是有变化的:距离近的一颗,屋面的金属板翘起方向沿短轴对称,每二分之一方向一致;距离远的一颗,金属板翘起沿长、短轴对称,每四分之一方向一致。真的上到屋顶上看,金属板的颜色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分为白色和香槟色两种。光影作用下整个屋面的金属板变化微妙。


榴莲内外:室内部分是观众休息厅。

裙房处圆形室外广场,空间干净利落。
圆形广场外的膜结构

屋顶平台的露天Cafe


屋面和幕墙的金属板,节点十分漂亮。金属折板的开口角度都不同,是有秩序的渐变。那段日子正在为我的一个体育馆和一个游泳馆金属屋面和幕墙与深化设计方和施工方较劲。我自认为我的要求已经放得很低了,而且抱定“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对于结果也打算听天由命了。但是每次去现场看到施工效果还是忍不住脾气。这不是依靠一己之力能解决的问题,中国整体的营造水平和意识需要在制度上和观念上改变。一个城市不是有一两栋世界最大、最长、最高。。。就可以改变其面貌的。

舒适的室内空间,中庭的这一组软雕塑十分迷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