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且行且停 |
念书时西方建筑史这门课中,古罗马建筑是最令我着迷的章节之一。同时期的古希腊建筑,多是巍峨凛然的神殿庙堂。而古罗马建筑,除神庙皇宫外,更多的是世俗建筑,角斗场、剧院、浴场、会堂、集市、住宅、花园、店铺、酒馆、妓院。。。最令我惊异的是还有多层公寓,带底层商业!两千年前!----原谅我是个俗人,世俗的东西远比正襟危坐对我的吸引力来得大得多。物质与世俗的欢愉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喜欢的历史阶段都是物质与世俗生活高度多样性与精细化的年代。是以中国历史上,尽管我对先秦诸子百家那种真正百花齐放的清朗自在风气十分倾心,但总觉得物质不够丰富,世俗生活欠缺(或者说我们研究挖掘得不够深),心里亲近不起来。而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唐代,如果能够穿越,那是我最想回去的年代,包容、健朗、有元气----丰腴的物质和世俗的享乐是促成这些特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西西里岛Siracusa和Taormina参观的角斗场、剧场,功能形态与现代体育场、露天剧场没有太大差别,我甚至可以清晰分辨出观众和角斗士不同的出入场流线和通道,看台和横纵疏散通道与今天的体育场完全一致。
古罗马的建筑技术和设备工艺也十分令人赞叹。在罗马看万神殿,恢弘的穹顶建筑,空间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构件。火山灰混凝土的厚重墙壁和穹顶表面完成度极高,近年流行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追本溯源原来在这里。至于建筑设备,更是古罗马人的长项。古罗马城镇完备的上下水系统与现代技术十分相似;大浴场设置集中供暖,热气流经地板、墙壁、拱顶里的陶管,热量均匀散发,满足浴场高大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的舒适性。前几年北京某高价楼盘打着“恒温恒湿”、“零能耗”之类的幌子,这种所谓高科技不过是拾人牙慧,没有丝毫技术进步也就罢了,还要嘲弄公众的智商。
所以当年读到庞贝古城的泯灭,我从心里叹息。人类的文明,有时那样脆弱。那般的姹紫嫣红,一夕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发威,庞贝消失了----不,应该说,凝固了。
从学生时代,我就对庞贝充满神往。之后很多年,不断有去过庞贝的朋友表达他们的震撼。每个人都跟我说,你一定要去庞贝看看。
我的庞贝情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直至到了南意,一个个小镇走下来,离庞贝越来越近,我的庞贝情节却在逐渐消减。有个想法在我脑海中不断酝酿,越来越清晰,直至真的站到庞贝古城的街道上,终于印证了:
原来意大利的每一个古镇,都是没有毁灭的庞贝;如果庞贝留到今天,也就是我们一路陶醉其中的那些性格各异的古镇之一。
手绘庞贝复原地图。
古城围墙外。
入口处公共卫生间墙上的铸铁装饰,迂回曲折没有出路的死局。图案却是极漂亮。
想象一下两千年前驿马奔腾的情形。道路中间凸起的石块是什么?人行横道。
远远的宁静美丽的维苏威火山。两千年前的那天,她偶尔发了次脾气,一段繁华万种风情从此变成传说。
法院遗址。
出土的陶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像是哪家作坊。
城中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