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六书和“即”“既”之辨

(2014-07-23 21:39:35)
标签:

国学

文化

杂谈

汉字六书和“即”“既”之辨


研究汉字的人都会讲到“六书”。汉字“六书”的名称有三个出处:一是《周礼》郑注(郑玄引郑众注)的“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二是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三是许慎《说文解字叙》的“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郑众、班固、许慎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东汉),其中许慎年龄略小一些。由于郑玄只是随文出注,所以后世讲“六书”,一般用许慎的名称而取班固的顺序,比如时下大学教材即是如此。

许慎的名称好在哪里?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一个重复的字。但就“指事”和“象事”来比较,我个人觉得有时用“象事”会比用“指事”好。因为宇宙世界,大千万相,林林总总,非物即事。物有其形,事有其状;摹其形即其物,绘其状则其事。前者谓之曰“象”,后者何必要异之为“指”?如果这样说还有些抽象,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之。

这两例子就是“即”与“既”字。

《说文解字》:“卽,即食也。从皀,卩声。”而甲骨文、金文与《说文》小篆稍有不同(见竖图)。林义光《文源》:“卩即人字;即,就也。”林氏认为,小篆“皀”,实际上是甲骨文装食物的圆形餐具(今字作“簋”)之讹变。所以,甲骨文的“即”,“象人就食之形”。人靠近餐具以就食,此乃事之状也。“即”字之所制,非“象”其“事”而何?

与“即”相反的是“既”。《说文解字》:“旣,小食也。从皀,旡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说文》的“小食”很不好理解,而引的《论语》书证更是与“小食”无涉(今本《论语·乡党》此句作“肉虽多,不使胜食氣。”)。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既”的左边和“即”完全一样,而右边则是一个掉头而去的人(见横图)。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既,象人食既。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义)与形为不协矣。”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象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引申之义为尽。”

“食既”“食已”,即吃完了。“顾左右而将去之”,李孝定的这句话太有画面感了——记得20年前刚来深圳时,经常看到有人趿着拖鞋剔着牙打着饱嗝施施然离开酒店的景象马上就浮现在眼前——真的是太“象”那么一回“事”了!

作为一个研究古音韵的人,我想补充一点:周秦时期的“既”,与我们今天用的打饱嗝的“嗝”,确实有语源学和字源学上的关系二者是声母相同的音近字;从语义上说,现在的“嗝”,古代写的就是“既”。相反,“既”之与“即”,古音差别却较大,声母不同,韵也不同;不像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完全一样,只是声调有平、去之别(搞得为文者常有用混)。说粤语者应有明显的体会。

有人会说,在《说文》小篆中,“即”与“既”都是形声字,按上述甲骨文解释,也应该是会意字呀,怎么会和指事(或曰象事)牵扯在一起呢?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说过:“‘六书’只是秦汉间人对于文字构造的一种看法,那时所看见的古文字材料,最早只是春秋以后。现在所看见的商周文字,却要早上一千年。”(《中国文字学》)于是,他根据所研究的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内的新材料,重新建立了汉字构造“三书说”的新系统。在唐兰的“三书”系统中,指事、会意合而为一。在这个意义上,我是赞同唐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