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还是“曰”?
(2011-01-23 22:04:22)
标签:
说文东字日字曰字申字文化 |
拙文《字谜的制作》刊出以后,我接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给我的电话。他说前不久和文怀沙老先生闲聊,也谈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条谜面。文怀老誉之为中国字谜之王;不过文怀老所说的谜底是“曰”而不是“日”。于是王博士问我是否手民误植,将横而宽的“曰”误作了竖而长的“日”。我告诉他我给出的谜底就是“日”,和文怀老的不一样。
这话说起来就有些长,也有些冬烘味。一般人俗称姓陈的为“耳東陈”,是认陈字的右边为“東”字。东汉人许慎著《说文》,他引通人官溥的说法,分析“東”字是“从日在木中”,因而他说“东,动也”,也就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来不久的时候,人们平视过去就像日在树木的中间一般高。所以,当太阳升到树木之顶时,那就是光杲杲的“杲”字;而当太阳落到树木之下,则为冥晦不明的“杳”字了。《说文》:“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汉字的构成真有意思,跟这相类似的还有:“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均见《说文》)。这些都是形中有意的会意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字之既“无边”而又“落木”,就只能是“日”字了。
完全要从汉字的结构来分析,民间俗称“耳東陈”也不对。《说文》:“陈,宛丘也。舜后妫满之所封,从阜(左耳)、从木、申声。”为什么从阜?因为陈是地名;为什么从木?根据宋人徐铉等解释,陈地乃太皞之墟,而太皞是以木立德的,故尔从木;申作为陈字的声符,中间一竖与木字的一竖重叠,所以看不出来了。另外,陈字还有一古文体,其字即作从阜、申声而没有木字。如果按此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就只有猜“申”字了。这样,又能有几个人猜得出来呢?顺便说一下,申字的古体形和简体的“电”是一个字,也与“田”字音近同,所以春秋时代的齐国大夫陈完(陈敬仲)《史记》作田完(田敬仲),可见姓陈、姓田的原来是一家。
最后说文怀老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谜底是“曰”,这是从楷化后的陈字来说的。陈字右边的“東”,楷化后其中间确实是一个扁扁的“曰”字。所以“曰”也可以作为另外一个谜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一面三底(日、申、曰),而且集文艺学、历史学、文字学知识为一体,谓之为“字谜之王”也信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