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玉龙的博客
中国玉龙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44
  • 关注人气:1,1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和田青白玉扳指欣赏

(2016-03-28 18:11:50)
标签:

藏品:清代扳指

http://s15/mw690/0024I6AWgy70tdhEDH87e&690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http://s9/mw690/0024I6AWgy70tdkkG5G48&690

 

             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入关以后,扳指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http://s8/mw690/0024I6AWgy70tdq0wkvb7&690

 

             满族作为曾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丰富且流传绵长。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虽非九鼎大器,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则颇值得玩味。



http://s6/mw690/0024I6AWgy70tf0svu545&690

 

 

            扳指亦称“班指”或“梆指”,也有人称“憨得憨”。它形似戒子,但比戒子宽厚得多,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以助钩弦开弓之器具。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最早是以鹿骨制成,上有小孔,可穿细皮条于手腕之上,既取戴方便,又可防丢失,十分便于骑射之用。满族八旗子弟都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至“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



http://s4/mw690/0024I6AWgy70tf2ADLB83&690

 

           在清廷档案中,常有臣下一次进贡几十枚甚至数百枚扳指的记录,皇帝也喜欢将玉扳指赏赐给宠臣。获得赏赐者将扳指整天戴在手上,举起来炫耀,让人欣赏羡慕,引得人们纷纷效仿,于是举着玉扳指渐渐成为满人的一种时尚。乾隆、嘉庆以后,扳指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完全蜕变为装饰品。八旗弟子已不习武,荒废了骑射,不思进取,沉溺享乐。“憨得憨”早被忘却,玉扳指则成为他们炫耀身份、满足虚荣的道具,不少人为玉扳指一掷千金。

http://s10/mw690/0024I6AWgy70tf6dcORd9&690

 

           有人作诗讽刺道“班指要人知翡翠,轻寒犹把扇频摇”,真是滑稽至极。从“憨得憨”到玉扳指所发生的一切,是扳指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玉扳指作为一种装饰品,当然无可厚非,更不能将满清王朝灭亡的责任归罪于它,但是八旗子弟由尚武进取,到玩物丧志、贪图享乐、追求虚荣,其中的教训,不但满人应该记取,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不应忘记。

http://s15/mw690/0024I6AWgy70tf8wDDM1e&690

 

             清代,旗人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式样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



http://s2/mw690/0024I6AWgy70tfaZ0NH21&690

                                                                                                                                              

                        此扳指以青白和田玉为材料,做工考究、器形工整。

http://s11/mw690/0024I6AWgy70tffrJ3kfa&690

 

                          扳指尺寸38mm*35mm    壁厚6mm  重68g

http://s2/mw690/0024I6AWgy70tfjrxUle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