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动态聚煤模式》随想录

标签:
教育文化旅游时尚历史 |
分类: 地质 |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角度的不同。灾难面前彰显人的本性,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历来是被动的消极的敬畏、遵循、服从,直至忏悔;而中国先人面对自然灾害一直是主动的积极的抵制和改造,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每一个传说都闪耀着人定胜天的光芒。
图2 女娲补天
同样是面对洪水,在西方传说中,认为是上帝的惩罚,诺亚通过忏悔得到耶赫华的原谅,建了一个方舟只装上自家人和财物去躲避了;而中国的大禹则秉持坚定的信念,视天下为己任,“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疏、排、围、堵,彻底治理了洪水。
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应该丢弃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茅盾《风景谈》,1942)”,人类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壮举不断涌现,生物地质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生物风化作用到生物成矿作用 、植物对地球气候的演化作用,以至现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改变思维方式,类比推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聚煤期植物对环境的主导作用”,进而更好的理解动态聚煤模式。
图5 植被主导下的陆源碎屑运移及动态聚煤模式剖面演化图(为明显表示,垂直比例尺放大)
聚煤期植物作用下的煤系旋回沉积 -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