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马拉松选手猝死该反思什么?
风青杨
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昨天开跑,30岁的方勇在距离终点不足1公里的地方栽倒在地,心脏聚停,抢救无效死亡。据悉死者是中央警卫局退役特种兵,平时以身体为豪:单手平板支撑5分钟,俯卧撑汗水湿透报纸,一口气(水下不呼吸)潜泳100多米。家属看过监控录像后,对抢救是否及时存疑。今年国内兴起了马拉松热,截至目前,已发生4起跑马选手意外死亡事件。(广州日报)
该新闻让很多网友疑惑的是,为何死者身体素质这么好,且正当壮年还会猝死?是不是马拉松赛猝死机率太高,该不该停办比赛?首先要说明的,是马拉松猝死的意外也不仅仅发生在业余选手身上,2007年美国奥运马拉松预选赛中就出现过猝死事件,而遇难者则是一位28岁的四次美国公路马拉松赛的冠军。可以说职业运动员猝死率有时甚至还比普通人高,必竟强壮不等于健康。
在国外,马拉松比赛也时常发生猝死的意外。纽约国际马拉松比赛在2008年11月也曾发生过两名选手猝死事件,那已经是自2007年10月以来,在美国举行的各类马拉松赛上出现的第七起死亡事故。伦敦马拉松27年来有8人死于心脏病,死亡率为1/89000,2005年的时候,日本还曾发生过一届马拉松比赛四人猝死的事件。
有网友因此便得出“马拉松猝死现象频率高”的观点。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本人也是一名长跑爱好者(每周四五次,每次8到10公里)。尽管没有参加过国内外的马拉松比赛,但也坚持长跑这一运动习惯好几年了(就算下雨下雪也几乎从不间断)。我接触过不少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朋友,每次发生此类事件,我都会问他们的感受。但我敢打赌,如果你去问那些跑马拉松的人:“以后你还跑吗?”十个里面有九个以上会很坚决地告诉你:“那还用说!”
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次动辄几万人,且媒体高度聚焦。事实上,任何体育活动被如此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都会被看出很多问题。关于马拉松猝死的新闻每一起都轰动一时,从这一点来说它的事故曝光度与空难非常相似。但这会改变飞行是最安全的旅行方式这一事实吗?这就像车祸天天要死很多人,却没人因此要求取缔汽车一样。我们在新闻中,不时可以看到猝死相关报道:从出租车驾驶员、公交车司机到乘客、行人,从上班族到登山者,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睡梦中长眠不醒。我们因此要停止睡觉、停止旅行、停止登山、停止做爱吗?
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猝死固然不幸,也值得反思,但相较于运动本身的积极意义,它毕竟是小概率可控的风险。与比赛时发生意外相比,我们生活中的危险更多,猝死事件不是指向原罪马拉松运动,而应该是提醒我们更好地关注运动健康。我想每个业余爱好者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我见过很多长跑爱好者盲目地追求速度和名次,也有的人去跑马拉松只是为了在朋友中炫耀,这些人都没有真正领会马拉松精髓。马拉松的快意在于自己与自己比,在于享受这个过程,在于途中心灵的收获,在于结交的人。真正跑全程马拉松的,几乎都有一定跑步基础和心理准备,清楚自己的局限和比赛的难度,不至于太过拼命。比如在长跑中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就不应该坚持,必须立即停止。
当然,各地的主办方也应该反思、学习和进步。在全世界马拉松比赛中,以东京马拉松最抢眼,从2007年创办至今零死亡。先来看看马拉松猝死的主要原因。经研究发现,几乎90%以上的长跑猝死者都是心脏出问题。在日本,心肺复苏术已被列入公民基本应急救助教程。一旦有人在赛事中倒下,现场600多名医疗志愿者很快就能在2分钟内实施急救。至于体外除颤器,全程配备了66台,一部分还被安放在跟跑的自行车队上,保证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消除患者的心室颤动。
正视悲剧,才能避免悲剧。长跑不应成为“噬命老虎”,简单的取消长跑,停办比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珠海马拉赛猝死事件在2014年年末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警告的不单单是体育赛事,还有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等,希望全社会的关注能够带来对体育运动的深刻认识,希望中国的马拉松赛也能像东京的马拉松赛那样,拥有选手零死亡的纪录。但愿让人猝死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从参与比赛中得到身体锻炼和心情的愉悦。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报纸杂志用稿需微博私信取得授权。侵权必究法律责任!
新浪微博:@风青杨V
喜欢读书、跑步、健身,请搜索并免费订阅公众号:风青杨

加载中…